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訂通俗傷寒論》~ 第五章·傷寒診法 (8)
第五章·傷寒診法 (8)
1. 第四節·按胸腹
熟按之。起伏聚散。上下往來。浮沉出沒。是三候也。若繞臍痛。按之磊磊者。乃燥屎結於腸中。欲出不出之狀。水腫脹滿症。按之至臍。臍隨手移左右。重手控之近乎脊。失臍根者必死。此診胸腹之大法也。然按胸必先按虛里。(在左乳三寸下、脈之宗氣也、即左心房、尖與脈總管口銜接之處。
)按之微動而不應者。宗氣內虛。控之躍動而應衣者。宗氣外泄。按之應手。動而不緊。緩而不急者。宗氣積於膻中也。是為常。按之彈手。洪大而搏。或絕而不應者。皆心胃氣絕也。病不治。虛里無動脈者必死。即虛里搏動而高者。亦為惡候。孕婦胎前症最忌。產後三沖症尤忌。
虛損癆瘵症。逐日動高者切忌。惟猝驚疾走大怒後。或強力而動肢體者。虛里脈動雖高。移時即如平人者不忌。總之虛里為脈之宗氣。與寸口六部相應。虛里脈高者。寸口脈亦多高。寸口脈結者。虛里脈亦必結。往往脈候難憑時。按虛里脈確有可據。雖多屬陰虛火旺之證。或血虛風動之候。
陰竭陽厥之際。然按之卻有三候。淺按便得。深按不得者。氣虛之候。輕按洪大。重按虛細者。血虛之候。按之有形。或三四至一止。或五六至一止。積聚之候。按腹之要。以臍為先。臍間動氣。即衝任脈。在臍之上下左右。經云動氣在右。不可發汗。汗則衄而渴。心煩。飲水即吐。
動氣在左。不可發汗。汗則頭眩。汗不止。筋惕肉瞤。動氣在上。不可發汗。汗則氣上衝。正在心中。動氣在下。不可發汗。汗則無汗。心大煩。骨節痛。目眩。食入則吐。舌不得前。又云。動氣在右。不可下。下之則津液內竭。咽燥鼻乾。頭眩心悸。動氣在左。不可下。下之則腹內拘急。
食不下。動氣更劇。雖有身熱。臥則欲蜷。動氣在上。不可下。下之則掌握煩熱。身浮汗泄。欲得水自灌。動氣在下。下之則腹滿頭眩。食則圊谷。心下痞。且不可湧吐。湧吐則氣上逆而暈厥。亦不可提補。提補則氣上衝而眩痙。故臍名神闕。是神氣之穴。為保生之根。凡診臍間動脈者。
密排右三指。或左三指。以按臍之上下左右。動而和緩有力。一息二至。繞臍充實者。腎氣充也。一息五六至。衝任伏熱也。按之虛冷。其動沉微者。命門不足也。按之熱燥。其動細數。上支中脘者。陰虛氣衝也。按之分散一息一至者。為元氣虛敗。按之不動。而指如入灰中者。
為衝任空竭之候。且可辨其假寒假熱。按衝任脈動而熱。熱能灼手者。症雖寒戰咬牙。肢厥下利。是為真熱而假寒。若按腹兩旁雖熱。於衝任脈久按之。無熱而冷。症雖面紅口渴。脈數舌赤。是為真寒而假熱。總之衝任脈動。皆伏熱傷陰。陰虛火動之證。平人則發病。病人則難治。
白話文:
仔細按壓胸腹,可以感覺到氣的起伏聚集、消散,以及在上下之間往來,還有浮出、沉沒的變化,這就是診斷的三個重點。如果肚臍周圍疼痛,按壓時感覺腹部有硬塊,那可能是乾燥的大便堵塞在腸道中,想出來卻出不來的樣子。如果出現水腫脹滿的症狀,按壓腹部到肚臍時,肚臍會隨著按壓的手指左右移動,用力按壓到接近脊椎的位置,如果感覺不到肚臍的根基,那這個人就非常危險了。這是診斷胸腹的重要方法。
