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根初撰,何廉臣重訂

《重訂通俗傷寒論》~ 第一章·傷寒要義 (26)

回本書目錄

第一章·傷寒要義 (26)

1. 第十節·六經總訣

凡勘外感病。必先能治傷寒。凡勘傷寒病。必先能治陽明。陽明之為病。實證多屬於火。虛證多屬於水。暴病多屬於食。久病多屬於血。

【秀按】傷寒六經並重。而俞氏獨注重陽明者。以風寒、暑濕、濕溫、溫熱。一經傳到陽明。皆成燥火重病。其生其死。不過浹辰之間。即日用對病真方。尚恐不及。若僅視同他病。力求輕穩。緩緩延之。而病多有迫不及待者。俞氏善用涼瀉。故能善治陽明。而名醫之名。亦由此得。

其實臨證審病。火化水化。傷食蓄血。分析極清。即所用方法。輕重合度。非率爾操觚者比。

【廉勘】陸九芝曰。病在陽明之經。雖大不大。一用芩連膏知。即能化大為小。病到陽明之腑。不危亦危。非用硝黃枳樸。不能轉危為安。病應下。下之安。乃為穩當。勿專認不敢下而致危者為穩當也。語最精審。

凡傷寒證。惡寒自罷。汗出而熱仍不解。即轉屬陽明之候。當此之時。無論風寒暑濕。所感不同。而同歸火化。

【秀按】風寒暑濕。悉能化火。故火病獨多。火必就燥。陽明專主燥氣。故久必歸陽明。

傷寒本無定體。中陽溜經。中陰溜腑。惟入陽經氣分。則太陽為首。入陰經血分。則少陰為先。

【秀按】《靈樞》病形篇曰。中於面則下陽明。中於項則下太陽。中於頰則下少陽。其中於膺背兩脅亦中其經。又曰中於陰者常從䟰臂始。柯韻伯注《傷寒論》云。本論太陽受邪。有中項中背之別。中項則頭項強痛。中背則背強𠘧𠘧也。陽明有中面中膺之別。中面則目痛鼻乾。

中膺則胸中痞硬也。少陽有中頰中脅之別。中頰則口苦咽乾。中脅則脅下痞硬也。此岐伯中陽溜經之義。其云邪中於陰。從䟰臂始者。謂自經及臟。臟氣實而不能容。則邪還於腑。故本論三陰。皆有自利證。是寒邪還腑也。三陰皆有可下證。是熱邪還腑也。此岐伯中陰溜腑之義。

至於太陽主通體毫毛。為膚表之第一層。故風寒必首傷太陽。然亦有不從太陽。而竟至手太陰肺經者。以肺主皮毛。《內經》所謂風寒客於人。病入舍於肺是也。手少陰經屬心。心主血。病入陰經血分。自當先傳少陰。然亦有不先傳少陰。而竟至足厥陰肝經者。以肝主藏血。

《內經》所謂風氣通於肝。入則發驚駭是也。又云風寒雖入舍於肺。弗治。病即傳而行之肝也。此皆擴充傷寒本無定體之義。故傷寒有循經傳。越經傳。並經傳。逆經傳。首尾傳。各種傳變之不同。

凡勘傷寒。先明六氣。風寒在下。燥熱在上。濕氣居中,火遊行其間。不病則為六元。病即為六淫。

【秀按】熱指暑言。四時之序。春為風。夏為暑。長夏為濕。秋為燥。冬為寒。皆有外因。火則本無外因。然《內經》言百病之生。皆生於風寒暑濕燥火。則並及於火而為六。病則名曰六淫。蓋以風暑濕燥寒感於外。火即應之於內。則在內之火。即此在外之五氣有以致之。故火但曰遊行其間。後賢所以有五氣皆從火化之說也。

白話文:

診斷外感疾病,必須先能治療傷寒;診斷傷寒疾病,必須先能治療陽明病。陽明病的表現,實證多半屬於火熱,虛證多半屬於水濕。發病急驟的多半是飲食積滯所致,病程長久的多半是血瘀所致。

【編者按】傷寒六經都很重要,但俞氏特別注重陽明,是因為風寒、暑濕、濕溫、溫熱等病,一旦傳到陽明,都會變成燥熱重症,病情發展快,生死往往只在幾天之間。即使馬上用對症的藥方,恐怕都來不及。如果只是把它當成其他病症,想要用溫和的方式慢慢治療,往往會延誤病情。俞氏善於使用清涼瀉下的藥物,所以能有效治療陽明病,也因此成為名醫。

