俞根初撰,何廉臣重訂

《重訂通俗傷寒論》~ 第一章·傷寒要義 (27)

回本書目錄

第一章·傷寒要義 (27)

1. 第十節·六經總訣

【廉勘】氣交之病。未有不因此六者。六氣之病。前哲王秉衡皆主外因。爰述其說曰。傷寒為外感之總名。仲景《傷寒論》。統論外感之祖書。風暑濕燥寒。乃天地之氣行於四時者也。惟夏令屬火。日光最烈。《內經》云。歲火太過。炎暑流行。明指烈日之火而言。然春秋冬三時之暖燠。

無非離照之光熱。因皆不可以暑稱。故軒歧於五氣之下。贅一火字。且其言暑。明曰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其性為暑。是暑賅熱與火二者而言。經旨已深切著明矣。而人之火病獨多者。以風寒暑濕。悉能化火。五志過動。無不生火。則又天氣與人性交合化火之大源也。

【榮齋按】六氣來從四時,四時有溫、涼、寒、暑,萬物以生長收藏。人處四時之中,每一時期有一時期特殊的感覺。春夏和煦,秋冬凜冽,此其常也。反常則病。惲鐵樵先生對六氣有卓越的理解,他說:「風非空氣鼓動之風,寒非直覺之寒,火非燃燒物質之火。《內經》曰:風勝則動,寒勝則痛,暑勝則浮,燥勝則乾,濕勝則濡瀉。

風寒燥濕乃氣候之名詞,動、痛、濡瀉,乃人體所標著;此必天人相合而後見者。所以六氣者,是人體感氣候之變化而著之病狀也。」

凡勘傷寒。首辨六氣。次辨陰陽虛實。陰證必目瞑嗜臥。聲低息短。少氣懶言。身重惡寒。陽證必張目不眠。聲音響亮。口臭氣粗。身輕惡熱。虛證必脈細。皮寒。氣少。泄利前後。飲食不入。實證必脈盛。皮熱。腹脹。悶瞀。前後不通。

【秀按】此辨陰陽虛實之總訣。

傷寒新感。自太陽遞入三陰。溫熱伏邪。自三陰發出三陽。惟疫邪吸自口鼻。直行中道。流布三焦。一經雜見二三經證者多。一日驟傳一二經。或二三經者尤多。

【秀按】傷寒之邪。自表傳裡。里證皆表證所侵人。溫熱之邪。自里達表。表證皆里證所浮越。惟疫邪由膜原中道。隨表裡虛實乘隙而發。不循經絡傳次。亦不能一發便盡。吳又可發明九傳。及熱結旁流。膠閉而非燥結。皆為特識。

凡病傷寒而成溫者。陽經之寒變為熱。則歸於氣。或歸於血。陰經之寒變為熱。則歸於血。不歸於氣。

【秀按】傷寒由氣分陷入血分。溫熱由血分轉出氣分。故傷寒多始自太陽。溫熱多始自陽明。或始自少陰。此即熱歸於氣或歸於血之明辨也。

病無伏氣。雖感風寒暑濕之邪。病尚不重。重病皆新邪引發伏邪者也。惟所伏之邪。在膜原則水與火互結。病多濕溫。在營分則血與熱互結。病多溫熱。邪氣內伏。往往屢奪屢發。因而殞命者。總由邪熱熾盛。鬱火薰蒸。血液膠凝。脈絡窒塞。營衛不通。內閉外脫而死。

【秀按】伏氣有二。傷寒伏氣。即春溫夏熱病也。傷暑伏氣。即秋溫冬溫病也。所伏之氣不同。而受病之體質各異。故治法與傷寒傷暑正法亦異。且邪伏既久。氣血亦鈍而不靈。靈其氣機。清其血熱。為治伏邪第一要義。但人之臟性有陰陽。體質有強弱。故就中又有輕重虛實之分焉。

白話文:

【總結】

疾病的產生,都與這六種氣候變化脫離不了關係。所謂六氣的病,前人王秉衡認為都是外在因素導致。他認為傷寒是外感疾病的總稱,《傷寒論》是探討外感疾病的開山之作。風、暑、濕、燥、寒是天地之氣在四季運行的表現,其中夏季屬火,陽光最為強烈。《內經》說,如果火氣太過,就會發生炎熱的暑氣,這明顯是指太陽的火熱而言。然而,春秋冬季的溫暖,其實也是太陽光熱造成的,不能稱為暑。因此,古人在五氣之外又加了一個火字。而且,提到暑的時候,明確指出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其性質為暑,可見暑包含了熱和火兩種概念。經文的意義已經非常清楚明白了。而人體火病特別多的原因,是因為風、寒、暑、濕都能化為火,加上情緒波動過大,也會產生火。這就是天氣和人體互相影響產生火的根本原因。

