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根初撰,何廉臣重訂

《重訂通俗傷寒論》~ 第九章·傷寒夾證 (71)

回本書目錄

第九章·傷寒夾證 (71)

1. 第十一節·夾痢傷寒

或如豬肝。如莧菜汁者。皆寒也。非炮姜不治。若血色稀淡。或如瑪瑙色者。為陽虛不能制陰而下。非溫理其氣。則血不清也。若辨黃黑二色。凡深黃而穢臭。熱證也。淺黃色淡不甚臭。或兼腥餿氣者。寒證也。黑而焦濃厚大臭者。火證也。黑如漆光者。瘀血也。若青黑而腥薄者。

肝腎腐敗之色也。又有五色痢。亦有虛有實。丹溪云脾胃有食積。及四氣相併。則痢有五色之相雜。當先通利。宜歸連丸。(當歸、黃連、黃柏、黃芩、阿膠、熟艾。)亦有因濕毒內盛。馬元儀云。五色痢。乃五臟之氣化並傷。而治法則求之於腎。仲景所謂五液注下者是也。

宜益火消陰。實脾堤水。兼分理其氣。或可救其萬一。張三錫云。諸痢壞證。久下膿血。或如死豬肝色。或五色雜下。俗名刮腸痢。乃臟腑俱虛。脾氣下脫。若再投痢藥則誤矣。宜用真人養臟湯。大抵下痢屬裡證。不當更見表熱。如頭痛身熱之類。若表證有熱。則外內俱困。

故俞氏治法。以先撤表邪。冀清其痢。舉其一以例其餘。亦可謂扼要之論也。

【榮齋按】本節廉臣先生勘語,是指濕熱痢、虛寒痢而言,不是指夾傷寒的痢。他在《名醫驗案類編》中,卻說明了傷寒夾痢的治法,特錄於下:「痢疾見頭痛怕冷,身熱無汗者,均屬有表,當從汗解。如口舌不燥渴,胸腹不悶痛,舌或無苔,或淡白且滑,宜活人敗毒散(茯苓、枳殼、桔梗、柴胡、羌活、獨活、川芎各一兩,甘草五錢加薄荷少許。)每服五錢,日夜連進三五服,薑湯煎,熱服取汗,汗透而痢便減。

若見燥渴,唇舌紅赤,舌上黃燥或滑,面色膩滯,心煩,小便熱赤者;為濕熱暑濕之邪,宜胃苓湯(蒼朮、厚朴、陳皮、甘草、白朮、澤瀉、豬苓、茯苓、官桂。)去官桂,加香薷、薄荷、連翹、滑石、淡豆豉,六神麯等;連進三五服,得汗透而痢自止。」這治法是針對「夾痢傷寒」而設,移作補充,更見完備。

白話文:

排泄物如果像豬肝一樣,或是像莧菜汁那樣的顏色,都屬於寒症,必須用炮姜這種藥材來治療。如果排出的血顏色稀薄,或是像瑪瑙那樣的顏色,是因為陽氣虛弱,無法控制體內的陰氣而導致的,這需要用溫補的方法來調理氣血,才能讓血變得清澈。

如果觀察到排出物的黃色或黑色,其中深黃色且有惡臭的,屬於熱症;淺黃色且味道不重,或帶有腥臭味的,屬於寒症;黑色、濃稠且帶有強烈惡臭的,屬於火症;黑色像漆一樣有光澤的,則表示有瘀血。如果排出物是青黑色且稀薄腥臭的,則是肝腎腐敗的跡象。

還有一種五色痢,也分虛證和實證。朱丹溪認為,脾胃有食物積滯,再加上外來的風、寒、暑、濕四種邪氣侵入,就會導致痢疾出現多種顏色混合的情況。這時應該先用藥物疏通腸道,可以考慮使用歸連丸(由當歸、黃連、黃柏、黃芩、阿膠、熟艾組成)。也有是因為體內濕毒過盛而引起的五色痢,馬元儀認為,五色痢是因為五臟的氣化功能都受到損傷,治療方法要從補腎著手,這就是《傷寒論》中提到的「五液注下」。

這種情況應該用溫補陽氣、消除陰寒的方法,同時健脾利水,並調理氣機,或許能有一線生機。張三錫說,各種痢疾如果病情惡化,長期排出膿血,或者像死豬肝一樣的顏色,或者五種顏色混合排出,俗稱「刮腸痢」,是因為五臟都虛弱,脾氣下陷。如果再用治療一般痢疾的藥物,就會犯下錯誤。應該使用真人養臟湯。一般來說,腹瀉屬於身體內部的疾病,不應該同時出現發燒、頭痛等體表症狀。如果出現體表發熱的症狀,那就是內外都受到邪氣侵擾,情況就比較危急了。

因此,俞氏的治療方法是先解除體表的邪氣,希望可以清除痢疾,這種舉一反三的治療思路可以說是抓住了重點。

【榮齋按】這一節廉臣先生的說法,主要是針對濕熱痢和虛寒痢而言的,並不是針對合併傷寒的痢疾。他在《名醫驗案類編》中,說明了傷寒合併痢疾的治療方法,特別摘錄如下:「痢疾如果出現頭痛、怕冷、發燒、沒有汗的症狀,都屬於體表有邪,應該用發汗的方法來治療。如果沒有口渴、胸腹不悶痛、舌苔正常或呈淡白色且滑膩,應該用活人敗毒散(由茯苓、枳殼、桔梗、柴胡、羌活、獨活、川芎各一兩,甘草五錢,再加少量薄荷組成)。每次服用五錢,白天晚上連續服用三到五次,用生薑水煎服,趁熱服用,以達到發汗的效果,汗發出來後痢疾就會減輕。

如果出現口渴、嘴唇和舌頭紅赤、舌苔黃燥或滑膩、臉色油膩、心煩、小便顏色發紅等症狀,則是濕熱或暑濕邪氣導致,應該用胃苓湯(由蒼朮、厚朴、陳皮、甘草、白朮、澤瀉、豬苓、茯苓、官桂組成),去掉官桂,加入香薷、薄荷、連翹、滑石、淡豆豉、六神麯等藥材。連續服用三到五次,如果發汗成功,痢疾自然會停止。」這種治療方法是針對「合併傷寒的痢疾」而設,補充說明,就更加完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