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根初撰,何廉臣重訂

《重訂通俗傷寒論》~ 第六章·傷寒脈舌 (6)

回本書目錄

第六章·傷寒脈舌 (6)

1. 第八節·察舌辨症歌

(歸安吳坤安先生撰。越醫何廉臣增訂。)

六淫感症有真傳。臨證先將舌法看。察色分經兼手足。營衛表裡辨何難。

【廉勘】吳氏曰。凡診傷寒。當先察舌苔形色。分別足經手經。在表在裡。衛分營分。再參脈症施治。此為辨症真傳。

白肺絳心黃屬胃。紅膽灰黑主脾經。腎臟紫赤兼圓嫩。焦紫肝陽陰又青。

【廉勘】吳氏曰。凡臨症。見舌無苔而潤。或微白而薄。即是太陽表症。若黃苔陽明裡症。鮮紅少陽膽火。灰黑太陰脾濕。絳主手少陰心經。紫赤屬足少陰腎經。焦紫厥陰陽邪。青滑厥陰陰邪。表白里黃分汗下。絳營白衛治更歧。次將津液探消息。潤澤無傷澀已虧。

【廉勘】吳氏曰。白苔主表。當汗。黃苔主裡。當下。舌絳主營分之熱。宜清。忌表。舌白主衛分之邪。宜汗。忌清。再辨其舌之燥潤。驗其津液之存亡。不拘何色。但以潤澤為津液未傷。燥澀為津液已耗。最宜深察。白為肺衛仍兼氣。絳主心營血後看。白內兼黃多氣熱。邊紅中白肺津干。

【廉勘】吳氏曰。凡外邪之入。先到衛分。不解。然後入氣分而營分。不解。然後入血分。白內兼黃。仍屬氣分之熱。不可早用清營藥。白苔兼紅。乃溫邪犯肺。灼傷肺津。不可辛溫過表。只須輕清涼散。此即葉氏所謂衛之後方言氣。營之後方言血。在衛汗之。到氣始可清氣。

乍入營分。猶可透營泄熱。轉出氣分而解。至入於血。就恐耗血動血。直須涼血清火是也。

白黃氣分留連久。尚冀戰汗透重關。舌絳仍兼黃白色。透營泄衛兩和間。

【廉勘】吳氏曰。凡舌苔白中帶黃。日數雖多。尚在氣分留連。可冀戰汗而解。若舌紅絳仍帶黃白等色。是邪在營衛之間。當用犀羚以清透營熱。蔥豉荷翹以辛散衛分。兩解以和之可也。以上三歌。總論舌苔之白黃紅絳。邪之在表在裡。衛分營分。此為葉氏獨得之心法。吳鞠通、王孟英、林佩琴、石芾南。

悉遵此以辨症。竊思衛行脈外而主氣。營行脈中而主血。凡全體手足六經。奇經八脈。十五大絡。一身孫絡。貫乎臟腑之內。運乎軀殼之中。連續貫通。為之道路以傳變周流者。皆衛與營氣與血之作用也。故外邪之入。無不先到營衛。亦無不先傷氣血。必營衛氣血之功用失。

而後臟腑之體質乃傷。此必然之理。葉先生以此辨症。真獨出心裁。活法推求之捷訣矣。白而薄潤風寒重。溫散何妨液不幹。燥薄白苔津已少。只宜涼解肺家安。

【廉勘】吳氏曰。此辨風寒與風熱治法不同。凡風寒初入太陽經。舌多無苔。或生苔白潤而薄。此津液不虧。可從足經用辛溫藥。輕如羌、防、蘇葉。重如麻黃桂枝之類。如白苔雖薄而燥。或舌邊舌尖帶紅。此風熱犯肺。先傷氣分。津液已少。不可過汗。當於手經用輕清疏解藥。如桑葉杏仁、焦梔、豆豉、連翹薄荷前胡桔梗、栝蔞皮、竹葉之類。

