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根初撰,何廉臣重訂

《重訂通俗傷寒論》~ 第十章·傷寒壞證 (3)

回本書目錄

第十章·傷寒壞證 (3)

1. 第一節·傷寒轉痙

防風當歸飲。(生地、防風、當歸、川芎。)主之。若汗下太過。亡失血液。致筋脈失養。不柔和而痙。無外邪可解者。惟宜補養氣血為主。以八珍湯加減。或十全大補湯加竹瀝、薑汁。氣虛筋縱。加參耆以補之。血虛筋攣。加歸地以潤之。脈小虛甚者。加熟附子。或大建中湯加羌活、防風。

產後去血過多。筋無血養。攣急發痙。脈浮軟者。加味當歸補血湯(炙黃耆五錢、當歸三錢、炙甘草錢半、炒防風、羌活各錢半、竹瀝一杯、薑汁一瓢。)主之。新產亡血。腠理疏豁。風邪乘虛襲傷筋脈。遽爾發痙。脈浮者。舉輕古拜散。(荊芥穗四兩、炒黑為末。)每服三錢。

酒淋大豆黃卷淨汁調下。吳仁齋云。仰面臥。開目者為陽。合面臥閉目者為陰。口燥渴者為陽。口中和者為陰。屬陽易治。屬陰難治。口張目瞪。昏昧無知者治。戴眼反折遺溺者必死。手足瘛瘲。汗出如油如珠者不治。反張離席一掌者死。小兒離席一指者亦死。

【廉勘】吳鞠通謂痙當分寒,熱,虛,實四大綱。小兒痙病瘛病。複列九大綱。較方中行痙書。更精且密。實可補仲景之不足。茲節述於後。如六淫致痙。實證也。產婦亡血。病久致痙。風家誤下。溫病誤汗。瘡家發汗者。虛痙也。風寒濕致痙者。寒證也。風溫風熱暑燥火致痙者。

熱證也。俗稱慢脾風者。虛寒痙也。本論後述本臟自病者。虛熱痙。此四大綱也。再將小兒痙病瘛病之九大綱論。亦分條列後。以資參考。

(一)寒痙,仲景先師所述方法具在。但須對症細加尋繹。如所云。太陽症項強。𠘧𠘧然。脈沉遲之類。有汗為柔痙。為風多寒少。而用桂枝湯加法。無汗為剛痙。為寒痙。而用葛根湯。湯內有麻黃。乃不以桂枝立名。亦不以麻黃立名者。以其病已至陽明也。諸如此類。須平時熟讀其書。

臨時再加謹慎。手下自有準的矣。風寒咳嗽致痙者。用杏蘇散辛溫例。自當附入寒門。

(二)風溫痙,此即瘛症。少陽之氣為之也。乃風之正令。陽氣發泄之候。君火主氣之時。(廉按其症候。則頭身熱。面目赤。猝口噤。背反張。自汗出。足反冷。或惡風。或咳嗽。甚則氣逆痰湧。風盛者。頸項強急。頭亦動搖。目眶瞤動。手足抽掣。熱盛者。灼熱大汗。神昏譫語。

口燥渴飲。⿸疒貢唇弄舌。痰盛者。一痙即厥。喉間痰鳴、語言不出。不省人事。此張仲景所謂風溫之為病。劇則狀如驚癇。時瘛瘲。而若火薰之候也。亦即徐嗣伯所謂痰氣相觸而動風。風火相亂則悶瞀也。)宜用辛涼正法。輕者用辛涼輕劑。重者用辛涼重劑。如本論(榮齋按:本論二字,係指《溫病條辨》。

以下同。)上焦篇銀翹散。白虎湯之類。傷津液者加甘涼。如銀翹散加鮮生地、麥冬。玉女煎。以白虎合冬、地之類。神昏譫語。兼用芳香以開膻中。如清宮湯、牛黃丸、紫雪丹之類。愈後用六味、三才、復脈輩。以復其喪失之津液。風溫咳嗽致痙者。用桑菊飲、銀翹散辛涼例。

白話文:

第一節·傷寒轉痙

使用防風當歸飲(包含生地、防風、當歸、川芎)來治療。如果因為發汗或瀉下過度,導致體內血液流失,使得筋脈失去滋養,變得不夠柔軟而產生痙攣,且沒有外來的邪氣可以驅除的情況,就應該以補養氣血為主。可以使用八珍湯加減藥材,或是十全大補湯加入竹瀝、薑汁。若是因為氣虛導致筋脈鬆弛,就加入人參和黃耆來補氣。若是因為血虛導致筋脈攣縮,就加入當歸和熟地來滋潤。如果脈象虛弱得非常厲害,就加入熟附子,或是使用大建中湯加入羌活、防風。

