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訂通俗傷寒論》~ 第十章·傷寒壞證 (23)

回本書目錄

第十章·傷寒壞證 (23)

1. 第四節·傷寒轉脫

喻嘉言云:人生之陰陽,本相抱而不脫。故陽欲上脫,陰必下吸之而不脫;陰欲下脫,陽必上吸之而不脫。人病則陰陽偏勝,偏勝至極則脫矣。然脫有上下之分。上脫者,身輕快而汗淋漓,妄見妄聞,如有神靈所附;下脫者,身重著而肉色青紫,不聞不見,如聾聵之形。且陽者親上,所以汗多亡陽也;陰者親下,所以下多亡陰也。故回陽之中,必佐陰藥(如真武湯,重用白芍,其義顯然);攝陰之內,必顧陽氣(生脈散之義可見)。務使陽潛陰固,不致有偏勝之虞。至於內閉外脫之症,乃由藏府之窒塞,而不盡關乎元氣之虛脫。爰將致脫之原因證治,分列四例於下:

(甲)汗下清消後大虛將脫例

【因】 一因過汗誤汗,以致自汗不止,幾有亡陽氣脫之虞。 二因消伐攻下太過,下瀉不止,以致陰脫。 三因多服寒冷藥,致傷腸胃,命火式微,食減下利,脾陽下脫之症生矣。

【證】 一因誤汗氣脫者:自汗不止,四肢厥冷,面色蒼白,氣少息促,二便通利,神識困倦而昏,似寐非寐,呼之不應。 二因妄下陰脫者:心中懊憹,起臥不安,下瀉不止,神志昏沉,肢冷息微,語不接續,如癡如迷,舌色淡晦少神。 三因涼藥太過,傷脾損胃,脾陽下脫者:不喜食物,下利清穀,及下膿血,或漏底不止,肢體厥冷,面色淡白,舌色淡紅無神,動則出汗,獨語如見鬼,聲顫無力,喜向里臥,似寐非寐,呼之不應。 以上三症,皆屬大虛將脫之候。

【脈】 一氣脫者:脈必沉細而軟弱。 二陰脫,及三脾陽脫者:脈必沉伏,或微弱無力。 若脈陰陽俱盛,重按無根,大汗出,是正氣已脫,頃刻即死也。脈至乍疏乍數者,為脾敗;陰陽散亂者亦死。 凡大虛欲脫之症:脈浮而洪,身汗如油,喘而不休,水漿不下,形體不仁,乍靜乍亂,五臟之氣皆脫,命根已絕也。 然未知何臟先絕。若汗出發潤,喘而不休者,此為肺先絕也。陽反獨留,形體如煙薰,直視搖頭者,此為心絕也。唇吻反青,四肢漐極者,此為肝絕也。環口黧黑,柔汗發黃者,此為脾絕也。溲便遺失狂言,目反直視者,此為腎絕也。

【治】 一誤汗氣脫: 凡過汗誤汗,自汗不止者,宜盧氏桂枝參耆煎(桂枝、太子參、生耆、白芍、白朮各二錢,新會皮八分,炙甘草五分,浮小麥五錢,麻黃根三錢醋炒)。 若仍不止,幾有亡陽者,宜固汗屏風散(生黃耆、生白朮、防風、煅牡蠣各三錢,浮小麥五錢,麻黃根四錢醋炒,五味子一錢)。 陽虛自汗脈沉細者,宜回陽正氣飲(人參、附子各一錢,生耆三錢,生白朮、當歸、棗仁各二錢,炙甘草五分,麻黃根二錢醋炒)。 二妄下陰脫: 凡傷寒溫熱,攻下太過,脾胃受傷,心中懊憹,起臥不安,下瀉不止者,宜舉陷參耆煎(文元參、黃耆各二錢,炒白朮、茯苓、陳皮、柴胡、升麻各一錢,炙甘草五分,澤瀉二錢,薑棗,灶心土引)。 三寒涼過劑,傷脾損胃:

白話文:

