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訂通俗傷寒論》~ 第九章·傷寒夾證 (66)
第九章·傷寒夾證 (66)
1. 第十節·夾瀉傷寒
)或理中湯加葛根。吞酒煮川連丸。(酒煮黃連一味為丸。)夏月暴注水瀉。脈虛細。口乾煩悶。腸胃之暑濕也。宜五苓散加煨葛根。兼脹者、加厚朴、茅朮。小便赤澀。加木通。兼煩、加山梔、淡竹葉。暑火瀉者。去官桂。加川連、黃芩炭。暑食瀉者。加神麯、木香。暑濕瀉者。
加茅朮、滑石。兼嘔。加半夏、厚朴、竹茹、藿香。若傷暑又傷生冷而化瀉者。宜連理湯。(川連、人參、白朮、甘草、炮姜。)泄瀉雖有多端。大要不離乎脾傷積濕。治法則初用調中分利。繼用風藥燥濕。久則升提。滑須固澀。風兼解表。寒佐溫中。食者消之。痰者化之。
虛者補之。熱者清之。隨證施治。自無不愈。此條乃參合吳云峰治泄瀉之心法也。
【榮齋按】本節(夾瀉傷寒)俞氏所說太簡略,秀山先生補出六經下利症,廉臣先生參合吳云峰學說闡明瞭《難經》的五泄,及肝、腎、胃、腸等泄瀉,並總結出瀉症的原因和治法,可以說大致具備。吳坤安《傷寒指掌》所集的周禹載、葉天士二家學說,更覺明白曉暢,切於實用。《指掌》說:
「如傷寒熱症,下利純水,或黃沫,潮熱腹硬,脈沉滑有力者,此名傍流。因腸有燥矢,阻塞水漿,從旁滲出。病在陽明,非關脾也,導燥矢其痢自止。
有陽明火症邪火不殺穀,吃湯下湯,吃水下水,此有陽明實證可據,非若脾腎俱敗者;此亦只清其火邪,其利自止。有一種外感風寒,內傷飲食,其症頭痛,惡寒發熱噁心飽悶,腸胃窘迫而泄瀉者;此表裡俱病,法當外散表邪,內消積滯,不在傷寒變病之例。
有一種表熱裡寒之症,初起頭痛惡寒發熱,繼即下利清穀,脈浮而遲,口不渴,俗名漏底傷寒是也。因其人脾胃本虛,一感外邪,即得直入腸胃,不在太少留連。當溫中散寒;如紫蘇、桂枝、羌活、厚朴、廣皮,木香、茯苓、甘草之類。甚者加冬朮、乾薑。
若陽邪傳裡,熱邪攻於腸胃,而下利膿血者,重症也。然亦有寒熱之分:邪至三陰,為日已久,實者則從陽化熱,虛者則從陰化寒矣。如少陰下利用豬苓湯者,從陽化熱也;用桃花湯者,從陰化寒也。辨症之法:以脈數有力為熱,脈緩無力為寒。舌燥口渴屬熱,舌潤不渴屬寒。
小便赤澀屬熱,清白屬寒。下利腸垢屬熱。鴨溏屬寒。熱利臍下必熱,寒利臍下必寒。熱利當清其腸,寒利當溫其下。凡傷寒疫癘熱邪傳裡,下利腸垢或下鮮血,小溺赤澀,舌苔黃燥如刺,或紅刺如楊梅狀,身熱口渴,六脈洪數,臍腹大痛者,此熱毒內攻腸胃也;不治則爛矣!急用大黃、芩、連、銀花、丹皮、芍藥、甘草之類,下之清之。繼用鮮生地數兩,代大黃與之,以養陰解毒。
若下利腸垢其勢稍緩者,宜黃芩湯加川連、銀花、丹皮之屬清之。血利加丹參、槐米、川斷。
白話文:
第十節·夾瀉傷寒
有時會用理中湯加上葛根來治療,或者吞服用酒煮過的黃連丸(用酒煮黃連製成藥丸)。如果是夏天突然發生的水瀉,大便稀薄如注,脈象虛弱細微,並且感到口乾煩躁,這是因為腸胃受到暑濕侵襲。應該用五苓散加上煨過的葛根來治療。如果還感到腹脹,可以加入厚朴、蒼朮。如果小便赤澀,可以加入木通。如果兼有煩躁,可以加入山梔、淡竹葉。如果是暑熱引起的腹瀉,要去除肉桂,加入黃連、黃芩炭。如果是因為吃壞東西引起的腹瀉,可以加入神麯、木香。如果是暑濕引起的腹瀉,可以加入蒼朮、滑石。如果同時有嘔吐,可以加入半夏、厚朴、竹茹、藿香。如果是因為中暑又吃了生冷食物而導致的腹瀉,應該使用連理湯(包含黃連、人參、白朮、甘草、炮薑)。
