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根初撰,何廉臣重訂

《重訂通俗傷寒論》~ 第一章·傷寒要義 (30)

回本書目錄

第一章·傷寒要義 (30)

1. 第十節·六經總訣

若四不足。(1)氣不足。如氣不足以息。言不足以聽。或欲言而不能。感邪雖重。反無脹滿痞塞之證。(2)血不足。如面色痿黃。唇口刮白。或因吐衄血崩。或因產後亡血過多。或因腸風臟毒所致。感邪雖重。面目又無陽色。(3)陰不足。如五液乾枯。肌膚甲錯。感邪雖重。

應汗不汗。(4)陽不足。如四肢厥逆。下利清穀。肌體惡寒。恆多泄瀉。至夜益甚。或口鼻冷氣。感邪雖重。反無發熱燥渴苔刺等症。此為虛中夾實。若遇此等。宜急峻補。虛症補回。感邪未盡。稍從感症法治之。但必辨虛多實多。或標急本急。細參現症脈舌。如虛多實少而為本急者。

先補其虛以顧本。實多虛少而為標急者。先去其實以治標。若補後虛症不退。及加變症者危。去邪後正隨邪去。反現脫象者死。

【廉勘】凡時感病。夾脾虛者難治。夾腎虛者尤難治。蓋外感邪氣。多從汗下清泄而外解。若夾脾虛者。脾陽虛則表不能作汗。脾陰虛則里不任攻下。或得汗矣。則陽氣隨汗而脫。或得下矣。則陰氣從下而脫。即純用清泄。中氣亦不克支持。藥愈涼而邪愈遏。脾氣不得上升。

往往中滿便泄。氣怯神倦。卒至自汗氣脫而死。又夾腎虛者。有陰虛陽虛之分。陽虛者。一經汗下清利。則脫絕之症隨見。陰虛者。一經汗下溫散。則枯竭之症隨見。往往邪未去而正氣即脫。到此虛實關頭。必須時時診察。

白話文:

如果身體有四方面的不足:(1)氣不足:例如呼吸困難、說話無力、或者想說卻說不出來。即使感染了嚴重的疾病,反而不會出現腹脹、痞塞等症狀。(2)血不足:例如面色萎黃、嘴唇蒼白,可能是因為吐血、流鼻血、月經崩漏、產後失血過多,或者腸道出血等原因導致。即使感染了嚴重的疾病,臉色也不會有紅潤的光澤。(3)陰不足:例如體液乾枯、皮膚粗糙像魚鱗一樣。即使感染了嚴重的疾病,也不會出汗。(4)陽不足:例如四肢冰冷、拉肚子、大便中夾雜未消化的食物、身體怕冷、經常腹瀉,晚上更加嚴重,或者口鼻呼出冷氣。即使感染了嚴重的疾病,反而不會出現發燒、口渴、舌苔粗糙等症狀。

以上這些情況屬於虛實夾雜。遇到這種情況,應該趕快用藥補虛。等到虛弱的症狀補回來後,如果疾病還沒完全好,再稍微用治療感冒的方法來處理。但是一定要分辨清楚是虛弱的症狀多還是實證多,或者是哪種情況比較緊急。要仔細參考病人現在的症狀、脈象和舌苔。如果是虛弱的症狀多,實證少,而且虛弱的情況比較緊急,就應該先補虛以保護根本。如果實證多,虛弱的症狀少,而且實證的情況比較緊急,就應該先去除實邪來治療標。如果在補虛之後,虛弱的症狀沒有好轉,反而出現新的變化,那就很危險。如果在去除邪氣之後,正氣也跟著邪氣一起消失,反而出現脫症的現象,那就表示病人要死了。

【廉勘】一般來說,感冒發燒這類疾病,如果同時夾雜脾虛的症狀,就很難治療。如果夾雜腎虛的症狀,就更難治療。因為外感邪氣,大多是透過發汗、通便、清熱等方式來解除。如果夾雜脾虛,脾陽虛的人就不能發汗,脾陰虛的人就不能使用攻下的藥物。即使發汗了,陽氣也會隨著汗液而流失;即使通便了,陰氣也會隨著大便而流失。就算只用清熱藥,中氣也很難支持,藥物越寒涼,邪氣反而被抑制。脾氣不能上升,往往會出現腹脹、大便溏泄、精神疲倦,最後因為自汗、氣脫而死亡。而夾雜腎虛的,又有陰虛和陽虛之分。陽虛的人,一旦使用發汗、通便、清熱等方法,很快就會出現脫症。陰虛的人,一旦使用發汗、通便、溫散等方法,很快就會出現陰液枯竭的症狀。往往邪氣還沒去除,正氣就已經脫失。到了這種虛實交錯的關鍵時刻,必須隨時仔細觀察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