苔白而黏風濕重。解肌通氣自然安。苔干薄白邊紅色。潤燥清金救肺看。

【廉勘】此辨風濕與風燥治法迥殊。凡舌苔白而黏膩。或灰白而黏。必因身冒雨霧。濕著上焦氣分。症必發熱頭重。一身盡痛。口膩不渴。先宜解肌去濕。如桂枝、秦艽羌活防風白芷、二陳、二苓之類。次宜宣通氣分。如藿梗、半夏、廣皮、白蔻、滑石通草、苡仁、枯芩、浙苓皮之類。

使氣分濕走。熱自止矣。如苔白薄而干。或舌邊兼紅。氣咳痰少。此風燥傷肺。津液已虧。急宜清燥救肺。如霜桑葉、甜杏仁南沙參、栝蔞仁、川貝、生甘、柿霜、梨汁、竹瀝之類。以上兩歌。總論舌苔之白潤白燥白黏白乾。辨症之風寒風熱風濕風燥。此為外感風邪之首要。

但其中又須活變。如同為舌白口渴之症。若濕邪內聚。津液不主上承者。當以舌白為主。而用辛溫開濕。不以口渴為忌也。若燥邪上受。津液不司通降者。當以口渴為主。而用清潤化燥。不以舌白為據也。

舌苔黏膩分寒熱。色白色黃要辨明。濕結中焦多痞滿。辛開淡泄自然平。

【廉勘】吳氏曰。此以舌苔黏膩為濕邪之驗。白而黏膩者寒濕。其症胸腹痞滿。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乃寒濕結於中焦。宜苦辛溫淡藥以開泄之。如蒼朮、川樸、半夏、陳皮、赤苓、豬苓之類。黃而黏膩者濕熱。其症脘悶嘔惡。二便不利。乃濕熱結於中焦。宜苦辛涼淡藥以開泄之。

黃芩、川連、半夏、枳實、滑石、通草、茵陳、冬瓜皮子之類。以予所驗。吾紹寒濕症少。濕熱最多。濕熱者。濕與熱互結不解也。其先受濕。後化熱。在春秋冬三時。但名濕熱。先受濕。後冒暑。在夏令即名暑濕。其實皆濕熱之症也。其間因濕而蒸熱者。必化其濕而熱方退。

因暑而蒸濕者。必清其暑而濕方行。此即先其所因。伏其所主之經旨也。

暑傷氣分苔多白。渴飲煩嘔咳喘連。身熱脈虛胸又滿。無形氣分熱宜宣。

【廉勘】暑傷氣分。舌苔多白。固已。但要辨其白糙者多挾穢。宜輕清芳透。如焦梔、豆豉、連翹、薄荷、茵陳、滑石、通草、青蒿腦、鮮淡竹葉、鮮枇杷葉西瓜翠衣、鮮荷葉邊之類。白膩者必挾濕。參看後條歌訣可也。

暑濕合邪苔濁膩。三焦受病勢瀰漫。脘悶頭脹多嘔惡。腹痛還防瘧痢干。

【廉勘】吳氏曰。暑邪挾濕。從口鼻空竅觸入。則三焦氣分受病。其舌苔白而濁膩。其症頭脹脘悶嘔惡。此邪初入。其勢尚輕。只用梔、豉、杏、橘、郁、樸、滑、通等。以清宣氣分。余如鮮枇杷葉、鮮佩蘭、鮮竹葉之類。亦可酌加。若暑濕之邪。留於膜原則變瘧。結於腸中則成痢。又當隨症施治。

微黃黏膩兼無渴。苦泄休投開泄安。熱未傷津黃薄滑。尤堪清熱透肌端。

【廉勘】吳氏曰。病有外邪未解而里先結者。如舌苔黏膩微黃。口不渴飲。胸中痞滿是也。此濕阻氣分。宜開泄氣鬱。使邪仍從肺衛而出。如白蔻、橘紅、杏仁、鬱金枳殼、桔梗之類。不可用陷胸瀉心苦泄之法。逼邪入里。即純黃苔雖主裡熱。若苔薄而滑。是熱尚在氣分。

