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訂通俗傷寒論》~ 第七章·傷寒本證 (2)
第七章·傷寒本證 (2)
1. 第三節·兩感傷寒
(內經與傷寒序例皆謂之兩感於寒)
【因】身受陰寒之氣。口食生冷之物。表裡俱傷者為兩感。其病多發於夏令夜間。因人多貪涼。喜食冰水瓜果故耳。
【證】頭疼體痛。身重惡寒。目瞑嗜臥。少氣懶言。手足微冷。雖身熱亦不渴。下利清穀。甚則兩腳筋吊。舌苔白而嫩滑。甚或灰而淡白。或灰黑膩苔。舌質嫩滑濕潤。
【脈】沉而遲。甚則沉微。沉為邪陷。遲為寒凝。微則陽氣欲絕。此朱丹溪所謂表裡皆寒。難分經絡。無熱可散。溫補自解。不急治。去生甚遠是也。
【治】素問謂兩感於寒者必死。不治。仲景謂兩感病俱作。治有先後。朱南陽謂宜先救里。以四逆湯。後救表。以桂枝湯。然就余所驗。稟有虛實。感有淺深。虛而感之深者必死。實而感之淺者可治。法當先溫其里。附子理中湯加公丁香(二十支)煨肉果(錢半)。俟里溫陽回。
白話文:
人體若受寒氣入侵,又食用生冷食物,導致表裡都受損傷,就稱為兩感。這種病症多發生在夏季夜晚,因為人們貪涼,喜歡吃冰水瓜果造成的。患者會出現頭疼、身體疼痛、沉重、怕冷、昏昏欲睡、氣短懶言、手腳冰冷、雖然身體發熱卻不渴、腹瀉稀薄、嚴重時還會腿筋抽筋等症状。舌苔白而光滑,甚至灰白或灰黑色且厚膩,舌頭柔軟濕潤。脈象沉而遲,嚴重時脈象微弱。沉脈代表邪氣入侵,遲脈代表寒氣凝結,微脈則代表陽氣將要衰竭。朱丹溪認為這種表裡皆寒的病症,很難辨別經絡,也沒有熱象可以散發,只能溫補讓它自行緩解,不急於治療,因為完全康復需要很長時間。
《素問》說兩感於寒者必死,不可治療。《傷寒論》則認為兩感病症同時出現,治療需要先後順序。《丹溪心法》則認為應該先救治裡,用四逆湯,再救治表,用桂枝湯。但根據我的經驗,體質虛實不同,受寒程度也有深淺之分。體虛且受寒嚴重者必死,體質實且受寒輕微者可以治療。治療方法是先溫暖裡,用附子理中湯加丁香二十支,煨肉果半錢,待裡面的陽氣回升后再治療表。
則下利止而手足轉溫。若猶頭身俱痛。惡寒筋急者。則以桂枝加附子湯。溫通陽氣以解表。表解而胃口不開者。則以香砂二陳湯。溫運中陽以健胃。其病自愈。
【秀按】兩感傷寒。夏月最多。後賢皆名曰中寒。世俗又謂之吊腳痧。多死於挑痧及香散痧藥。目擊心傷。俞君參用丹溪南陽兩家治法。確是對症良方。然則兩感證亦有可治之道。不可遽必其死也。
【廉勘】兩感傷寒一症。俞氏求原固確。惟救里救表。其間先後緩急。當消息之。如下利不止。肢冷筋吊者。則先救里。若下利尚微。足筋不弔。而頭身劇痛。發熱惡寒者。宜先解表。隨證權變可也。
白話文:
如果腹瀉停止,手腳逐漸恢復溫暖,但仍有頭身疼痛、惡寒、筋脈緊繃的症狀,就應該服用桂枝加附子湯,溫通陽氣來解除表寒。如果表寒解除後胃口仍然不好,就應該服用香砂二陳湯,溫運中焦陽氣來健胃,這樣病就會自然痊癒。
