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訂通俗傷寒論》~ 第九章·傷寒夾證 (68)

回本書目錄

第九章·傷寒夾證 (68)

1. 第十一節·夾痢傷寒

(俗名傷寒夾痢疾)

【因】痢疾古稱滯下,皆由暑濕與食積膠固腑中,流行阻遏而成。或飽餐飯肉濃鮮之後,再食瓜果生冷,令脾胃之血不行於四肢八脈,滲入胃腸而為痢。再復感表邪,如身熱惡寒頭痛;或染時疫成痢;或有外感陷里而化痢。

【證】凡痢疾兼挾寒邪者,如下痢裡急後重,腹有痛有不痛,惡寒頭痛身熱,或兼寒熱噁心,舌苔厚膩,口渴不食,變態多端。

【脈】痢脈微小滑利者吉;浮弦洪數者凶。浮大者未止;微弱者自愈。此無外感者,大旨如此。若兼表邪,初痢身熱脈浮者,先解表;初痢身熱脈沉者,可攻下。久痢身熱脈虛者,屬正虛可治;久痢身熱脈大者,屬邪盛難醫。

【治】凡挾表邪之痢,與時行疫痢,皆有身熱;但當先撤表邪,如惡寒頭痛身熱之類,因其表而行散之;表邪解而痢亦輕矣。如倉廩湯(人參、茯苓、甘草、柴胡、羌活、獨活、枳殼、桔梗、川芎、薄荷、生薑、陳廩米),以解表化滯,自然身涼痢止。因於濕熱者,以苦辛寒為治。苦以燥濕,寒以清熱;稍加辛熱佐之,以為發散宣通之用,無不效矣。因於氣者調之;因於血者和之。邵氏謂在氣分,有苦辛調氣,及辛甘益氣等法;在血分者,有苦辛行血,及咸柔養血諸方。治赤痢者,氣分藥必不可少;氣行而血自止也。治白痢者,血分藥必不可兼,恐引邪入於血分,反變膿血也。此治痢者,不可不知也。

【秀按】痢疾一證,大都以赤者屬熱,白者屬寒。然白色亦多屬濕熱者,如肌肉腐熟而成膿也;赤色亦有屬寒濕者,因血瘀凝澀而入腸也。不可據赤白分寒熱;當以舌苔脈象辨之。大抵赤屬血,自小腸來;白屬氣,自大腸來;赤白相雜,氣血俱病。蓋心主血,肺主氣;凝滯則傷氣,鬱熱則傷血;氣血既病,則心肺亦病矣。而小腸者,心之合也;大腸者,肺之合也。二經皆出納水穀,轉輸糟粕之官也。而胃又為大小腸之總使。肺移病於大腸,則氣凝澀而成白痢;心移病於小腸,則血凝澀而成赤痢。大小腸俱病,則赤白互下。其血與氣之凝結,必挾飲食痰涎,始成積滯。其飲食痰涎,皆聚於胃;故痢證亦不離乎胃,謂由心肺而及於胃也。此辨致痢之原因也。再詳證候,以定療法。所云裡急後重,其證在廣腸最下之處。裡急與後重不同。裡急者,急迫欲便;後重者,肛門重墜。裡急有虛實之分。實為火邪有餘;虛為營陰不足。裡急而不得便者火也。重者承氣湯;輕者芍藥湯。久病見之為氣脫。裡急而至圊反不能出者,氣滯也;以疏通為主。後重亦有虛實之異;實為邪實下壓,虛由氣虛下陷。因邪壓大腸,大腸不能升上,而下墜乃後重。宜大黃檳榔、或香連丸,瀉其所壓之邪而愈。若積滯已行,後重不減,脈無力,不食者。]

白話文:

第十一節·夾痢傷寒

(俗稱傷寒夾痢疾)