產後因為失血過多,導致筋脈沒有血液滋養,產生攣縮而抽搐,脈象呈現浮而軟的,可以使用加味當歸補血湯(包含炙黃耆五錢、當歸三錢、炙甘草一錢半、炒防風、羌活各一錢半、竹瀝一杯、薑汁一瓢)來治療。剛生產完失血,身體的腠理(皮膚紋理)變得疏鬆,風邪趁虛侵襲傷害筋脈,突然發生抽搐,脈象浮的,可以用舉輕古拜散(荊芥穗四兩,炒黑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用酒淋過大豆黃卷的汁液調服。吳仁齋認為,仰面躺臥、眼睛睜開的屬於陽證;合面躺臥、眼睛閉上的屬於陰證。口渴的屬於陽證,口中平和的屬於陰證。屬於陽證的容易治療,屬於陰證的難以治療。如果出現口張目瞪、昏迷不醒的,還有救;但若是眼睛向上翻白,並且大小便失禁的,就必死無疑。手腳抽搐,出汗像油或珠子一樣的,無法醫治。身體反弓離開床面超過一掌的,就會死亡。小孩身體離開床面超過一指的,也會死亡。

【廉勘】吳鞠通認為痙證應該分為寒、熱、虛、實四大類。小兒痙病和瘛病,又分為九大類,比方中行的《痙書》更加精確和詳細,的確可以彌補張仲景的不足。這裡將他的觀點敘述如下:六淫(風、寒、暑、濕、燥、火)導致的痙證,屬於實證。產婦失血、久病導致的痙證、風病誤用瀉下、溫病誤用發汗、瘡病誤用發汗的,屬於虛證。風寒濕導致的痙證,屬於寒證。風溫、風熱、暑、燥、火導致的痙證,屬於熱證。俗稱的「慢脾風」,屬於虛寒痙。本論後面會提到的臟腑自身疾病引起的,屬於虛熱痙,這就是四大分類。接著,將小兒痙病和瘛病的九大分類也列出來,供大家參考。

(一)寒痙:張仲景先生所說的方法都在其中,但必須根據症狀仔細辨別。例如,太陽病出現頸部僵硬、顫抖、脈象沉遲等症狀,有汗的屬於柔痙,是風多寒少,可以使用桂枝湯加減;無汗的屬於剛痙,是寒痙,可以使用葛根湯。葛根湯中有麻黃,但沒有用桂枝或麻黃來命名,是因為病邪已經進入陽明經了。諸如此類,平時要熟讀醫書,臨床時要更加謹慎,這樣才能有把握。風寒咳嗽導致的痙證,可以使用辛溫的杏蘇散來治療,應該歸入寒證的範疇。

(二)風溫痙:這就是瘛症,是少陽之氣引起的,是風的正令,陽氣發散的表現,也是君火主導的時節。(廉按,這個症狀是頭身發熱、面目赤紅、突然口噤、背部反張、自汗、腳反而冷,或者怕風,或者咳嗽,嚴重時會氣逆、痰多,風盛時,頸部僵硬、頭部搖晃、眼眶跳動、手腳抽搐;熱盛時,會灼熱、大汗、神昏、說胡話、口乾舌燥、伸舌頭;痰盛時,抽搐就會昏厥、喉嚨有痰鳴、說不出話、不省人事。這就是張仲景所說的風溫病的狀況,嚴重時就像驚癇發作,時常抽搐,像是被火燻一樣。這也是徐嗣伯所說的痰氣相撞而動風,風火相擾而導致昏迷。)應該使用辛涼的治療方法。症狀輕的用辛涼輕劑,症狀重的用辛涼重劑。例如本論(榮齋按:這裡的「本論」指的是《溫病條辨》,以下同。)上焦篇的銀翹散、白虎湯等。如果傷到津液,要加甘涼的藥,如銀翹散加鮮生地、麥冬、玉女煎,或是白虎湯加麥冬、生地等。神昏說胡話,要配合使用芳香開竅的藥,如清宮湯、牛黃丸、紫雪丹等。病癒後用六味地黃丸、三才封髓丹、復脈湯等,來恢復失去的津液。風溫咳嗽導致的痙證,可以使用桑菊飲、銀翹散等辛涼藥物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