津液未亡。最好用輕清泄熱。芳透表邪。亦可外達肌分而解。如梔、豉、翹;薄、蘆筍細辛之類。

若見邊紅中燥白。上焦氣熱血無干。但清膈上無形熱。滋膩如投卻疾難。

【廉勘】邵氏曰。舌苔邊紅。中心燥白。乃上焦氣分無形之熱。其邪不在血分。切勿妄投滋膩血分之藥。宜輕清涼解。故吳氏主涼膈散去硝、黃、加石膏

濕熱久蒸成內著。厚黃嘔痞瀉心權。若兼身目金黃色。五苓梔柏共茵煎。

【廉勘】吳氏曰。濕熱內著。多從飲食中得之。嗜酒人尤多此苔。苔必厚黃黏膩。症必痞滿不飢。嘔吐不納。惟瀉心法最效。如川連、乾薑、黃芩、半夏、枳實、竹茹、廣皮、茵陳、通草、赤苓之類。濕熱內結。若誤治必致成疸。宜五苓散加減。如赤苓、豬苓、澤瀉、桂枝、滑石、茵陳、焦梔、川柏、伐木丸之類。

但有陽黃陰黃之別。濕熱結胃。其膽必熱。則成陽黃。黃色鮮明。宜茵陳蒿湯加枳、樸、豬膽汁。濕熱蘊脾。其腎多寒。則成陰黃。黃色灰黯。宜茵陳附子湯半硫丸

太陰腹滿苔黏白。蒼樸陳苓濕結開。黃燥還兼心煩熱。瀉心陷胸二方裁。

【廉勘】吳氏曰。太陰濕盛。則痞而滿。滿在臍間大腹。苔多白而黏膩。陽明熱結,則煩而悶。悶在心下胃口。苔多老黃燥裂。濕盛者。宜苦辛溫以開之。如蒼樸、二陳、四苓之類。熱結者。因於熱痰固結。宜小陷胸法。如栝蔞仁、姜半夏、川連、枳實、竹瀝、薑汁之類。因於濕熱內結。宜瀉心法。如川連、半夏、黃芩、廣皮、白蔻、滑石、赤苓、通草之類。

苔若純黃無白色。表邪入里胃家干。更驗老黃中斷裂。腹中滿痛下之安。

【廉勘】吳氏曰。傷寒由表入里。故舌苔先白後黃。至純黃無白。邪已離表入里。即仲景所云胃家實也。然舌苔雖黃。而未至焦老裂紋起刺。大便雖秘。而未至痞滿硬痛。尚屬胃家熱而未實。宜清不宜攻。必再驗其舌苔黃厚焦老。中心裂紋。或尖起刺。腹中硬滿脹痛。方用承氣。

下之則安。凡舌中心屬胃。如腸中有燥矢。舌心必有黃燥黑燥等苔。若腹無硬滿耕痛之狀。亦但須養陰潤燥。不可妄用承氣法攻之。

黃厚方知邪入里。黑兼燥刺熱彌深。屢清不解知何故。火燥津亡急救陰。

【廉勘】吳氏曰。舌苔由黃轉黑。黑而且燥。雖為陽明之熱。而腹無痞滿硬痛。非承氣症。但宜清解。若清之不應。是腸中燥矢。與熱邪固結。胃土過燥。腎水不支。胃液已干。宜大小甘露飲。以救胃汁。使陰液充溢。陽邪自解。二便自通。