2. 第四節·伏氣傷寒
(古人名腎傷寒)
【因】朱奉議云。伏氣之病。謂非時有暴寒中人。伏氣於足少陰經。始不覺病。旬月乃發。此病古方謂之腎傷寒。就余所驗。多由於其人好色。色欲傷腎。腎經先虛。故偶感暴寒之氣。得以伏匿於其經。古稱腎傷寒者以此。但其病有一。二因腎主水。水性寒。伏氣從陰化者多。
故病多陽虛伏陰。一因兩腎之間有命門。其中雖藏陰精。而卻含真火。火性熱。伏氣從陽化者多。故病多陰中伏陽。
【證】伏陰者身雖大熱。反欲得衣。面赤戴陽。足冷蜷臥。先咽痛。繼即下利。甚則肢厥自汗。煩躁不得眠。舌苔雖黑。卻浮胖而滋潤不枯。伏陽者身雖大寒。反不欲近衣。胸滿噁心。頭痛脊疼。指末雖冷。而內熱煩躁。舌苔絳底浮白。甚或嫩紅胖大。
白話文:
朱奉議說,伏氣病是因為非季節性暴寒侵襲人體,伏藏於足少陰經,一開始沒有察覺,經過十天到一個月才會發作。這種病古方稱作腎傷寒。根據我的經驗,多半是因為患者好色,縱慾傷腎,腎經先虛弱,所以遇到暴寒之氣,就容易伏藏在經脈中。古人稱之為腎傷寒,就是這個道理。不過,這種病有兩種原因:第一,腎主水,水的特性是寒冷,伏氣從陰氣化生者居多,所以病症多是陽虛伏陰;第二,兩腎之間有命門,裡面雖然藏著陰精,卻也蘊藏著真火,火的特性是熱,伏氣從陽氣化生者居多,所以病症多是陰中伏陽。
伏陰症狀:雖然全身發熱,卻反而想穿衣服,臉色發紅像戴著陽氣,腳冷縮著睡覺。一開始咽喉疼痛,接著就腹瀉,嚴重時四肢厥冷、自汗、心煩躁睡不著。舌苔雖然黑色,卻浮腫而滋潤,不乾燥。
伏陽症狀:雖然全身發寒,卻反而不想穿衣服,胸悶噁心、頭痛腰痛,手指末端雖然冰冷,但內心卻發熱煩躁,舌苔紅色底面浮著白色,嚴重時舌頭鮮紅、腫大。
【脈】浮取洪大而數。略按則軟而無力。重按即空大而散。此熱在皮膚。寒在骨髓。陶節庵所謂陽虛伏陰是也。若六脈沉伏不見。深按至骨。卻似牢而有力。此寒在皮膚。熱在骨髓。許學士所謂陰中伏陽是也。
【治】伏陰證當大劑溫補以救其本。反佐童便涼通以滋其標。先與加味金匱腎氣湯。濃煎冷服。俟陽虛證退。繼以桂枝橘皮湯。溫調營衛以和表。朱南陽但用半夏桂甘湯。固屬病深藥淺。謂病只二日便瘥。更未免輕視此證。陶氏主用局方五積散。中有麻黃、蒼芷。深恐大汗亡陽。
白話文:
脈搏浮在表面,摸起來又大又快,稍微按下去就軟弱無力,用力按下去則感覺空虛而鬆散,這是熱在皮膚,寒在骨髓,就像陶節庵說的“陽虛伏陰”。如果六脈都沉伏不見,深按到骨頭,卻感覺堅實有力,這是寒在皮膚,熱在骨髓,就像許學士說的“陰中伏陽”。
治療“伏陰”證,應該用大劑量的溫補藥物來救治根本,同時輔以涼通的藥物來滋養表面。先服用加味金匱腎氣湯,濃煎後冷服,等陽虛證退去,再服用桂枝橘皮湯,溫調營衛以和解表。朱南陽只用半夏桂甘湯,藥力不足以治病,說兩天就能痊癒,未免輕視此症。陶氏主張用局方五積散,裡面含有麻黃和蒼芷,擔心大汗亡陽。
