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根初撰,何廉臣重訂

《重訂通俗傷寒論》~ 第八章·傷寒兼證 (23)

回本書目錄

第八章·傷寒兼證 (23)

1. 第七節·風濕傷寒

經絡時疏。大筋軟短。小筋弛長。手足麻痹。骨痿於床者。最難奏效。俗謂痛風易治。木風難醫。真閱歷之諺也。惟有用《外臺》竹瀝湯。化下丹溪神效活絡丹。生津滌痰。活血通絡。以漸取效。間服史國公酒。養血祛風。舒筋活絡。一面囑家訪求善針者。七日一針。二七一針。

以疏通其脈絡。內外並治而已。

【廉勘】痹者。肢體失其感覺。重著而不能移動也。風寒濕三氣固可合成。即風濕熱三氣亦可合成。初病侵襲經氣。繼必留連血絡。終則殘害腦筋。故其證始而痛。繼而痹。終而痿。痛尚易治。《內經》論行痹痛痹。後世皆稱為痛風。以活血祛風。宣通經隧為首要。羌防行痹湯為主。

(羌活、防風各一錢、秦艽、川斷各二錢、威靈仙、全當歸各二錢、明乳香、淨沒藥、杜紅花各五分、先用童桑枝、青松針各一兩、煎湯代水、顧松園經驗方。)古歌所謂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也。若肩背腰腿及周身疼痛。痛有定處。重著不移者。寒凝血瘀也。以通瘀散寒。

宣通絡脈為正法。身痛逐瘀湯加減。〔全當歸、光桃仁、絡石藤各三錢、片薑黃、杜紅花、川芎各八分、淮牛膝、五靈脂(酒炒)虎頭蕉、秦艽各錢半、清炙草七分、王清任經驗方〕化下續命丹。

(小活絡丹原方、加羌活、天麻、殭蠶各二兩、白附子、全蠍、辰砂、雄黃輕粉,各一兩、片腦錢半、當門子一錢二分五匣、同研細末、後入冰麝研勻、糯米粉糊丸、每丸計重五分、蠟匱、一名神授保生丹、較小活絡丹功用尤宏、輕服一丸、重服二丸。)外用馮了性酒遍擦周身痛處(用洋絨布浸擦)。

內外並治。屢收敏效。失治則風寒外邪。絡瘀內傷。均從熱化。凡辛散風寒燥烈藥皆忌。曾用俞氏五汁一枝煎。合清宣瘀熱湯。(活水蘆筍、鮮枇杷葉各一兩、旋覆花三錢包、新絳錢半、青蔥管二寸切、廣鬱金汁四匙沖、常熟曹仁伯經驗方。)歷治多驗。若著痹,世皆稱麻木不仁。

俗稱木風。較痛風已進一層。由絡瘀壓迫腦筋。腦筋將失覺動之能力。丹溪翁所謂麻是氣虛。木是濕痰瘀血是也。初用除濕蠲痹湯加減。(杜蒼朮、赤苓各二錢、生於朮、澤瀉、廣皮各錢半、川桂枝八分、拌研滑石四錢包、淡竹瀝三瓢、薑汁三滴、和勻同沖、先用酒炒桑枝、青松針各一兩、煎湯代水、林義桐經驗方。)調下小活絡丹一二丸。

如已濕鬱化熱。留滯關節肢絡。當用防己苡仁湯。(酒炒木防己、杜赤豆、川萆薢、大豆卷、綿茵陳各三錢、晚蠶沙四錢包、製蒼朮、宣木瓜各八分、川柏五分、木通一錢、先用生苡仁、酒炒桑枝各一兩、煎湯代水、耶溪胡在茲驗方。)送下桃仁控涎丹。(桃仁泥、煨甘遂、制大戟、白芥子各一兩、薑汁竹瀝、搗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七丸至十丸、丹溪《心法附余方》。)峻逐濕熱痰瘀。

白話文:

