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根初撰,何廉臣重訂

《重訂通俗傷寒論》~ 第八章·傷寒兼證 (3)

回本書目錄

第八章·傷寒兼證 (3)

1. 第二節·傷寒兼濕

(一名寒濕)

【因】先傷於濕。後傷於寒。或驟傷霧露雨水。或汗出當風。水停其間。多發於夏令初秋。濕由寒熱合化而成。故兼濕者本有寒熱二證。有寒閉於外。濕鬱於內者。亦有濕遏於上。熱鬱於下者。不得以傷寒兼濕。概目為陰邪也。

【證】兼寒濕者。一身盡痛。關節尤疼。凜凜惡寒。甚則足冷。頭重脹痛。如裹如蒙。身重肢懈。胸膈痞滿。口淡不渴。小便不利。大便反快。甚或發熱。身色如熏黃。神沉嗜睡。舌苔白滑而厚。或白苔帶灰而滑。甚或白苔滿布。厚如積粉而浮滑。或兼黑點黑紋而黏膩。兼濕熱者。

四肢倦怠。肌肉煩疼。頭脹昏痛。面色黃赤。如熏油膩。口氣穢濁。胸滿而煩。口燥而渴。渴不能飲。一身無汗。但頭汗出。鼻塞背強。欲得覆被向火。午後寒熱。狀如瘧疾。腹滿便溏。溲短黃熱。甚或嘔吐不納。身黃如橘皮色。或皮膚隱隱見疹。舌苔底白罩黃。或舌苔黃膩。

邊白尖紅。或白苔漸黃。兼有灰膩。或黃中帶黑。浮滑黏膩。

【脈】沉而緩。甚或沉細似伏。模糊不清。此寒閉於外。濕痹於內。足太陽經與足太陰經同病也。若沉而弦。甚或沉數。數滯不調。此胸上有寒。丹田有熱。足太陽經與足少陰經同病也。

【治】兼寒濕者。先與蘇羌達表湯加蒼朮(一錢)、川樸(二錢)、使其微汗以解表。繼與苓朮二陳煎。溫中化濕以利溺。終與香砂二陳湯、加焦穀芽(三錢)、炒麥芽(二錢)、溫運中陽以開胃。兼濕熱者。先與藿香正氣湯加冬瓜皮子(四兩)、絲通草(五錢、二味煎湯代水)。

芳淡化濕以雙解表裡。繼與增減黃連瀉心湯。苦辛通降以肅清濕熱。終與白朮和中湯。加黃草川斛(三錢)、長鬚穀芽(用鮮荷葉一角、剪碎、拌炒香。)溫和中氣以開胃。二證照此治法。病無不痊。

【榮齋按】傷寒夾濕一症,江浙兩省為最繁,通用五苓散加羌防,為對症處方之常法。

若濕竭化燥。熱極發痙者。誤治居多。擇用清燥養營湯。羚角鉤藤湯。隨證加減以救誤。若疹癍不得速透者。新加白虎湯加炒牛蒡(三錢)、大青葉(四錢)、鮮西河柳葉(三錢)、辛涼開達以透發之、若夾食滯便閉者。枳實導滯湯。下滯通便以消導之。其間權輕重。度緩急。在臨證者隨機策應之。

【秀按】傷寒兼濕熱者多。濕熱釀痰者亦甚多。故丹溪翁大闡痰濕法門。謂十人九濕。濕生痰。痰生熱。然其所論多外生之濕。少及本身之濕熱。仲景書論寒濕風濕者多。論濕熱惟黃疸及痞證而已。如茵陳梔子等方與小陷胸瀉心諸法。皆為濕熱發黃、濕熱成痞而設。蓋傷寒誤遏。

使內濕上甚為熱。熱鬱發黃。輕則茵陳蒿湯、茵陳五苓散等。重則梔子大黃湯、大黃硝石湯等。或利或下。皆以祛內郁之濕熱也。傷寒誤下。則變痞滿。亦有不經攻下而胸痞者。由其人素多痰濕熱。一經外邪觸動。即逆上而痞滿。故仲景特立小陷胸諸瀉心法。正以祛逆上之痰濕熱也。

白話文:

第二節·傷寒兼濕

(一名寒濕)

原因:先受濕邪侵害,後又受寒邪侵襲。或者突然遭受霧露雨水的侵襲,或者汗出當風,導致水濕停滯於體內。多發生在夏季和初秋。濕邪由寒熱交合而成,所以兼有濕邪的傷寒,本就具有寒熱兩種證候。有的表現為寒邪閉阻於外,濕邪鬱結於內;有的則表現為濕邪遏阻於上,熱邪鬱結於下。不能簡單地將傷寒兼濕概括為陰邪。

