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根初撰,何廉臣重訂

《重訂通俗傷寒論》~ 第十章·傷寒壞證 (24)

回本書目錄

第十章·傷寒壞證 (24)

1. 第四節·傷寒轉脫

下利清穀。及下膿血。漏底不止者。宜固下人參煎。(黨參、炒白朮、附子、化龍骨、肉果霜各錢半、訶子炮薑、木香各一錢、陳粳米、大棗引。)

【榮齋按】傷寒過汗以致陽虛欲脫,鎮江袁桂生有一個實驗治例,足供參考。病者駱達三,素稟陽虛,新感外寒,頭痛惡寒,飲食無味,脈息小滑,舌苔滑白;初診與蔥豉二陳湯加荊芥蘇葉疏散之劑,服後忽喘息不能臥,頭腦中覺熱氣上升,小腹左偏作痛,嘔吐痰水,手指厥冷。脈息沉弱。

乃與理中湯合六君子湯加味(別直參一錢、炒白朮二錢、炮姜一錢、炙甘草八分、茯苓三錢、姜半夏二錢、廣橘皮一錢、上猺桂八分、白芍三錢、五味子六分。)服後喘嘔俱平,腹痛亦止。但仍覺畏寒手冷,進理中湯加姜夏,兩劑。後以六君子湯,資生丸等藥調養半月而痊(摘錄《全國名醫驗案》)。

廉臣先生對這類證候,有一個預防為主的醫療經驗。他說:「傷寒當行發表者,必察其人本氣陰陽無虧,方可徑用。若真陽素虧,平日惡寒喜熱,慣服辛溫,大便溏滑者;此謂陰臟。宜加附子、炮薑、黃耆、白朮於發表藥中,助陽御表,庶免虛陽外越之弊。」這種防患未然的診療方法和上面所述的一個治例,對我們有很大的啟示。

但古醫學文獻中,同樣例子也有,摘錄二則,以資參證。「滑伯仁治一人,七月間,病發熱,多服小柴胡湯,惡寒甚,肉瞤筋惕。滑診之,脈細欲絕。曰:『此升發太過,多汗亡陽,表虛極而惡寒甚也;肉瞤筋惕者,裡虛極而陽不復也。』以真武湯進七八服,而愈。」「吳綬治一人,傷寒十餘日,曾三四次發汗過多,遂變肉瞤、身振搖、筋脈動惕;此汗多氣血俱虛故也。與加味人參養榮湯,二劑而愈。

」此兩條,一因多服小柴胡湯而遭致了腎陽外越,一因過汗而遭致了氣血俱虛。在緊急措施的救治下,總算都轉危為安。然而許學士對於那些發汗有問題的病人,卻有一個預見性的治例:「鄉人邱生,病傷寒,發熱、頭痛、煩渴,脈雖浮數而無力,尺以下遲而弱。許曰:『雖麻黃證,而尺遲弱,仲景曰:尺中遲者,營氣不足,未可發汗。

』用建中湯加當歸、黃耆。至五日,尺部方應。遂投麻黃湯二服,發狂須臾,稍定略睡,已得汗矣。」這是診療學上的寶貴經驗,如果疏忽了脈診,盲目發汗,當然也要釀成必然的病變。我認為要深刻了解汗下清消的應用規律,則程鍾齡的醫門八法,應當熟讀精思。

(乙)邪陷正虛內閉外脫例

【因】傷寒溫熱。已經汗下清透後。內傷氣血精神。其人由倦而漸昏。由昏而漸沉。乃大虛將脫。邪熱乘虛內陷之兆。

【證】舌紅燥起刺。欲伸無力。神昏譫語。或不語如屍。氣短息促。手足厥冷。煩躁不得臥。冷汗自出。揚手擲足。大便閉。在男子則囊縮。在婦人則乳縮。葉天士云。平時心虛有痰。外熱一陷。里絡就閉。人即昏厥發痙。若不急開其閉。或開閉不得法。必致心氣與肺氣不相順接。而其人膚冷汗出。躁擾不臥。脈細而急疾。便為氣脫之症矣。

白話文:

第四節·傷寒轉脫

腹瀉如水,夾雜未消化食物,甚至拉出膿血,肛門無法止洩,這種情況應該用能固澀止瀉的「人參煎」來治療。(藥材包括黨參、炒白朮、附子、煅龍骨、肉豆蔻霜各一錢半,訶子、炮薑、木香各一錢,以及陳年粳米和大棗來引導藥效。)

