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根初撰,何廉臣重訂

《重訂通俗傷寒論》~ 第九章·傷寒夾證 (70)

回本書目錄

第九章·傷寒夾證 (70)

1. 第十一節·夾痢傷寒

如吐再服。或用姜炒川連、人參湯和之。葉氏半夏瀉心湯。減去大棗、甘草守中之品。又有休息痢。乃屢止屢發。經年累月。未得霍愈者也。多因兜澀太早。濕熱未清。加以調攝失宜。或因飲食不節。遂令臟腑受傷。漫無止期。用補中益氣湯為最妥。有加肉果、木香。吞駐車丸。

亦有陰虛多火。不能勝任升麻、木香、白朮者。只用駐車丸。加人參、烏梅之類。有積加枳實、楂炭。積熱未清。用清六丸。(滑石、甘草、紅曲。)加香連。又有瘧後痢。痢後瘧。瘧痢並作者。既瘧而後痢。非表邪內縮。即元氣下陷。此似痢非痢證。若多食肉面。亦有瘧後痢。

宜葛根、炒麥芽、六神麯之類化之。既痢而後瘧。是邪從外達。迎其機而達之可也。初起即瘧痢並作。即宜專用發散。如荊、防、柴、葛。佐以赤苓、神麯。血痢則參加歸、芎。使在腑之邪。提並於經而外解之。如不應。則辨其挾熱挾寒。表裡分消之。熱者去荊、防。加芩、連。

寒者去柴、葛。加桂、姜。下痢兼證。亦當辨之。如痢而嘔者。胃氣不和。宜加姜炒川連、竹茹、廣鬱金。虛則加參。因食消之。因痰化之。有痢而小便不通者。由邪熱在裡。迫於大腸。必鬱結於膀胱。則氣不化。宜清膀胱之熱。兼清肺氣。喻氏有急開支河一法。令氣化行。

而分清其熱勢也。以小便澀痛。方是真熱。輕者用六一散。涼水調服亦效。有兼大孔痛者。須辨其新久寒熱。熱留於下。黃芩芍藥湯清之。虛寒而痛。理中湯溫之。此證宜食淡味。可用薰法。以熟艾、黃蠟、訶子燒煙薰之。熱則肛門閉。寒則肛門脫。所以兼脫肛者。虛寒多而實熱少也。

若久痢寒滑脫肛。宜訶子皮散(訶子、粟殼、炮薑、橘紅。)一法。以磁石末食前米飲下。外以鐵鏽湯洗肛門。有痢後呃噦。為胃氣虛寒。最為惡候。橘皮乾薑湯。(陳皮、乾薑、竹茹。)誤食生冷而呃者。理中加丁香。此秀積年經驗。並參考吳云峰心得治痢法也。

【廉勘】傷寒變痢。而痢亦能化為傷寒。既夾下痢。猶當辨其下痢之色。參合外證。庶幾不致誤治也。如初起裡急後重。痢下色白。此為濕熱凝滯。氣分受邪。宜胃苓湯加香砂。兼熱者、加炒黃芩、滑石。色如豆汁者。亦屬脾中濕熱。燥脾分利。亦宜胃苓湯為主。或如魚腦及鼻涕凍膠者。

脾虛冷痢也。宜二朮、炮姜等味。如白膿努責而出者。氣與熱結也。宜木香、檳榔、黃芩之類。如屋漏水塵腐色者。皆元氣虛憊也。宜理中湯。加煨葛根、炒黃芩、茯苓。至於赤痢為血分之邪。濕熱多者。以行濕清熱為主。如炒黃芩、炒銀花、滑石、木香、楂炭之類。兼見紫塊或稠黏。

用黃芩、延胡索、桃仁、赤芍、行瘀治之。若血色鮮濃紫厚者。則為熱盛。宜用白頭翁湯。或初起勢盛。裡急後重。脈有力者。加製大黃下之。若純下清血。而脈弦者。風入胃也。宜用炒枳殼、荊芥炭、煨防風。血色紫黯。屢服涼藥。而血愈多者。寒濕也。宜理中湯。加芎、歸、木香。

白話文:

如果服用後又吐出來,就再吃一次。或者用薑炒過的黃連,搭配人參湯一起服用。葉氏的半夏瀉心湯,可以減去大棗、甘草這些守住中焦的藥材。

還有一種休息痢,會反覆停止又發作,經過長年累月都無法痊癒。多半是因為太早使用收澀的藥物,導致體內的濕熱沒有清除乾淨,加上沒有好好調養,或是飲食不節制,於是傷害到內臟,導致病情一直無法停止。這種情況使用補中益氣湯最適合,可以加入肉豆蔻、木香,搭配吞服駐車丸。

也有體質虛弱、火氣旺盛的人,無法承受升麻、木香、白朮這些藥材,只能單獨使用駐車丸,可以加入人參、烏梅之類的藥材。如果體內有積滯,可以加入枳實、焦山楂。如果積熱沒有清除乾淨,可以使用清六丸(滑石、甘草、紅曲),再加入黃連。