經脈如果時常不通暢,會導致大筋變得軟弱且短縮,小筋變得鬆弛且伸長,手腳會麻木,骨頭會軟弱無力到臥床不起,這種情況最難見效。俗話說,痛風容易治療,木風則難以醫治,這真是經驗之談。只有使用《外台》中的竹瀝湯,配合丹溪神效活絡丹,才能產生化痰生津、活血通絡的效果,使病情逐漸好轉。期間可以服用史國公酒,來補養氣血、驅除風邪、舒筋活絡。同時,要請針灸技術好的醫師,每隔七天或十四天進行一次針灸,來疏通經絡,內外一起治療。

所謂「痹」,是指肢體失去感覺,變得沉重難以移動。風、寒、濕三種邪氣固然可能一起致病,風、濕、熱三種邪氣也可能同時作祟。剛開始發病時,邪氣會侵襲經絡,接著會停留在血絡中,最後損害腦筋。所以,痹證的發展過程是先痛,接著麻木,最後變成痿軟無力。痛的階段還容易治療。《內經》中提到行痹和痛痹,後世都稱之為痛風,治療的首要之務是活血祛風、疏通經脈,可以羌防行痹湯為主方。

(羌活、防風各一錢,秦艽、川斷各二錢,威靈仙、全當歸各二錢,明乳香、淨沒藥、杜紅花各五分,先用童桑枝、青松針各一兩,煎湯代替水服用,這是顧松園的經驗方。)古人說「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如果肩背腰腿及全身疼痛,且疼痛部位固定,按壓時感覺沉重難以移動,這是因為寒邪凝結、血脈瘀阻。治療的重點是疏通瘀血、散除寒氣、疏通經絡,可以身痛逐瘀湯加減來治療。

(全當歸、光桃仁、絡石藤各三錢,片薑黃、杜紅花、川芎各八分,淮牛膝、五靈脂(用酒炒過)、虎頭蕉、秦艽各一錢半,清炙甘草七分,這是王清任的經驗方)可以搭配服用續命丹。

(續命丹,也就是小活絡丹的原方,再加上羌活、天麻、僵蠶各二兩,白附子、全蠍、辰砂、雄黃輕粉各一兩,片腦一錢半,當門子一錢二分五厘,一起研磨成細末,再加入冰片和麝香磨勻,用糯米粉糊做成藥丸,每丸重五分,用蠟封存,又名神授保生丹,功效比小活絡丹更強,輕症服用一丸,重症服用二丸。)外用馮了性藥酒擦拭全身疼痛部位(用洋絨布浸濕後擦拭)。

內外兼治,常常能迅速見效。如果治療不當,導致風寒等外邪與血脈瘀阻等內傷,都會轉為熱證。凡是辛散、祛風寒燥烈的藥物都應避免使用。曾使用俞氏五汁一枝煎,搭配清宣瘀熱湯。

(活水蘆筍、新鮮枇杷葉各一兩,旋覆花三錢用布包好,新絳一錢半,青蔥管二寸切段,廣鬱金汁四匙沖服,這是常熟曹仁伯的經驗方。)治療過很多病例都有效。如果病症發展成麻木不仁,世俗都稱之為「木風」,這比痛風更嚴重。這是因為血脈瘀阻壓迫到腦筋,導致腦筋逐漸失去感覺和活動能力。丹溪說,麻木是氣虛,木是濕痰瘀血造成的。初期可以服用除濕蠲痹湯加減。

(杜蒼朮、赤茯苓各二錢,生白朮、澤瀉、廣陳皮各一錢半,川桂枝八分,拌研滑石四錢包好,淡竹瀝三瓢,薑汁三滴,一起沖服,先用酒炒過的桑枝和青松針各一兩煎湯代水,這是林義桐的經驗方。)同時服用小活絡丹一到兩丸。

如果濕氣鬱積化熱,停留在關節和肢體經絡,應該使用防己薏仁湯。

(酒炒木防己、赤小豆、川萆薢、大豆卷、綿茵陳各三錢,晚蠶沙四錢包好,製蒼朮、宣木瓜各八分,川柏五分,木通一錢,先用生薏仁和酒炒過的桑枝各一兩煎湯代水,這是耶溪胡在茲的驗方。)搭配服用桃仁控涎丹。

(桃仁泥、煨甘遂、制大戟、白芥子各一兩,薑汁竹瀝,搗成糊做成丸,如桐子大小,每次服用七到十丸,這是丹溪《心法附余方》。)用來強烈地驅逐濕熱痰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