**【榮齋的按語】**傷寒過度發汗導致陽氣虛弱,有脫離危險的可能。鎮江的袁桂生醫師有一個實驗性的治療案例,可以參考。患者駱達三,本身體質就陽虛,又感染風寒,出現頭痛、怕冷、食慾不振的症狀,脈象細微滑弱,舌苔白膩。初次看診,醫師開了蔥豉二陳湯加上荊芥、蘇葉來疏散外邪,服藥後突然喘不過氣,無法躺臥,感覺頭部發熱,左下腹疼痛,嘔吐痰涎,手指冰冷。脈象沉弱。

於是,醫師改用理中湯合六君子湯加味(包含別直參一錢、炒白朮二錢、炮薑一錢、炙甘草八分、茯苓三錢、姜半夏二錢、廣橘皮一錢、肉桂八分、白芍三錢、五味子六分。)服藥後,喘息和嘔吐都平息了,腹痛也停止。但仍然感到畏寒手冷,於是又給予理中湯加姜、半夏,服用了兩劑。之後又用六君子湯、資生丸等藥調養了半個月才痊癒。(摘錄自《全國名醫驗案》)。

廉臣先生對於這類情況,有一個預防為主的醫療經驗。他說:「傷寒需要用發汗的治療方法時,必須先觀察患者的體質,確定他本身沒有陰陽虧損的情況,才可以貿然使用。如果患者本來就真陽虧虛,平常就怕冷喜熱,習慣服用辛溫藥物,大便容易溏瀉,這就是所謂的陰臟體質。應該在發汗藥中加入附子、炮薑、黃耆、白朮等藥,幫助陽氣來抵禦外邪,才能避免虛陽外越的弊端。」這種防患於未然的診療方法和上面提到的治療案例,對我們有很大的啟發。

不過,古代醫學文獻中也有類似的案例,這裡摘錄兩則,以供參考。「滑伯仁治療一位病人,在七月間發燒,服用了許多小柴胡湯,反而更加怕冷,肌肉顫動,筋脈抽搐。滑醫師診斷後,發現脈象細微,幾乎摸不到。他認為這是因為過度使用升散藥,導致大量出汗而亡陽,表虛到了極點,所以才會如此怕冷;肌肉顫動、筋脈抽搐,是因為裡虛到了極點,陽氣無法恢復。於是,用真武湯給病人服用七八劑,就痊癒了。」「吳綬治療一位病人,得了傷寒十幾天,曾經三四次發汗過多,導致肌肉顫動、身體搖晃、筋脈抽搐,這是因為出汗過多,導致氣血都虛弱的緣故。給病人服用加味人參養榮湯,服用兩劑就痊癒了。」

這兩個案例,一個是因為服用太多小柴胡湯,導致腎陽外越;另一個是因為過度發汗,導致氣血俱虛。幸好在緊急措施的救治下,總算都轉危為安。然而,許學士對於那些發汗有問題的病人,卻有一個預見性的治療案例:「鄉人邱生,得了傷寒,發燒、頭痛、口渴,脈象雖然浮數,但沒有力氣,尺部脈象遲緩而微弱。許醫師說:『雖然是麻黃證,但尺脈遲緩微弱,仲景說:尺脈遲緩,代表營氣不足,不適合發汗。』於是,給予建中湯加當歸、黃耆。到了第五天,尺脈才恢復正常。於是,給予麻黃湯兩劑,病人發狂一陣子,稍微穩定後就睡著了,也出了汗。」這是診斷學上的寶貴經驗,如果忽略了脈診,盲目發汗,當然會釀成必然的病變。我認為要深入了解汗、下、清、消的應用規律,就應該熟讀深思程鍾齡的醫門八法。

(乙)邪陷正虛,內閉外脫的例子

**【原因】**傷寒或溫熱病,經過發汗、攻下、清熱等治療後,病人內在氣血精神損傷,從疲倦逐漸昏迷,再從昏迷逐漸沉重,這是大虛將要脫離危險的徵兆,也是邪熱趁虛內陷的表現。

**【症狀】**舌頭紅而乾燥,長滿芒刺,想伸舌頭卻無力氣。神志昏迷,胡言亂語,或者像屍體一樣沉默不語。呼吸短促,手腳冰冷,煩躁不安,無法入睡,冷汗直流,手足亂動。大便閉塞,男性會陰囊收縮,女性會乳房收縮。葉天士認為,如果平時心氣虛弱,有痰,外熱一旦內陷,就會導致內部經絡閉塞,人會昏迷抽搐。如果不趕快疏通閉塞,或者疏通的方法不對,就會導致心氣和肺氣無法順暢連接,進而出現皮膚冰冷出汗,煩躁不安,脈象細而急促,這是氣脫的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