舌見邊黃中黑膩。熱蒸脾濕痞難禁。吐嘔便秘因傷酒。開泄中焦有瀉心。

【廉勘】舌苔邊黃。中心黑膩。較黃厚尤為深重。嘔痞便秘。較痞滿嘔吐症尤加重。嗜酒及恣食油膩者。尤多此症。瀉心者。苦瀉心下之胃腸積熱也。故仲景立三黃瀉心湯。極苦泄熱。盪滌胃腸。拙見仍擬加枳、樸、薑汁。苦與辛合。能降能通。病人如畏大黃。可用清寧丸緩通法以代之。

黑滑太陰寒水侮。腹疼吐利理中宜。更兼黏膩形浮胖。伏飲凝痰開逐之。

【廉勘】吳氏曰。舌苔黑滑。為太陰之寒。所謂寒水侮土。理中症也。若兼黏膩浮胖。是濕痰寒飲。伏於太陰。當用溫藥和脾。如二陳、厚朴、薑汁合五苓之類。開之逐之。痰飲自去。以上十一歌。總論舌苔之白黃灰黑。及其燥刺黏膩。辨症之寒濕、濕熱、暑濕、酒濕、燥火、寒水。此為外感六淫之總要。

傷寒入里陽明主。熱病陽明初便纏。先白後黃寒化熱。純黃少白熱蒸然。熱病無寒惟壯熱。黃芩梔豉古今傳。惡寒發熱傷寒症。發汗散寒表劑先。

【廉勘】吳氏曰。傷寒由表達里。故在表屬太陽。入里即屬陽明腑病。熱病自內發外。借陽明為出路。故初起即在陽明。但看舌苔先白後黃者。傷寒由表入里。寒化為熱也。若初起純黃少白。或黃色燥刺。是病發於陽明。由里出表。熱勢蒸然內盛也。更參外症。初起惡寒發熱為傷寒。

可用表劑發汗。壯熱無汗為熱病。按其胸腹熱蒸灼手。如仲景陽明病之梔豉湯。少陽病之黃芩湯。皆可通治。以上一歌。論舌苔之白黃。辨時病新感伏氣之總訣。

少陽溫病從何斷。舌絳須知木火然。目赤耳聾身熱甚。梔翹犀角牡丹鮮。

【廉勘】吳氏曰。凡溫病熱病。皆純熱無寒。熱病發於陽明。溫病發於少陽。當從柯韻伯法斷之。但看舌苔黃燥為陽明熱病。舌色絳赤為少陽溫病。溫病宜用犀角、梔、翹、丹皮、鮮地之類。以清解木火之郁。大忌汗散。

舌絳須知營分熱。犀翹丹地解之安。若兼鮮澤純紅色。胞絡邪干菖郁攢。素有痰火成內閉。西黃竺貝可加餐。

【廉勘】吳氏曰。溫邪入營。舌即絳赤。急宜清營透熱。如犀角、鮮地、連翹、丹皮之類。若邪入心包絡。舌色鮮澤純紅。症必神昏內閉。輕加廣鬱金、石菖蒲等以開之。重則用牛黃丸至寶丹紫雪等。芳香開閉。如素有痰火。邪熱內陷。里絡就閉。更當加西黃、川貝、竹瀝、竺黃之類。清火豁痰。

心承胃灼中心絳。清胃清心勢必殘。君火上炎尖獨赤。犀兼導赤瀉之安。

【廉勘】吳氏曰。凡黃苔而中心絳者。心受胃火蒸灼也。當於清胃藥中加清心藥。如川連、鮮地、竹葉捲心之類。如舌尖獨赤起刺。心火上炎也。犀角合導赤以瀉之。

絳舌上浮黏膩質。暑兼濕濁欲蒸痰。恐防內閉芳香逐。犀珀菖蒲滑郁含。

【廉勘】吳氏曰。暑蒸濕濁則成痰。痰迷則神昏譫語。宜於清暑藥中加竹瀝、竺黃之類。暑濕兼穢。恐蒙閉心包。釀成昏厥不語之危候。故用鮮石菖蒲、廣鬱金等。藉其芳香逐穢。犀角以透營分暑邪。琥珀、滑石、粟米

