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訂通俗傷寒論》~ 第一章·傷寒要義 (29)
第一章·傷寒要義 (29)
1. 第十節·六經總訣
【秀按】傷寒注重寒水。表分實寒。自宜發汗。裡氣虛寒。自宜扶陽。溫熱歸重燥火。初治清裡。末治滋陰。前哲確定之成法。如伏熱發於上焦。虛煩懊憹。與梔豉湯。伏熱發於中焦。乾燥煩渴。與白虎湯。伏熱發於下焦。小便赤熱。與豬苓湯。上焦清宣。中焦清降。下焦清利。
此皆清裡之法也。惟滋陰一法。其先後緩急之間。最宜分際清析。但俞氏獨重陽明者。以胃為十二經之海。五臟六腑之大源也。以余所驗。未經汗下和解者。為陽盛致燥之陽明。以清火瀉陽為急。已經汗下和解者。為陰枯致燥之陽明。以潤燥滋陰為主。滋陰藥之先後宜否。當以此為標準。
邪留氣分。每易疏透。輕則自汗而解。重則解以戰汗狂汗。邪留血分。恆多膠滯。輕則發疹而解。重則解以發癍發瘡。
【秀按】氣、輕清也。正虛邪實。邪氣與正氣爭。則發戰汗出而解。正不虛。邪已甚。正氣欲逼邪外出。與邪氣競爭。則發狂汗出而解。邪正俱衰。陰陽自和。則不戰不狂。汗自出而解。邪之從自汗戰汗狂汗而解者以此。至於血、重濁也。邪留血分。則邪氣遏伏甚重。急則從疹癍解。
稍緩則從瘡瘍解。皆為外解。若邪不從外解而傳裡。則依附胃腸糟粕。必從大便解。傷寒重病然。溫熱伏邪然。時行疫病亦然。
《內經》治傷寒。只有汗下兩法。謂未入於腑者。可汗而已。已入於腑者。可下而已。又云、發表不遠熱。攻裡不遠寒。治法何等直捷。余謂發表不但一汗法。凡發疹、發癍、發瘄、發痘、使邪從表而出者。皆謂之發表。攻裡亦不僅一下法。凡導痰、蠲飲、消食、去積、通瘀、殺蟲、利小便、逐敗精、使邪從里而出者。皆謂之攻裡。
【秀按】此語極為明通。凡邪從外來。必從外去。發表固為外解。攻裡亦為外解。總之使邪有出路而已。使邪早有出路而已。即有人虛證實者。不過佐以托邪之法。護正之方。究當以祛邪為主。邪早退一日。正即早安一日。此為治一切感證之總訣。
邪去正乃安。故逐邪以發表攻裡為先。正足邪自去。故扶正以滋陰補陽為主。古人去病補虛。總不外發表、攻裡、滋陰、補陽四大要法。
【秀按】凡治傷寒。必先去病。病去則虛者亦生。病留則實者亦死。不拘風寒暑濕溫熱疫癘。總以逐邪為功。宜發則發。宜攻則攻。不必論邪之同異。惟四損四不足。如大勞大欲及大病久病後。氣血兩虛。陰陽並虧。名為四損。若感時邪。正氣先虧。邪氣自陷。此為內傷兼外感。
凡遇此等。不可以常法正治。當從其損而調之。損其肺者益其氣。損其心者調其營衛。損其脾者調其飲食。適其寒溫。損其肝者緩其中。揭其腎者益其精。調之不愈者。稍以常法治之。一損二損。輕者或可挽回。重者治之不及。三損四損。化源已絕。枯魄獨存。雖盧扁亦無所施其技矣。
白話文:
第十節·六經總訣
總的來說,傷寒病主要關注的是寒邪所造成的影響。表證如果是屬於實寒的,就應該用發汗的方法來治療;如果屬於裡虛寒的,就應該用扶陽的方法來治療。溫熱病則偏重於燥熱之火,初期治療應該清解內熱,後期治療應該滋養陰液。這是前人總結下來的固定法則。例如,如果伏藏的熱邪發於上焦,出現虛煩、心神不寧的症狀,就用梔子豉湯來治療;如果伏藏的熱邪發於中焦,出現乾燥、煩渴的症狀,就用白虎湯來治療;如果伏藏的熱邪發於下焦,出現小便赤熱的症狀,就用豬苓湯來治療。治療的原則是使上焦清利宣散,中焦清熱降火,下焦清利疏導。