【榮齋的看法】

六氣來自於四季,四季有溫、涼、寒、暑,萬物藉此生長收藏。人處於四季之中,每個時期都有特殊的感受。春夏溫和,秋冬寒冷,這是常態。如果反常就會生病。惲鐵樵先生對六氣有獨到的見解,他說:「風不是空氣流動的風,寒不是直接感覺的寒冷,火不是燃燒物質的火焰。《內經》說:風盛則動,寒盛則痛,暑盛則浮,燥盛則乾,濕盛則濡瀉。」風、寒、燥、濕是氣候的名稱,而動、痛、濡瀉是人體產生的反應。這必定是天氣和人體互相感應後才出現的。因此,所謂的六氣,是指人體感受氣候變化而產生的病狀。

診斷傷寒,首先要辨別六氣,然後辨別陰陽虛實。陰證的表現通常是眼睛閉著想睡、聲音低微、呼吸短促、氣虛乏力、身體沉重怕冷。陽證的表現通常是眼睛睜大無法入睡、聲音響亮、口臭、呼吸粗重、身體輕快怕熱。虛證的表現通常是脈搏細弱、皮膚發冷、氣短、腹瀉或便秘、沒有食慾。實證的表現通常是脈搏強盛、皮膚發熱、腹脹、胸悶、大小便不通暢。

【秀的看法】

這是辨別陰陽虛實的總綱。

新感染的傷寒,會從太陽經逐漸傳入三陰經;而溫熱病邪,會從三陰經發散到三陽經。只有疫病邪氣是從口鼻直接進入,直接影響身體中間,散布於三焦。常常會出現一個病症同時有兩個或三個經絡的表現,甚至一天之內就快速傳變到一兩個經絡,或兩三個經絡。

【秀的看法】

傷寒的邪氣,從體表傳入體內,體內的病症都是因為體表的邪氣侵入導致。溫熱的邪氣,從體內傳到體表,體表的病症都是因為體內的邪氣向上發散導致。只有疫病的邪氣,是從身體中間的膜原,隨著體表或體內虛弱的情況而發作,不按經絡傳遞的順序,而且不能一次發作就完全痊癒。吳又可提出了九傳和熱邪流竄的概念,認為疾病可能膠著閉塞而不是單純的乾燥結實,這些都是他獨到的見解。

凡是傷寒轉變為溫熱病的,陽經的寒氣轉化為熱,就會歸屬於氣分或血分;陰經的寒氣轉化為熱,就會歸屬於血分,而不會歸屬於氣分。

【秀的看法】

傷寒從氣分深入血分,溫熱病從血分轉出氣分。所以傷寒多從太陽經開始,溫熱病多從陽明經開始,或從少陰經開始。這就是熱邪歸於氣分或血分的明確區分。

如果體內沒有潛伏的邪氣,即使感受了風寒暑濕的邪氣,病情也不會嚴重。嚴重的疾病都是因為新邪氣引發了潛伏的邪氣。潛伏的邪氣如果是在膜原,會導致水和火互相糾結,多形成濕溫病;如果是在營分,會導致血和熱互相糾結,多形成溫熱病。邪氣潛伏在體內,往往會反覆發作,甚至導致死亡,主要是因為邪熱太盛,鬱積的火氣薰蒸,血液凝固,脈絡阻塞,營衛之氣不通暢,最終導致體內閉塞而外脫。

【秀的看法】

潛伏的邪氣有兩種。傷寒潛伏的邪氣,會導致春溫和夏熱的疾病;傷暑潛伏的邪氣,會導致秋溫和冬溫的疾病。潛伏的邪氣不同,所影響的體質也不同,因此治療方法也與傷寒和傷暑的常規方法不同。而且,邪氣潛伏的時間久了,氣血也會變得遲鈍不靈活。疏通氣機,清除血熱,是治療潛伏邪氣的首要任務。但是,人的臟腑有陰陽之分,體質有強弱之別,因此在治療上還要區分輕重虛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