其實,臨床診斷病情時,必須仔細分辨是火熱化還是水濕化,是飲食積滯還是血瘀,分析得非常清楚。使用的治療方法,輕重也拿捏得當,不是那些隨便開藥的人可以相比的。

【編者按】陸九芝說:「病在陽明的經絡,雖然看起來嚴重,但只要用黃芩黃連膏,就能化解為輕微的病症。但如果病邪深入陽明的腑,即使原本不危險也會變得危險。必須使用芒硝、大黃、枳實、厚朴等藥物,才能轉危為安。該瀉下的時候,瀉下病就好了,才是穩妥的做法。不要只認為不敢瀉下而導致病情危險才是穩妥。」這段話非常精闢。

凡是傷寒病,當惡寒的症狀消失、汗出而熱仍不退時,就代表病邪已經轉到陽明經了。此時,無論是因為風寒、暑濕等不同的原因所引起的,都會轉變成火熱之象。

【編者按】風寒暑濕都會化成火,所以火熱病特別多。火熱會使身體乾燥,陽明經又專主燥氣,所以病久了必定會歸屬於陽明。

傷寒本身並沒有固定的病位,病邪侵入陽經是侵入氣分,病邪侵入陰經是侵入血分。如果進入陽經氣分,太陽經是第一關;如果進入陰經血分,少陰經是第一關。

【編者按】《靈樞》病形篇說:病邪侵犯面部,會進入陽明經;侵犯頸部,會進入太陽經;侵犯臉頰,會進入少陽經;侵犯胸背兩脅,也會進入其所屬的經絡。又說,病邪侵犯陰部,通常從手臂開始。柯韻伯註解《傷寒論》時說:太陽經受邪,有中項和中背之別。中項是頭頸僵硬疼痛,中背是背部僵硬抽痛。陽明經有中面和中膺之別。中面是眼睛痛、鼻乾,中膺是胸中痞悶。少陽經有中頰和中脅之別。中頰是口苦咽乾,中脅是脅肋下痞硬。這就是岐伯所說的病邪侵入陽經的意義。他所說的病邪侵犯陰部,從手臂開始,是指病邪從經絡傳到臟腑。當臟氣太過虛弱而不能承受病邪時,病邪就會返回到腑。所以三陰經都有自利(腹瀉)的症狀,這是寒邪返回到腑的表現。三陰經也有可瀉下的症狀,這是熱邪返回到腑的表現。這就是岐伯所說的病邪侵入陰腑的意義。

至於太陽經,主管全身的汗毛,是皮膚表面的第一層防線,所以風寒病邪一定先侵犯太陽經。但也有不從太陽經而直接侵犯手太陰肺經的,因為肺主皮毛。《內經》所說的「風寒客於人,病入舍於肺」就是這個意思。手少陰經屬於心,心主管血,病邪進入陰經血分,自然會先傳入少陰經。但也有不先傳少陰經而直接傳到足厥陰肝經的,因為肝主藏血。《內經》所說的「風氣通於肝,入則發驚駭」就是這個意思。又說,即使風寒病邪進入肺,如果不治療,也會傳到肝。這些都是擴充了傷寒沒有固定傳經路徑的意義。所以傷寒有循經傳、越經傳、並經傳、逆經傳、首尾傳等各種不同的傳變方式。

診斷傷寒時,要先了解六氣(風、寒、暑、濕、燥、火)。風寒屬陰在下,燥熱屬陽在上,濕氣居中,火在其中遊走。不發病時,它們是人體的六元,發病時,它們就成了六淫。

【編者按】這裡說的「熱」指的是暑。四季的順序是:春為風,夏為暑,長夏為濕,秋為燥,冬為寒。這些都是有外在原因的。火本身沒有外在原因,但《內經》說:「百病之生,皆生於風寒暑濕燥火」,這就將火也包括在內,成為六種病邪。病邪發作時稱之為六淫,是因為風、暑、濕、燥、寒侵犯人體外在,火則在體內呼應,所以體內的火,其實是由體外這五氣引起的。因此火只是在其中遊行。後世醫家才有五氣皆從火化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