這些都是清解裡熱的方法。其中,滋養陰液的方法,在什麼時候用,用藥的緩急,最需要分清楚。但俞氏特別重視陽明經的原因,是因為他認為胃是十二經脈的海洋,是五臟六腑的主要來源。根據我的經驗,沒有經過發汗、瀉下、調和的,屬於陽盛導致燥熱的陽明病,應該以清火瀉陽為急務。已經經過發汗、瀉下、調和的,屬於陰液枯竭導致燥熱的陽明病,應該以潤燥滋陰為主。滋陰藥的使用先後是否合適,應該以此為標準。
邪氣停留在氣分,通常比較容易疏散開來,輕的會自己出汗而痊癒,重的要靠發戰汗、狂汗來解。邪氣停留在血分,往往容易凝滯,輕的會發疹而痊癒,重的要靠發斑、發瘡來解。
氣,性質是輕清的。當正氣虛弱而邪氣強盛的時候,邪氣和正氣相爭,就會發戰汗而痊癒。如果正氣不虛,但邪氣很強,正氣想要把邪氣逼出去,和邪氣相抗衡,就會發狂汗而痊癒。如果邪氣和正氣都衰弱了,陰陽自然調和,就不會發戰汗、狂汗,而是自己出汗而痊癒。邪氣會從自汗、戰汗、狂汗而解的原因就在這裡。至於血,性質是重濁的。如果邪氣停留在血分,邪氣就會被壓制得很重,情況緊急的時候會從疹、斑而解,稍微慢一點就會從瘡瘍而解。這些都是邪氣從外而解的情況。如果邪氣不從外而解,而傳入到身體內部,依附在胃腸的糟粕中,一定會從大便排出。這是傷寒重病、溫熱伏邪、時行疫病都會出現的情況。
《內經》治療傷寒,只有發汗、瀉下兩種方法。認為邪氣沒有進入臟腑的,可以用發汗的方法治療;已經進入臟腑的,可以用瀉下的方法治療。又說:發汗不要過度導致熱邪,瀉下不要過度導致寒邪。治療方法多麼直接簡潔啊!我認為發汗不僅僅指發汗這一種方法,凡是讓邪氣從體表發出來的方法,比如發疹、發斑、發瘄、發痘,都屬於發汗。瀉下也不僅僅指瀉下這一種方法,凡是能導痰、去除積飲、消食、去除積滯、疏通瘀血、殺蟲、利小便、清除敗精,使邪氣從身體內部排出的,都屬於瀉下。
這段話說得非常明白透徹。凡是邪氣從外而來的,必然要從外而去除。發汗固然是從外解,瀉下也是從外解,總之是要讓邪氣有出路。要讓邪氣儘早有出路。即使有人體虛證實,也只是用輔助的方法托邪外出,用保護正氣的藥方,最終還是應該以祛除邪氣為主。邪氣早一天去除,正氣就早一天安寧。這是治療一切感冒疾病的總綱。
邪氣去除,正氣才能安穩。所以,首先要用發汗、瀉下的方法來祛除邪氣。正氣充足,邪氣自然就會消退。所以,還要用滋陰、補陽的方法來扶助正氣。古人治療疾病、補養虛弱,總的來說都離不開發表、攻裡、滋陰、補陽這四大方法。
治療傷寒,必須先去除病邪。病邪去除,虛弱的身體也會好轉;病邪停留,即使身體強壯也會死亡。不管是風寒暑濕溫熱還是疫病,總是要以祛除邪氣為目的。應該用發汗的就用發汗的方法,應該用瀉下的就用瀉下的方法。不必過分區分邪氣的種類。只有四種損傷和四種不足的情況,例如過度勞累、過度縱慾以及大病久病之後,出現氣血兩虛、陰陽俱虧的,叫做四損。如果感受時邪,正氣先衰弱,邪氣自己侵入體內,這屬於內傷兼外感。
凡是遇到這種情況,不能用常規的治療方法。應當根據損傷的情況來調治。損傷到肺的,就補益肺氣;損傷到心的,就調和營衛;損傷到脾的,就調養飲食,使寒溫適宜;損傷到肝的,就舒緩其緊張;損傷到腎的,就補益腎精。調治之後不能痊癒的,可以稍微用常規方法來治療。損傷一兩種的,病情輕的或許還能挽回;損傷嚴重的,治療可能來不及。損傷到三種四種的,化生精氣的來源已經斷絕,只剩下空虛的軀殼,即使是名醫也無能為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