第四節·傷寒轉脫

喻嘉言說:人體的陰陽之氣,原本相互抱持,不會分離。所以陽氣想要向上脫離,陰氣必定向下吸附它,使它不脫離;陰氣想要向下脫離,陽氣必定向上吸附它,使它不脫離。人體生病時,陰陽就會偏盛偏衰。偏盛偏衰到極點就會脫離。然而脫離有上下之分,向上脫離者,身體輕快,汗流浹背,胡言亂語,妄加臆測,好像有神靈附體一樣;向下脫離者,身體沉重,皮膚青紫,不聞不見,像聾啞一樣。而且,陽氣屬上,所以汗多則傷陽;陰氣屬下,所以下瀉則傷陰。所以回陽救逆的過程中,必須佐以滋陰的藥物(如真武湯、大量使用白芍,其道理很明顯);滋陰斂陰的同時,必須顧及陽氣(生脈散的功效由此可見)。務必使陽氣潛藏,陰氣固守,避免出現偏盛偏衰的情況。至於內閉外脫的症狀,是因臟腑阻塞不通,並不完全關乎元氣的虛脫。以下將導致脫證的原因、症狀和治療方法分為四例列出:

(甲)汗下清消後大虛將脫例

【原因】1.因出汗過多或錯誤的汗法,導致自汗不止,幾乎要傷及陽氣而脫亡。2.因過度攻下瀉劑,導致下瀉不止,陰氣脫亡。3.因服用過多寒涼藥物,損傷腸胃,命門之火衰微,食慾減退,腹瀉,脾陽下陷脫證產生。

【症狀】1.因出汗過多而陽氣脫亡者:自汗不止,四肢厥冷,面色蒼白,氣息微弱,呼吸急促,大小便通利,神志昏沉倦怠,似睡非睡,呼喚無應。2.因過度攻下而陰氣脫亡者:心中煩躁不安,輾轉難眠,下瀉不止,神志昏沉,肢體冰冷,呼吸微弱,言語含糊不清,如癡如迷,舌色淡暗無光。3.因寒涼藥物過度使用而脾陽下陷脫亡者:不思飲食,腹瀉清稀,或瀉下膿血,或尿失禁不止,肢體厥冷,面色蒼白,舌色淡紅無神,活動就出汗,獨自說話好像看見鬼一樣,聲音顫抖無力,喜歡側臥,似睡非睡,呼喚無應。以上三種症狀,都屬於大虛將脫的徵兆。

【脈象】1.陽氣脫亡者,脈象必定沉細而軟弱。2.陰氣脫亡者及3.脾陽脫亡者,脈象必定沉伏,或微弱無力。如果脈象陰陽俱盛,重按無根,大汗淋漓,則說明正氣已脫,頃刻便會死亡。脈象時疏時數,是脾臟衰敗;陰陽散亂者也會死亡。凡是大虛將脫的症狀,脈象浮大而洪數,汗出如油,呼吸困難,不能飲水,身體麻木不仁,時而安靜時而躁動,五臟之氣都已脫失,生命之根已絕,但還不知道哪個臟腑先衰竭。如果汗出而潤澤,呼吸困難,這是肺先衰竭;陽氣獨留,形體好像煙燻過一樣,直視前方搖頭,這是心臟衰竭;嘴唇發青,四肢冰冷僵硬,這是肝臟衰竭;口唇發黑,汗出而發黃,這是脾臟衰竭;大小便失禁,胡言亂語,眼睛直視,這是腎臟衰竭。

【治療】1.出汗過多或錯誤的汗法導致陽氣脫亡:凡是出汗過多,自汗不止者,宜用盧氏桂枝參耆煎。(桂枝、太子參、生黃耆、白芍、白朮各二錢,川歸皮八分,炙甘草五分,浮小麥五錢,麻黃根三錢醋炒。)如果汗仍然不止,幾乎要傷及陽氣者,宜用固汗屏風散。(生黃耆、生白朮、防風、煅牡蠣各三錢,浮小麥五錢,麻黃根四錢醋炒,五味子一錢。)陽虛自汗,脈象沉細者,宜用回陽救逆湯。(人參、附子各一錢,生黃耆三錢,生白朮、當歸、棗仁各二錢,炙甘草五分,麻黃根二錢醋炒)2.過度攻下導致陰氣脫亡:凡是傷寒溫熱,攻下過度,脾胃受損,心中煩躁,輾轉難眠,下瀉不止者,宜用舉陷參耆煎。(人參、黃耆各二錢,炒白朮、茯苓、陳皮、柴胡、升麻各一錢,炙甘草五分,澤瀉二錢,生薑、大棗、灶心土引。)3.寒涼藥物過度使用損傷脾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