香燥劫陰。陰陽兩傷。必死不治。伏陽證當遵許氏破陰達陽法。使水升火降。得汗而解。重用破陰丹(阿硫黃、水銀各五錢,熔結成砂、加青陳皮、各二錢半各為細末、麵糊丸、如桐子大。)百粒。冷鹽湯下。服後若煩躁狂熱。手足躁擾。此伏陽外達也。不必驚慌。須臾神定而睡。
汗出熱退而病除矣。或用來復丹(阿硫黃、玄精石、牙硝各一兩、橘紅、青皮、五靈脂各二錢、醒糊丸)。錢半至二錢。熱童便下。小便連解青黑色。其熱亦退。蓋少陰與太陽為表裡。破陰丹使伏陽從足太陽經外泄。來復丹使伏陽從足太陽腑下泄。方雖不同。而交通陰陽之功則一。
白話文:
香燥耗傷陰氣,陰陽兩虛,必死無疑。遇到伏陽症,要遵照許氏的破陰達陽法,使水氣上升,火氣下降,發汗即可解病。重用破陰丹,每服一百粒,冷鹽水送服。服藥後若出現煩躁狂熱,手足躁動不安,這是伏陽外達的表現,不必驚慌,片刻後就會安靜入睡。汗出熱退,病就會痊癒。或者服用來復丹,每次服用一錢半到二錢,熱汗、童便、小便排出,顏色青黑,熱症就會退去。因為少陰經與太陽經是表裡關係,破陰丹使伏陽從足太陽經外泄,來復丹使伏陽從足太陽腑下泄,方劑雖不同,但溝通陰陽的功效是一樣的。
終以育陰養胃法調理收功。
【秀按】腎傷寒一證。予見時醫誤汗誤清。治無不死。許叔微所謂傷寒偏死下虛人是也。俞氏斷其證有陽虛伏陰。陰中伏陽兩路。分際極清。治法亦食古而化。足補長沙之未備。
【廉勘】俞氏所用兩路方藥。雖皆是對病真方。然處今之世。醫家固不敢遵用。病家亦不肯信服。蓋世俗執定傷寒無補法。此種謬見。早經印入腦筋。俗見難除。積習難返。古今同慨。豈獨一伏氣傷寒為然哉。此篤志好學者。所以有時廢書而三嘆也。
白話文:
最終以滋陰養胃的療法調理,成功收功。
醫生誤用發汗和清熱的方法治療腎傷寒,病人無一倖免,都死了。這正是許叔微所說的傷寒偏死下虛之人。俞氏斷定此病有陽虛伏陰,陰中伏陽,兩條病理路徑,界限分明。治療方法也承襲古法並加以發展,足夠彌補長沙醫派的不完備之處。
俞氏所用的兩種方藥,雖都是針對病因的真方,但在當今時代,醫生不敢遵照使用,病人也不肯相信。因為世俗固執地認為傷寒不可以用補法,這種錯誤觀念早就根深蒂固,習以為常,難以改變。古今醫家都感嘆這種現象,豈止是伏氣傷寒如此呢?這就是那些有志於學習醫術的人,有時會放下書本,感嘆不已的原因。
3. 第五節·陰證傷寒
(內經名中寒。即直中陰經真寒證。)
【因】其人胃腎陽虛。內寒先生。外寒後中。如內經曰。陰盛生內寒。因厥氣上逆。寒氣積於胸中而不泄。不泄則溢氣去。寒獨留。留則血凝。血凝則脈不通。故中寒。中寒者。寒邪猝時直中陰經。陰邪橫發而暴也。病較傷寒為尤甚。當分三陰經證為首要。
【證】寒中太陰者。初起即怕寒戰慄。頭不痛。身不熱。口不渴。便四肢厥。上吐下利。脘滿腹疼。小便不利。舌苔白滑帶灰。甚或灰而滑膩。灰而淡白。寒中少陰者。初起惡寒厥冷。蜷臥不渴。心下脹滿。小腹絞疼。下利澄澈清冷。水多糞少。小便白或淡黃。甚則面赤煩躁。