還有一種是瘧疾之後發生的痢疾,或是痢疾之後發生的瘧疾,甚至是瘧疾和痢疾同時發作。如果是先瘧疾後痢疾,不是表邪內縮,就是元氣下陷,這種情況看起來像痢疾但又不是一般的痢疾。如果吃太多肉類、麵食,也可能發生瘧疾後的痢疾。

這種情況適合用葛根、炒麥芽、六神曲之類的藥物來幫助消化。如果是先痢疾後瘧疾,表示邪氣從體表發散出來,應該順應這個趨勢,讓邪氣順利發散出去。如果一開始就瘧疾和痢疾同時發作,就應該專門使用發散的藥物,像是荊芥、防風、柴胡、葛根,搭配赤茯苓、神曲。如果是血痢,可以加入當歸、川芎,讓在腸腑的邪氣,能夠提升到經絡而從體表散發出去。如果沒有效果,就要辨別是夾雜熱邪還是寒邪,然後分別從表裡去消除。如果是熱邪,就去除荊芥、防風,加入黃芩、黃連;如果是寒邪,就去除柴胡、葛根,加入桂枝、生薑。

下痢合併其他症狀時,也應該仔細辨別。例如痢疾又嘔吐,是因為胃氣不和,應該加入薑炒黃連、竹茹、廣鬱金,如果是虛弱體質,就加入人參。如果是因飲食造成的,就幫助消化;如果是因痰造成的,就化痰。

如果痢疾又小便不通暢,是因為邪熱在體內,壓迫到大腸,一定會鬱結在膀胱,導致氣化功能無法正常運作,應該清除膀胱的熱邪,同時清理肺氣。喻氏有一個緊急疏通的方法,讓氣化功能正常運行,並且分辨熱邪的程度。如果小便澀痛,才是真正的熱邪。情況輕微的,可以使用六一散,用涼水調服也有效果。

如果同時有肛門疼痛,就必須辨別是新發作還是舊病,是寒性還是熱性。如果是熱邪停留在下焦,可以使用黃芩芍藥湯來清除。如果是虛寒導致的疼痛,可以使用理中湯來溫暖。這種情況應該吃清淡的食物,可以使用薰法,用熟艾、黃蠟、訶子燒煙來薰。如果是熱邪導致肛門緊閉,寒邪導致肛門脫垂。所以,合併肛門脫垂的情況,多半是虛寒體質多,而實熱體質少。

如果久痢,虛寒滑脫肛門,可以使用訶子皮散(訶子、罌粟殼、炮薑、橘紅)這個方子。另外,可以用磁石粉,在飯前用米湯服用,並用鐵鏽水清洗肛門。

如果痢疾之後有打嗝,是因為胃氣虛寒,是非常不好的徵兆。可以使用橘皮乾薑湯(陳皮、乾薑、竹茹)。如果是因為誤食生冷食物而打嗝,可以使用理中湯加入丁香。這些是秀先生多年來的經驗,並參考吳云峰先生治療痢疾的心得。

【廉勘】傷寒可能轉變成痢疾,而痢疾也可能轉變成傷寒。既然是夾雜下痢的情況,更應該辨別下痢的顏色,並參考其他外在的症狀,才不會誤診誤治。例如剛開始有裡急後重,拉出的痢疾顏色是白色,這是因為濕熱凝滯,氣分受到邪氣影響,應該使用胃苓湯,加入砂仁,如果同時有熱象,可以加入炒黃芩、滑石。如果顏色像豆汁,也屬於脾臟濕熱,應該燥濕健脾,也以胃苓湯為主。如果像魚腦或鼻涕凍膠,是脾虛冷痢,可以使用二朮、炮薑等藥材。如果拉出白色膿液,且用力努責,這是氣和熱結在一起,應該使用木香、檳榔、黃芩之類的藥材。如果拉出的顏色像屋漏水般灰暗,表示元氣虛弱,應該使用理中湯,加入煨葛根、炒黃芩、茯苓。

至於赤痢是血分受到邪氣影響,濕熱較多的人,應該以行濕清熱為主,像是炒黃芩、炒銀花、滑石、木香、焦山楂之類的藥材。如果同時出現紫色的血塊或濃稠黏液,可以使用黃芩、延胡索、桃仁、赤芍,來活血化瘀。如果血色鮮紅濃紫,表示熱邪旺盛,應該使用白頭翁湯。或是剛開始病情嚴重,有裡急後重,脈搏有力,可以加入製大黃來攻下。

如果純粹拉出清血,而且脈搏弦急,是風邪進入胃部,應該使用炒枳殼、荊芥炭、煨防風。如果血色紫黯,而且多次服用清涼藥物,血反而更多,表示是寒濕,應該使用理中湯,加入川芎、當歸、木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