雖然腹瀉的原因有很多種,但主要的病因不外乎是脾臟受損以及體內積聚濕氣。治療方法初期要調理脾胃,幫助水分排泄,接著要用祛風燥濕的藥物,時間久了要用升提的藥物,如果大便滑脫要用固澀的藥物。有風邪要同時解表,有寒邪要佐以溫中,如果是食物引起的要消食,有痰要化痰。身體虛弱要補益,有熱要清熱。根據不同的症狀來治療,自然可以痊癒。這些是綜合了吳雲峰治療腹瀉的心得。
【榮齋按】本節關於夾瀉傷寒,俞氏的說法太過簡略,秀山先生補充了六經的下痢症狀,廉臣先生綜合了吳雲峰的學說,闡明了《難經》中關於五種泄瀉的解釋,以及肝、腎、胃、腸等引起的泄瀉,並總結了泄瀉的原因和治療方法,可以說大致完備。吳坤安的《傷寒指掌》收錄了周禹載、葉天士兩家的學說,更加明白易懂,也更切合實用。《傷寒指掌》中提到:
「如果傷寒發熱,出現腹瀉,大便像純水或黃色泡沫,同時有潮熱腹部硬結,脈象沉滑有力,這稱為「傍流」。這是因為腸道內有乾燥的大便堵塞,導致水液從旁邊滲出。這種情況屬於陽明病,與脾臟無關,只要導出乾燥的大便,腹瀉自然就會停止。
另一種情況是陽明火盛,邪火無法消化食物,吃下湯藥或水,就立即排泄出來。這是有陽明實證的依據,而不是脾腎衰竭的情況;只需要清除火邪,腹瀉就會停止。還有一種情況是外感風寒,內傷飲食,症狀是頭痛、怕冷發熱、噁心飽悶、腸胃不適而腹瀉;這是表裡都生病了,應該同時疏散表邪和消除積滯,不屬於傷寒變化的病症。
還有一種情況是外表有熱,內裡有寒的症狀,初期是頭痛、怕冷發熱,隨後出現腹瀉,大便清稀如水,脈象浮緩,口不渴,俗稱「漏底傷寒」。這是因為患者脾胃本來就虛弱,一旦感受外邪,就會直接進入腸胃,而不在太陽、少陽停留。應該用溫中散寒的方法治療,例如使用紫蘇、桂枝、羌活、厚朴、廣陳皮、木香、茯苓、甘草等藥物。嚴重者可以加入蒼朮、乾薑。
如果陽邪傳入體內,熱邪攻擊腸胃,導致腹瀉膿血,這是嚴重的症狀。但是,也分為寒熱兩種情況:邪氣深入到三陰經,病程已經很久,體質強壯的會轉為熱證,體質虛弱的會轉為寒證。例如,少陰病腹瀉使用豬苓湯,是轉為熱證的情況;使用桃花湯,是轉為寒證的情況。辨別寒熱的方法:脈象數而有力屬於熱證,脈象緩而無力屬於寒證。舌頭乾燥、口渴屬於熱證,舌頭濕潤、不渴屬於寒證。小便赤澀屬於熱證,清白屬於寒證。腹瀉排出腸垢屬於熱證,大便稀溏如鴨糞屬於寒證。腹瀉時肚臍以下部位發熱,是熱證;肚臍以下部位發冷,是寒證。熱證腹瀉應該清理腸道,寒證腹瀉應該溫暖下焦。凡是傷寒或疫病,熱邪傳入體內,導致腹瀉排出腸垢或鮮血,小便赤澀,舌苔黃燥如刺,或紅刺像楊梅,身體發熱口渴,六脈洪大而數,肚臍腹部劇痛,這是熱毒攻擊腸胃的表現;如果不及時治療,病情會惡化!應該立即使用大黃、黃芩、黃連、銀花、丹皮、芍藥、甘草等藥物來瀉熱清熱。接著用幾兩新鮮生地,代替大黃,來養陰解毒。
如果腹瀉排出腸垢的情況稍有緩解,應該使用黃芩湯,加入黃連、銀花、丹皮等藥物來清熱。腹瀉帶血可以加入丹參、槐米、川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