白話文:
原因在於患者胃腎陽氣虛弱,內部寒氣滋生,加上外寒入侵後,就導致了中寒。就像《內經》中所說:「陰盛則生內寒」。由於厥氣上逆,寒氣積聚在胸部無法排出,無法排出就會溢出氣去,留下寒氣。寒氣停留就會導致血液凝結,血液凝結則脈絡不通,因此出現中寒。中寒是指寒邪突然侵入陰經,陰邪橫行而發作,比傷寒更加嚴重,應該將三陰經的證狀作為首要考慮。
中寒太陰經的患者,初期就會感到怕冷發抖,頭部沒有疼痛,身體不發熱,口不渴,四肢厥冷,上吐下瀉,脘腹脹滿疼痛,小便不利,舌苔白滑帶灰,甚至灰而滑膩、灰而淡白。中寒少陰經的患者,初期會感到惡寒厥冷,蜷縮臥床,不渴,心下脹滿,小腹絞痛,下痢清澈冷水,水多糞少,小便白或淡黃,嚴重者還會出現面紅煩躁。
欲坐井中。身有微熱。渴欲飲水。水入即吐。少飲即脘腹脹滿。復不能飲。甚或咽痛氣促。或鄭聲呃逆。舌苔淡白胖嫩。或苔雖灰黑。舌質嫩滑濕潤。或由淡白轉黑。望之似有芒刺干裂之狀。捫之則濕而滑。寒中厥陰者。初起即手足厥冷。上吐涎沫。下利清水有生腥氣。心下脹滿。
湯藥入口即吐。手足指甲皆青。惡寒戰慄。甚則自汗淋漓。筋惕肉瞤。面赤戴陽。鬱冒昏沉。舌卷囊縮。舌苔青滑。或青紫而滑。或淡紫帶青。色黯質滑。
【脈】寒中太陰。沉濡而遲。甚或沉濡而微。寒中少陰。脈沉而微。甚則沉微欲絕。寒中厥陰。脈細欲絕。甚則脈絕。脈還出者生。不出者死。脈漸漸緩出者生。暴出者死。此皆陰盛沒陽之危候。陶氏所謂不拘脈之浮沉大小。但指下無力。重按全無。便是陰證。憑脈下藥。最為切當是也。
白話文:
病人想坐在井里,身体微微发热,口渴想喝水,喝下去就吐出来。喝一点点就感到腹部胀满,再也喝不下。严重时还会咽喉疼痛,呼吸急促,甚至出现呃逆,声音像打嗝。舌苔淡白,又胖又嫩,或者舌苔灰黑,但舌头却光滑湿润。有的舌苔从淡白变成黑色,看起来像是长了芒刺,干裂,但摸起来却湿润光滑。患寒中厥阴证的病人,一开始就手脚冰冷,吐出唾沫,腹泻清水,带有腥味,心口胀满。
汤药一入口就吐出来,手指甲都发青,怕冷发抖,严重时还会自汗淋漓,肌肉抽搐,脸色发红,头昏脑涨,舌头卷缩,舌苔青滑,或者青紫色且光滑,或者淡紫色带青,颜色暗淡,质地光滑。
脉象方面,寒中太阴证的脉象沉而濡缓,严重时甚至沉而濡细。寒中少阴证的脉象沉而细微,严重时沉细欲绝。寒中厥阴证的脉象细微欲绝,严重时脉象完全消失。脉象恢复者可以活,消失者则死亡。脉象慢慢恢复者可以活,突然恢复者则死亡。这些都是阴气过盛,阳气衰败的危险征兆。陶氏说过,不论脉象浮沉大小,只要指下无力,重按毫无感觉,就是阴证。根据脉象下药,是最为合适的。
【治】太陰證。輕則胃苓湯為主。重則神香聖朮煎為主。極重則附子理中湯為主。嘔甚兼呃。加姜半夏(四錢)、上沉香(八分)、真柿蒂(三十枚)。腹脹痛甚。加真川樸(錢半)、明乳香(八分)、瀉多不止。加煨肉果(一錢)、灶心土(五方包煎。)少陰證。輕則真武湯為主。