然而,按壓胸部時,必須先按壓虛里穴(位於左乳下方三寸處,是脈氣的宗氣所在,也就是左心房的尖端與脈管接口之處)。如果按壓時感覺微弱不動,表示宗氣內虛;如果按壓時感覺脈搏跳動明顯,甚至能感覺到衣服,表示宗氣外泄;如果按壓時感覺到脈搏跳動,但不緊繃,緩慢而不急促,表示宗氣積聚在膻中穴,這是正常的情況。如果按壓時感覺脈搏彈手,跳動洪大而有力,或者時斷時續,沒有反應,都是心胃之氣衰竭的表現,這種病難以治療。如果虛里穴沒有脈搏跳動,那這個人必死無疑。即使虛里穴脈搏跳動高亢,也是不好的徵兆。懷孕婦女在產前最忌諱這種情況,產後出現三種衝逆症狀時更要避免。虛弱勞損的病人,如果虛里穴脈搏逐日升高,也一定要特別注意。只有在突然驚嚇、奔跑、大怒,或者用力活動肢體後,虛里穴脈搏才會暫時升高,過一段時間就會恢復正常,這種情況不必擔心。總而言之,虛里穴是脈氣的宗氣所在,與寸口的六部脈象相互應和。虛里穴脈搏高亢,寸口脈也多半高亢;寸口脈結澀,虛里穴脈也必定結澀。很多時候脈象難以判斷,但按壓虛里穴卻可以作為確切的依據。雖然虛里穴脈搏多半屬於陰虛火旺,或者血虛風動的表現,甚至可能發生陰氣耗竭、陽氣外脫的情況,但按壓虛里穴仍有三種情況可以判斷:輕輕按壓就能感覺到脈搏,用力按壓反而感覺不到,是氣虛的表現;輕輕按壓感覺脈搏洪大,用力按壓反而感覺脈搏虛弱細小,是血虛的表現;按壓時感覺有脈搏,但可能三四次跳動就停止一次,或者五六次跳動停止一次,這是體內有積聚的表現。
按壓腹部,首先要以肚臍為中心。肚臍周圍的跳動氣息,就是衝脈和任脈的氣息。肚臍的上下左右都有這種氣息。古書說,肚臍右邊有氣息跳動,不能發汗,發汗會導致流鼻血、口渴、心煩,喝水就吐。肚臍左邊有氣息跳動,不能發汗,發汗會導致頭暈、汗流不止、肌肉顫動。肚臍上方有氣息跳動,不能發汗,發汗會導致氣向上衝,衝到心口。肚臍下方有氣息跳動,不能發汗,發汗會導致沒有汗、心煩、關節疼痛、頭暈、吃東西就吐、舌頭無法伸出。古書又說,肚臍右邊有氣息跳動,不能用瀉法,用瀉法會導致津液耗竭,咽喉乾燥、鼻子乾、頭暈、心悸。肚臍左邊有氣息跳動,不能用瀉法,用瀉法會導致腹部絞痛、吃不下東西、氣息跳動更劇烈。雖然身體發熱,但躺下時卻喜歡蜷縮身體。肚臍上方有氣息跳動,不能用瀉法,用瀉法會導致手掌發熱、身體浮腫、汗流不止、想喝水,並且會自己用水澆灌身體。肚臍下方有氣息跳動,不能用瀉法,用瀉法會導致腹脹、頭暈、大便中有未消化的食物、心下痞塞,而且不能用催吐的方法,催吐會導致氣上逆而暈倒。也不能用補氣的方法,補氣會導致氣向上衝而抽搐。所以肚臍又叫做神闕穴,是神氣聚集的地方,是保養生命的根本。凡是診斷肚臍周圍的脈動,應該把右手的食指、中指、無名指並排,或者把左手的食指、中指、無名指並排,按壓在肚臍的上下左右。如果脈動和緩有力,一息跳動兩次,而且在肚臍周圍感覺飽滿,表示腎氣充足。如果一息跳動五六次,表示衝脈和任脈有伏熱。如果按壓時感覺脈動虛弱寒冷,跳動微弱,表示命門火不足。如果按壓時感覺脈動熱而乾燥,跳動細數,而且向上衝到中脘穴,表示陰虛氣逆。如果按壓時感覺脈動散亂,一息只跳動一次,表示元氣虛弱衰敗。如果按壓時感覺沒有脈動,手指像按入灰塵中一樣,表示衝脈和任脈的氣血都已經耗竭。還可以分辨假寒和假熱。如果按壓衝脈和任脈時感覺脈動熱,而且熱到可以灼傷手指,即使病人表現出寒戰、咬牙、四肢冰冷、腹瀉,也是真熱假寒的表現。如果按壓腹部兩側感覺發熱,但按壓衝脈和任脈很久,卻感覺不到熱,反而感覺冷,即使病人表現出面色潮紅、口渴、脈搏急促、舌頭赤紅,也是真寒假熱的表現。總而言之,衝脈和任脈的脈動,都是因為有伏熱損傷陰液,陰虛火旺的表現。平常人出現這種情況會發病,病人出現這種情況則難以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