白苔絳底因何故。熱因濕遏透之難。熱毒乘心紅點重。黃連金汁狂亂安。

【廉勘】吳氏曰。熱因濕邪遏伏。舌苔白而底絳。恐防其變干。急宜泄濕透熱。如犀角、滑石、苓皮、豬苓、苡仁、茵陳、青蒿、蘆筍、細辛之類。若濕溫症。舌現紅星點。此熱毒乘心。必神昏譫語。宜苦寒之品瀉之。狂亂者。非黃連、金汁不解。如無金汁。以人中黃代之。

暑入心營舌絳紅。神呆似寐耳如聾。溺淋汗出原非鮮。失治邪干心主宮。犀滑翹丹元地覓。銀花竹葉石菖同。本成內閉多昏昧。再入牛黃即奏功。

【廉勘】吳氏曰。暑邪直入心經。上蒙清竅則耳聾。乘於胞絡則神昏。宜清心開閉。紫雪、行軍散最妙。其次至寶丹、牛黃丸等。最忌柴、葛。

濕溫氣分流連久。舌赤中黃燥刺干。咯血毋庸滋膩入。耳聾莫作少陽看。三焦並治通茹杏。金汁銀花膏滑寒。若得疹痧肌肉透。再清痰火養陰安。

【廉勘】吳氏曰。濕溫症。初尚氣分鬱結。肺氣不得宣暢。則釀成膿血。故咯血。濕熱上蒙清竅。則耳聾無聞。重則三焦俱病。變症百出。治當急清三焦。氣分一鬆。則疹痧得以外達。再議清火清痰。漸入養陰之品。以上七歌。統論舌色之紅絳。辨症之溫暑濕溫。

舌絳碎生黃白點。熱淫濕䘌欲生疳。古名狐蜮皆同此。雜症傷寒仔細探。

【廉勘】吳氏曰。狐蜮。即牙疳下疳之古名也。皆屬蟲症。牙疳即蜮。上唇有瘡。蟲食其臟。蝕唇則上唇內生瘡如粟。蝕齒則腐齦。甚則脫牙穿腮破唇。蝕肺則咳血唾血。心內懊憹而痛。甚則失音聲啞。金匱統用甘草瀉心湯。(清炙草、黃連、黃芩、乾薑、半夏、人參大棗

)和胃殺蟲。外吹珠黃十寶散。(滴乳石八分、蘇薄荷兒茶各一錢二分、制川柏一錢、人中白六分、化龍骨五分、梅冰四分、飛辰砂一分五釐、牛黃珠粉各一分。)不論走馬牙疳。穿牙疔毒。及骨槽風。初生小兒胎毒口疳。頻吹皆妙。若黑腐。原方加真銅綠一錢二分。

燈草灰六分。胡黃連三分。下疳即狐。下唇有瘡。蟲食其肛。蝕爛肛陰。咽乾便膿。如腸毒痔漏肛癰之類。《金匱》用赤小豆當歸散。(赤小豆浸芽出三錢、當歸錢半。)排膿活血。外用苦參湯苦參一兩煎湯、乘熱熏洗三次。)洗之。雄黃(雄黃末二錢、筒瓦二枚合之、燒向肛熏之。

)其症狀如傷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閉。臥起不安。不欲飲食。惡聞食臭。其面目乍赤乍白乍黑。此皆蟲擾之候也。以上一歌。論舌絳碎而有黃白腐點。辨症之濕熱蒸腐化蟲。為狐為蜮之害人。

舌絳不鮮枯更痿。腎陰已涸救之難。紫而枯晦凋肝腎。紅澤而光胃液干。

【廉勘】吳氏曰。舌形紫晦如豬肝色。絕無津液者為枯。舌形斂縮。伸不過齒者為痿。此肝腎已敗。不治。若舌色紅澤而光。其色鮮明者。屬胃陰乾涸。猶可滋養胃陰。甘涼純靜之品主之。如鮮生地、鮮石斛、蔗漿、梨汁之類。以上一歌。論舌紫枯痿。及舌紅潤而光。辨症之不治可治。