重則附姜白通湯為主。稍緩則附姜歸桂湯。再緩則附姜歸桂參甘湯。若陽回身溫。吐利已除者。此湯加炙綿耆、炒冬朮(各一錢)、酒炒白芍(錢半)、北五味(十二粒)、溫和平補以收功。厥陰證。輕則當歸四逆湯加吳茱萸(八分)、生薑汁(一匙分沖)、重則通脈四逆湯加吳茱萸(鹽水炒一錢)、紫猺桂(一錢、研沖)、極重則回陽急救湯主之。外治灸氣海(在臍下一寸五分)、丹田、(臍下二寸)、關元(臍下三寸)三穴。
白話文:
治療太陰證,症狀輕微以胃苓湯為主,症狀嚴重以神香聖朮煎為主,非常嚴重以附子理中湯為主。如果嘔吐嚴重並伴有呃逆,加姜半夏、上沉香、真柿蒂。如果腹部脹痛嚴重,加真川樸、明乳香。如果腹瀉不止,加煨肉果、灶心土。治療少陰證,症狀輕微以真武湯為主,症狀嚴重以附姜白通湯為主,稍緩則加附姜歸桂湯,再緩則加附姜歸桂參甘湯。如果陽氣回升,身體溫暖,嘔吐腹瀉消失,此湯加炙綿耆、炒冬朮、酒炒白芍、北五味,溫和平補以收功。治療厥陰證,症狀輕微以當歸四逆湯加吳茱萸、生薑汁為主,症狀嚴重以通脈四逆湯加吳茱萸、紫猺桂為主,非常嚴重以回陽急救湯為主。外治灸氣海、丹田、關元三穴。
用大艾六七壯、灸至肢溫脈出為度。
【秀按】直中太陰。手足微冷。嘔吐不渴。自利腹滿。脈來沉緩。少陰則手足厥冷。脈必沉微。厥陰則肢冷脈細。甚則脈絕。青唇舌卷。筋吊囊縮。然皆面色青黯。即有虛陽上泛。面雖赤色。亦不紅活光彩。必多嬌嫩帶白。舌色或青或紫。或白苔滿布而滑。手足自冷。爪甲或青或紫。
血色自不紅活。皮膚決無大熱。甚則冰冷透手。此皆陰證之的據也。治法雖以附、薑、破陰回陽為必要。而附子究為大毒之品。急救雖不得不用。過服則每有留毒。往往見面紅目赤。躁擾煩渴不已。若解藥稍遲。血從耳目口鼻出者必死。解藥急用犀角五黃湯。
白話文:
用六七根大艾灸,灸到肢體溫暖,脈搏跳動出來為止。
(犀角一錢、川連三錢、芩、柏、山梔各二錢、鮮生地、麥冬各三錢、生甘草二錢、先用生綠豆一兩、水三碗、煎至綠豆皮開、取清湯代水煎藥、約至八分兩碗、沖生萊菔汁半盞、時時冷飲。)以解附毒最良。
【廉勘】陰證傷寒者。即直中太陰、少陰、厥陰之寒證也。故一名直中三陰真寒證。省曰中寒。近世通稱為冷痧急證。見其足蜷筋吊者。即名吊腳痧。見其眶腡癟者。即名陷癟腡痧。見其吐瀉腹痛者。即名霍亂痧。或名吐瀉痧。見形取名。以便通俗。而於病源病理。並不切實推求。
白話文:
犀角一錢、川連三錢、黃芩、柏樹皮、山梔子各二錢、鮮生地、麥冬各三錢、生甘草二錢,先用生綠豆一兩,水三碗,煎至綠豆皮開,取清湯代水煎藥,約至八分兩碗,沖生蘿蔔汁半盞,時時冷飲,以解附毒最良。
就余所驗。其病多發於夏秋之間。每在亢旱酷熱之時。猝然大雨狂風。凡山中陰毒之渟水。住家陰溝之汙水。均被狂雨之大水。衝入江河。諸凡淘米洗菜。煮飯煽茶。飲之食之者。無一不沾染其毒。中其毒者猝然暴發。病勢稍緩者。輕則但為寒瘧。為冷瀉。重則為陰霍亂。尚有三陰症狀可辨。