症狀:兼有寒濕者,全身疼痛,關節疼痛尤甚,凜凜惡寒,嚴重者足部冰冷,頭部沉重脹痛,如同裹頭戴帽一般,身重肢倦,胸膈痞滿,口淡無渴,小便不利,大便反而通暢,嚴重者甚至發熱,面色發黃如熏染一般,精神萎靡嗜睡,舌苔白滑而厚,或者白苔帶灰而滑,嚴重者甚至白苔滿布,厚如積粉而浮滑,或者兼有黑色斑點或紋路,且黏膩。兼有濕熱者,四肢倦怠,肌肉煩痛,頭部脹痛昏沉,面色黃赤,如塗抹油脂一般,口氣污濁,胸部滿悶煩躁,口乾渴,渴而不能飲,全身無汗,但頭部出汗,鼻塞背強,想要蓋被靠近火堆取暖,午後寒熱交替,狀如瘧疾,腹部脹滿大便溏瀉,小便短少色黃而熱,嚴重者甚至嘔吐不能進食,身體發黃如橘皮色,或者皮膚隱隱可見疹子,舌苔底部白膩而表面發黃,或者舌苔黃膩,邊緣發白,舌尖紅赤,或者白苔漸漸變黃,兼有灰膩,或者黃中帶黑,浮滑黏膩。

脈象:脈象沉而緩,嚴重者甚至沉細而微弱,模糊不清,這是寒邪閉阻於外,濕邪痹阻於內,足太陽經與足太陰經同時患病的表現。如果脈象沉而弦,或者沉而數,數而不調,這是胸部有寒邪,丹田有熱邪,足太陽經與足少陰經同時患病的表現。

治療:兼有寒濕者,先用蘇羌達表湯加蒼朮(一錢)、川樸(二錢),使其微微出汗以解表。然後服用苓朮二陳湯,溫中化濕以利尿。最後服用香砂二陳湯,加焦穀芽(三錢)、炒麥芽(二錢),溫運中陽以開胃。兼有濕熱者,先用藿香正氣湯加冬瓜皮(四兩)、絲通草(五錢,二味煎湯代水),芳香之氣化濕,以雙解表裡。然後服用增減黃連瀉心湯,苦辛之味通降以肅清濕熱。最後服用白朮和中湯,加黃芩川貝(三錢)、長鬚穀芽(用鮮荷葉一片,剪碎,拌炒香),溫和中氣以開胃。這兩種證候都根據此治療方法,疾病都能痊癒。

榮齋按語:傷寒夾雜濕邪的疾病,江浙兩省最為常見,普遍使用五苓散加羌活防風,這是對症處方的常用方法。

如果濕邪耗竭轉化為燥邪,熱邪極盛而發生的痙攣,多半是治療失誤,應當選擇使用清燥養營湯、羚角鉤藤湯,根據具體情況加減藥物以挽救錯誤。如果疹子不能迅速透發,則使用新加白虎湯加炒牛蒡(三錢)、大青葉(四錢)、鮮西河柳葉(三錢),辛涼開達以促使疹子透發。如果夾雜食滯便秘,則使用枳實導滯湯,下瀉滯氣通利大便以消導。在治療過程中,要權衡輕重,把握緩急,臨證者應當隨機應變。

秀按語:傷寒兼有濕熱者很多,濕熱釀生痰液者也很多,所以丹溪翁大力闡述痰濕的治療方法,認為十個人中有九個是濕邪,濕邪生痰,痰生熱。但是他論述的多是外來的濕邪,很少涉及本身的濕熱。仲景的著作中論述寒濕風濕的很多,論述濕熱的只有黃疸和痞證而已,例如茵陳梔子等方劑和小陷胸瀉心等方法,都是針對濕熱發黃、濕熱成痞而制定的。因為傷寒治療失誤,導致內濕上逆化熱,熱邪鬱結而發黃。輕者使用茵陳蒿湯、茵陳五苓散等;重者使用梔子大黃湯、大黃硝石湯等,或者利水或者瀉下,都是為了祛除內部鬱結的濕熱。傷寒治療失誤瀉下,則會導致痞滿,也有未經攻下而出現胸部痞滿者,這是因為此人平素痰濕熱較多,一經外邪觸動,就逆上而導致痞滿,所以仲景特別制定了小陷胸等瀉心法,正是為了祛除逆上之痰濕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