苔形粉白四邊紅。疫入膜原勢最雄。急用達原加引藥。一兼黃黑下匆匆。

【廉勘】吳氏曰。凡時症初起。苔形粉白而厚。四邊紅絳者。此疫症也。邪在膜原。其勢最雄。頃刻傳變。診家不可輕視。吳又可用達原飲加引經表藥。透之達之。如兼太陽加羌活。陽明加葛根。少陽加柴胡。如舌變黃燥色。乃疫邪入胃。加大黃下之。如變黑色。入里尤深。用承氣加解毒藥下之。疫勢甚者。其舌一日三變。由白變黃。由黃變黑。當速下之。

若見鮮紅純絳色。疫傳胞絡及營中。清邪解毒銀犀妙。菖鬱金黃溫暑通。

【廉勘】吳氏曰。溫疫一症。治分兩途。但看舌苔白而黃。黃而黑者。疫邪自表入里。汗之下之可也。如見舌苔鮮紅絳色。此疫邪入於營分及胞絡之間。汗下兩禁。惟宜清營解毒。逐穢開閉。如犀角、銀花、菖蒲、鬱金、西黃、金汁、人中黃之類。與溫熱暑症。治法相通。

疹癍色白松肌表。血熱知丹犀莫遲。舌白荊防翹薄力。舌紅切忌葛升醫。

【廉勘】吳氏曰。疹癍發於氣分。其色淡紅而白者。舌苔亦白。宜葛根、防風、蟬蛻荊芥、連翹、薄荷、牛蒡等。松肌達表。若見赤癍丹疹。邪在營分血分。舌必絳赤。宜犀角、連翹、鮮生地、人中黃、淨銀花等。透營解毒。大忌升、葛、足經之藥。以上三歌。統論舌色之紅絳。及舌苔之兼白兼黃。辨疫症之分途。

凡屬正虛苔嫩薄。淡紅微白補休遲。厚黃膩白邪中蘊。診者須知清解宜。

【廉勘】吳氏曰。不拘傷寒雜症。正氣虛者。其舌苔必嬌嫩而薄。或淡紅。或微白。皆可投補。若見黃而白。厚而膩。總屬內邪未清。不可遽進補藥。以上一歌。總論舌質之老嫩。及舌苔之黃白厚薄。辨症候虛實之要訣。統計吳氏三十二歌。最切時用。予曾刊入於感證寶筏中。

茲又重為增刪。附錄於此。以便學者記誦。近惟劉氏吉人。亦多所發明。試為之節述其說曰。(二)白苔類總論。白苔有厚薄疏密之殊。其形似亦有淺深間雜之異。有薄白如米飲敷舌者。此傷寒中寒之初候也。無表症者飲停膈上也。有白滑如豆漿敷舌者。此傷寒中寒濕邪痰飲等病也。

當以脈症分別斷之。白而厚如豆腐腦鋪舌者。痰熱症也。白而疏如米粉鋪舌者。傷寒傷暑初傳之候也。白如粟米成顆粒者。熱邪在氣分也。白如銀色光亮者。熱症誤補之變苔也。白如旱菸灰色者。不問潤燥。皆熱症誤燥之變苔也。白如銀錠底而有孔者。此熱症誤補誤燥。津液已傷。

元氣欲陷。邪將深入之候也。白如腐渣堆積者。此熱症誤燥。腐濁積滯胃中。欲作下症也。如中心開裂。則為虛極反似實症之候。當補氣。須以脈症分別之。似白非白。如畫工以脂調粉者為雪青色。有深淺二種。淺者如雪青湖縐色。此乃熱邪入營初候。深者如雪青杭縐色。此乃暑熱二邪已入血分之候。

