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訂通俗傷寒論》~ 第九章·傷寒夾證 (75)
第九章·傷寒夾證 (75)
1. 第十二節·夾疝傷寒
便溺之時。悶脹不順。此因腎虛。而沉寒痼冷凝滯其間。先當溫散溫利。以泄其邪。如二妙丸、加肉桂、吳萸、半夏、茯苓之類。亦有囊癢不已。甚則疙瘩頑麻。破流脂水。謂之腎囊風證。是由肝經風濕。宜敷藥。或薰洗以治之。宜蛇床子、繡球花。或大葉楊柳。煎湯。乘熱薰洗。
再以蚯蚓焙為末。摻之即愈。如無脂水。以井水調敷。或吳萸煎湯薰洗。若但陰囊開花。以枸橘七枚。煎湯薰洗。三日可愈。
【炳章按】疝氣初病在氣分之間。聚則塞痛。高突攻衝。散則鳴響。上噯氣。下泄氣而休。宜青木香散。(青木香、檳榔各二錢、川楝子三錢、淡吳萸、炮川烏、小茴香各一錢、烏藥、橘核、木通各錢半、降香八分、公丁香四分、食鹽少許、生研為末、以酒水各半、蔥白五枚、煎湯調送之、少頃再進、一日三服)最效。若㿗疝水疝。
因敗精惡血結氣凝濕。伏風積在陰囊所致。延及脹大、麻木、釣痛、奔突等候。宜七制金鈴子丸。(大川楝子四十九個、分七處、每處七個。各以酒浸脹取起、俟干、秤小茴香五錢、阿魏三錢、破故紙三錢、黑丑三錢、檳榔三錢、巴豆肉十四粒去衣、斑蝥十四個去頭足各以炒川楝子七個、炒至焦黑為度、惟巴豆斑蝥、炒後揀去不用、余藥與川楝子共研末、再加肉桂、廣木香、香附各三錢、合為細末、酒麵糊為丸、梧子大、空心每服三十丸、青鹽湯送下、日一服。)二方皆屢經效驗。
故附錄之。亦有因春溫風溫時毒喉痧。先發熱自汗。曾經發頤。誤用涼遏。餘毒由少陽循經。傳入厥陰。下流睪丸。亦偏墜腫痛。形似疝氣。宜疏通血絡。以鮮生地五錢、搗豆豉二錢。黑山梔、延胡索各二錢。土貝母二錢。川楝子三個。蟬衣錢半。蘇木、紅花各八分、赤芍錢半、丹皮二錢。
桃仁十四粒。水煎服。此證甚多。是方亦驗。古今方書多未載。特附志之。
白話文:
小便時感到悶脹不順暢,這是因為腎虛,導致寒氣積聚在體內。應先用溫熱藥物來驅散寒邪,例如使用二妙丸,並加入肉桂、吳茱萸、半夏、茯苓等藥材。
有時陰囊會持續發癢,甚至長出疙瘩,皮膚變得麻木,破裂流出液體,這稱為「腎囊風」。這是因為肝經受到風濕侵襲,應使用外敷藥或薰洗來治療,可使用蛇床子、繡球花或大葉楊柳煮水,趁熱薰洗。也可以將蚯蚓烘乾磨成粉,敷在患處即可痊癒。如果沒有流出液體,可用井水調和藥粉敷在患處,或是用吳茱萸煮水薰洗。若只是陰囊皮膚開裂,可用七枚枸橘煮水薰洗,三天即可痊癒。
(炳章按:)疝氣初起時,病邪在氣分之間,聚集時會感到阻塞疼痛,陰囊會鼓起並向上衝,散開時則會發出響聲,並會打嗝或放屁,之後症狀會暫時緩解。可以使用青木香散(青木香、檳榔各二錢、川楝子三錢、淡吳茱萸、炮川烏、小茴香各一錢、烏藥、橘核、木通各錢半、降香八分、公丁香四分、少許食鹽,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粉末,用酒水各半,加入五根蔥白煮湯調服,過一會兒再服一次,一天服用三次)效果最好。若是疰疝或水疝,是由於精液敗壞、惡血與濕氣凝結,加上風邪積在陰囊所致,會導致陰囊脹大、麻木、抽痛、奔竄等症狀。可以使用七制金鈴子丸(取四十九個大川楝子,分成七份,每份七個,分別用酒浸泡至膨脹,取出晾乾,再加入小茴香五錢、阿魏三錢、破故紙三錢、黑丑三錢、檳榔三錢、去衣的巴豆肉十四粒、去頭足的斑蝥十四個,分別與七個炒至焦黑的川楝子一起炒,巴豆和斑蝥炒後去除不用,其餘藥材與川楝子一起研磨成粉末,再加入肉桂、廣木香、香附各三錢,混合成細末,用酒調和麵糊製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空腹時服用三十丸,用青鹽湯送服,每日一次),這兩個藥方都經過多次驗證,療效顯著,故在此記錄下來。
另外,還有一種情況是由於春季溫病、風溫時疫、喉痧等疾病,先出現發熱自汗,曾經長過腮腺炎,因誤用寒涼藥物導致餘毒經由少陽經傳入厥陰經,向下流竄到睪丸,也可能出現陰囊腫痛,形似疝氣。這種情況宜疏通血絡,可使用鮮生地五錢、搗爛的豆豉二錢、黑山梔、延胡索各二錢、土貝母二錢、川楝子三個、蟬衣一錢半、蘇木、紅花各八分、赤芍一錢半、丹皮二錢、桃仁十四粒,加水煎服。這種情況很常見,此藥方也有效驗,但古代醫書多未記載,因此特別在此記錄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