痢疾古稱滯下,皆因暑濕與食物積滯堵塞腸胃,流行阻礙而致病。或者暴飲暴食肥甘厚味之後,又吃瓜果生冷之物,導致脾胃之氣血無法運行於全身,滲入腸胃而致痢疾。再受外邪侵襲,出現發熱惡寒頭痛等症狀,或者感染時疫而致痢疾,或者外感邪氣內陷而化為痢疾。

凡是痢疾兼夾寒邪的,症狀表現為下痢里急後重,腹部時痛時不痛,惡寒頭痛發熱,或兼見寒熱、噁心,舌苔厚膩,口渴不食,症狀變化多端。

痢疾脈象,脈微小滑利者預後良好;脈浮弦洪數者預後不良;脈浮大者病情未止;脈微弱者能自行痊癒,這是指無外感的情況。若兼有外邪,初期痢疾發熱脈浮者,應先解表;初期痢疾發熱脈沉者,可以攻下;久痢發熱脈虛者,屬於正氣虛弱,需補益正氣;久痢發熱脈大者,屬於邪氣盛,難以治療。

凡夾雜外邪的痢疾,以及流行性疫痢,皆有發熱症狀,都應該先去除外邪。例如惡寒頭痛發熱等症狀,應從表證入手,使邪氣散發,表邪解除了,痢疾也會減輕。可以用倉廩湯(人參、茯苓、甘草、柴胡、羌活、獨活、枳殼、桔梗、川芎、薄荷、生薑、陳廩米)來解表化滯,自然會身涼痢止。由於濕熱引起的痢疾,則應以苦寒之藥治療。

苦味藥物能燥濕,寒涼藥物能清熱,再加一些辛溫藥物,以發散宣通。無論何種原因引起的痢疾,皆能奏效。因於氣者調之,因於血者和之。邵氏認為,若病在氣分,則可用苦辛藥物調氣,及辛甘藥物益氣等方法;若病在血分,則可用苦辛藥物行血,及鹹柔藥物養血等方法。治療赤痢,氣分藥不可缺少,氣行則血自止;治療白痢,血分藥不可輕用,以免邪氣入血,反致膿血。治療痢疾,不可不知此理。

痢疾這一病證,大多赤痢屬熱,白痢屬寒。然而白色也有許多是濕熱引起的,如同肌肉腐爛化膿一樣;紅色也有許多是寒濕引起的,由於血瘀凝滯而入腸。不可單憑赤白來區分寒熱,應該根據舌苔和脈象來辨證。總的來說,赤痢屬血,來自小腸;白痢屬氣,來自大腸。赤白相雜,則氣血俱病。因為心主血,肺主氣,氣血凝滯則傷氣,鬱熱則傷血。氣血既病,則心肺也病。小腸與心相合,大腸與肺相合,二經都主管飲食的吸收和糟粕的排泄。胃又是大小腸的總樞紐。肺的病氣傳到大腸,則氣凝滯而形成白痢;心的病氣傳到小腸,則血凝滯而形成赤痢;大小腸都病,則赤白痢交替出現。氣血凝結,必然夾雜飲食和痰涎,始成積滯。飲食和痰涎都積聚在胃,所以痢疾也離不開胃,說是從心肺而及於胃。這是辨別致痢原因的方法。再詳細觀察證候,以確定治療方法。所謂里急後重,其症狀在腸道最下端,里急與後重不同。里急是指急迫想大便,後重是指肛門墜脹。里急有虛實之分,實證為火邪過盛,虛證為營陰不足。里急而不得便者為火邪,可用承氣湯(重者),芍藥湯(輕者)。久病出現氣脫,里急而大便排出困難者,是氣滯,應以疏通為主。後重也有虛實之分,實證為邪氣下壓,虛證為氣虛下陷。因邪氣壓迫大腸,大腸不能上升,而下墜形成後重,宜用大黃檳榔或香連丸,瀉去壓迫的邪氣即可痊癒。如果積滯已除,但後重不減,脈象無力,不食者,……(原文至此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