勢急者。肝腎脾胃亦皆沾染其毒菌。治當先救脾胃。至若附子。固治陰毒之寒證。但生附子市肆多不備。只備淡附子。僅有溫燥寒濕之功。實無破陰回陽之力。其效能遠不如薑桂椒萸。而其為大熱大毒。世皆熟悉其性。成則歸功於他藥。敗則歸咎於附子。故予治此證。棄而不用。
白話文:
根據我的經驗,這種疾病多半在夏秋之際發作。每當天氣酷熱乾燥,突然下起狂風暴雨的時候,山間陰濕的積水,以及住家陰溝裡的污水,都會被大雨沖入江河。凡是用這些水淘米洗菜,煮飯泡茶,食用者無一倖免都會沾染毒氣。中其毒者,會突然發病,病情稍緩者,輕則出現寒瘧、冷瀉,重則患上陰霍亂。還有三陰症狀可以辨別。
病情嚴重的,肝腎脾胃都會沾染毒菌。治療時應該先救脾胃。至於附子,固然可以治療陰寒證,但市面上大多只有淡附子,僅有溫燥寒濕的功效,實際上並沒有破陰回陽的力量。其效能遠不如薑桂椒萸,而且附子性屬大熱大毒,世人皆知其特性。治癒了就歸功於其他藥物,失敗了就歸咎於附子。因此,我治療這種疾病,便捨棄不用附子。
別籌新法。茲將歷驗者約略陳之。初起先解其陰毒。以止吐利腹痛。用鮮生薑四兩。原粒胡椒十粒。紫金片一錢。共搗取汁。冷飲一二盞。即將其渣和入黑白芥子各一錢。鮮蔥白十枚。共搗成餅。先用麝香五釐。猺桂末一分。填入臍中。將餅罨在胸腹臍間上下。以小熨斗盛炭火燙運之。
以行其氣血。干則和薑蔥汁燒酒松節油等再熨。熨至手足溫和。吐利均止者生。另用燒糟搗艾葉包擦兩手足灣。以肢溫筋寬為度。若吐瀉脫元。六脈沉微似伏。甚則脈絕者。急用薑汁磨廣木香一小匙。調當門子五釐。和入別直參三錢重湯燉溫服之。脈至者生。不出者死。惟脈絕則兩手全無。
須重按至骨間全無者。方是絕脈。若沉按忽隱忽現。則為脈陷下而已。
白話文:
-
另外製定了新的方法,這裏將經過驗證的方法大致陳述如下:初期首先解除陰毒,以止住嘔吐、腹瀉和腹痛。使用鮮生薑四兩,原粒胡椒十粒,紫金片一錢,一起搗碎取汁,冷飲一到兩杯。然後將渣滓與黑白芥子各一錢,鮮蔥白十枚,一起搗成餅狀。先用麝香五釐,瑤桂末一分,填入臍中,將餅敷在胸腹部臍間上下,用小熨斗裝滿炭火燙熨。
-
以促進氣血運行。乾燥時可再加入姜蔥汁、燒酒、松節油等再熨。熨至手腳溫暖,嘔吐和腹瀉都停止的話就可以存活。另外可用燒酒搗艾葉包裹擦手腳彎處,以肢體溫暖筋骨放鬆爲度。如果嘔吐腹瀉脫水,六脈沉微或幾乎消失,緊急情況下用薑汁磨廣木香一小匙,調入當門子五釐,和入別直參三錢,用熱水燉溫服。脈象恢復者可存活,沒有恢復者則死亡。只有脈象完全消失纔是兩手完全沒有脈搏。
-
必須重按到骨頭之間完全沒有脈動纔算絕脈。如果深按下去脈象時隱時現,則只是脈象陷入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