(此苔類似薄白、但青質紅而細看有乳頭微點者、故以雪青色名之、為血分症必有之苔、常見之苔也、但人以白苔視之、多誤作寒病、故特提出以醒眉目、古人但以舌絳二字了之、後學何從解悟、故以細心體認比例法直告之、俾無誤認之弊。)舌質深紅如紅蘿蔔干有鹽霜者。

乃熱邪深入久留。誤投攻燥之藥。胃陰大傷之候。溫熱末傳危症也。(三)黃苔類總論。黃色有深淺老嫩之殊。其形似亦有燥潤滑澀之異。有正黃色。老黃色。黃如炒枳殼色。黃如鍋焦粑而兼微黑者。有嫩黃色。牙黃色。有色如表心紙而兼灰青色者。有黃如粟米染黃者。有黃如魚子者。

有黃如虎斑紋者。有黃如黃蠟敷舌上者。有水黃如雞子黃白相兼染成者。此皆黃色之類。而症候之殊。及分別診斷法。已詳前六經舌苔勘語中。(四)舌質無苔類總論。舌質無苔。亦有分別。如舌質紫而無苔者。熱在陰分也。舌質紅而無苔者。熱邪初入陰分。或老人傷食。胃氣不能上升。

或憂思鬱抑。陽氣不能上升。須以脈症參斷。舌光如鏡。為胃陰胃陽兩傷。腸胃中之茸毛貼壁。完穀不化。飢不受食之候。亦有頑痰膠滯胃中。茸毛不起。皆有此候。須以脈症診斷。前症完穀陰傷。脈必細澀。後症痰滯。脈必洪滑而大。質干如刺無苔。紫而乾者。熱傷陰液。

紅而乾者。氣不化津。須以脈症參斷。舌質無苔。中凹如駁去者。胃有燥結傷陰。或盲腸有燥結久留不去之候。舌質無苔。中有直溝如刀背印成者。陰液元氣皆虛也。舌中橫裂。素體陰虧也。舌生裂紋如冰片者。老年陰虛常見之象也。少年罕見。有此不吉。前半光滑無苔。後根有肉瘤二粒如舌肉色者。

陰虛勞症之象也。表面無苔。而皮肉有一塊如錢大。或黃或白者。正氣不足。血液又虛。或有痰凝之候。須以脈證參斷。苔上見圓暈分二三色者。燥氣內結。燥屎不下之候。其症必險。苔見青綠二色。必死之症也。(五)苔色變換吉凶總論。總之黃苔為正。白次之。無論何症。

若用藥當。皆由白而黃。由黃而退。由退須生新薄白苔。此為順象,無論何症。若用藥不當。則由黃而白。由白而灰。由灰而黑。由活苔變為死苔。此逆象也。驟退驟無。不由漸退。此陷象也,更有氣聚苔聚。氣斂苔斂。氣化苔化。氣散布苔亦散布。氣凝結苔亦凝結。氣結於一邊。

苔亦結於一邊。故氣鬱之症。苔邊整齊。如石階之起邊線。線內有苔。線外無苔。但紅邊而已。若氣化則散布。內密而疏散。則不似斬然齊一之邊矣。故苔有邊齊如斬者。皆氣聚也。有積滯抑鬱者也。若苔之真退真化。與駁去驟退有別。真退必由化而後退。何謂化退。因苔由厚而漸薄。

由板而生孔。由密而漸疏。由舌根外達至舌尖。由尖漸變疏薄。由退而復生新苔。此皆吉兆。若驟然退去。不復生新苔。或如駁去。斑斑駁駁。存留如豆腐屑鋪舌上。東一點西一點。散離而不連續。皆逆象也。皆因誤攻誤消或誤表所致。胃氣胃汁俱傷。故有此候。

【榮齋按】劉吉人察舌辨證法第一條,已見於本章第二節何廉臣先生勘語中,故此處僅從第二條「白苔總論」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