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訂通俗傷寒論》~ 第六章·傷寒脈舌 (8)
第六章·傷寒脈舌 (8)
1. 第三節·脈理新解
(一)心臟排血力量之關係
排血量充實者——洪。
排血量弱小者——芤、微、弱。
(二)脈管之關係
脈管粗而排血量充實者——洪。
脈管細而排血量充實者——弦。
脈管緊張程度減低者——濡。
脈管纖微萎縮及變硬者——緊、革。
血管收縮(末梢動脈收縮)——弦、遲。
血管擴張(末梢動脈擴張)——數、洪。
(三)心動之數度
心動弛緩者——遲。
心動亢進者——數。
(四)血壓之關係
血壓亢進——牢。
血壓低降——濡。
(五)心組織機能障礙
僧帽瓣口狹窄心力衰弱者——濡、伏、細。
大動脈瓣閉鎖不全——疾。
大動脈瓣口狹窄———緩。
瓣膜閉鎖不全——促、結、代。
血管栓塞——促、結、代。
「上列五個原則,相互有密切之關係。其餘浮、沉、滑、澀、虛、實、長、短、散、動,此十者;皆不足為獨立之脈。浮沉是指醫者切脈而言,滑脈同於洪脈,澀脈與緩脈類似,虛實是相對的代名詞,長短散動,皆不足象脈,故不贅述。
「根據舊說:依心臟左心室驅血力量之大小,以訣脈二十八脈,除「長短散動」不足以象脈之四脈,「促結代」之特殊脈,及指切脈動作之「浮沉」二脈——共九種脈象外;得十九脈而區別之。則洪、滑、數、實、緊、弦、疾、牢,屬心臟驅血力量之大者;微、澀、遲、弱、虛、濡、細、伏、緩、革、芤,屬心臟驅血力量之小者。
又傷寒論十字脈除浮沉二脈外,則大、滑、動、數,屬心臟驅血力量之大者;弱、澀、弦、微,屬心臟驅血力量之小者。雖此種分析粗疏,認此是治脈學者之捷徑。」
從上面這篇文字裡推勘,我們可以知道:脈動之遲數,關係血液流行的快慢,脈搏之軟硬,關係心臟弛張的強弱,脈波之頓挫,關係心臟瓣膜的啟閉;以心臟生理的變態,直接觀察到因病毒之波及侵擾於心臟血行之關係,間接掌握了病理機轉的變化(即各脈之主病)及預後之良否(即脈症的忌宜)。雖然所說的僅僅是一個開端,但理論是符合實際的。
其次,這篇文字裡區分心臟排血力量之大小為兩綱,也同於古醫學中的「脈之陰陽」;傷寒論以浮、大、滑、動、數屬陽,沉、弱、澀、弦、遲屬陰,本篇則以陽脈屬於心臟驅血力之大者,陰脈屬於心臟驅血力之小者,看法雖不同,而原則是一致的。復次,這篇文字的思想論點,完全是環繞著柯韻伯所說:「脈有十種,陰陽兩分,即具五法;浮沉是脈體,大弱是脈勢,滑澀是脈氣,動弦是脈形,遲數是脈息。」的一段理論而闡述出來;體會深刻,具有至理,可以由此作進一步研討中醫脈學的階梯。
白話文:
(一)心臟排血力量的關係
心臟每次排出的血液量充足時,脈象會呈現「洪」的狀態。 心臟每次排出的血液量微弱時,脈象會呈現「芤」、「微」、「弱」的狀態。
(二)血管的關係
血管粗大且心臟排血量充足時,脈象會呈現「洪」的狀態。 血管細小但心臟排血量充足時,脈象會呈現「弦」的狀態。 血管張力減弱時,脈象會呈現「濡」的狀態。 血管纖細萎縮或變硬時,脈象會呈現「緊」、「革」的狀態。 血管收縮(尤其是末梢動脈收縮)時,脈象會呈現「弦」、「遲」的狀態。 血管擴張(尤其是末梢動脈擴張)時,脈象會呈現「數」、「洪」的狀態。
(三)心跳速度
心跳緩慢時,脈象會呈現「遲」的狀態。 心跳過快時,脈象會呈現「數」的狀態。
(四)血壓的關係
血壓偏高時,脈象會呈現「牢」的狀態。 血壓偏低時,脈象會呈現「濡」的狀態。
(五)心臟組織機能障礙
二尖瓣狹窄導致心力衰竭時,脈象會呈現「濡」、「伏」、「細」的狀態。 主動脈瓣關閉不全時,脈象會呈現「疾」的狀態。 主動脈瓣狹窄時,脈象會呈現「緩」的狀態。 瓣膜關閉不全時,脈象會呈現「促」、「結」、「代」的狀態。 血管栓塞時,脈象會呈現「促」、「結」、「代」的狀態。
以上五個原則是密切相關的。至於其他的脈象,像是「浮」、「沉」、「滑」、「澀」、「虛」、「實」、「長」、「短」、「散」、「動」這十種,都不能單獨作為獨立的脈象來判斷。其中,「浮沉」是指醫生把脈時的深淺,「滑脈」和「洪脈」類似,「澀脈」和「緩脈」相似,「虛」和「實」是相對的概念,「長」、「短」、「散」、「動」這些脈象都不足以描述脈象的真實情況,所以就不再詳細說明。
根據傳統的說法,依照心臟左心室的排血力量大小,來區分二十八種脈象,扣除「長短散動」這四種不足以作為脈象的,以及「促結代」這三種特殊脈象,還有把脈深淺的「浮沉」這兩種脈象,一共九種脈象之外,剩下的十九種脈象可以區分心臟排血力量的大小。其中,「洪」、「滑」、「數」、「實」、「緊」、「弦」、「疾」、「牢」這些脈象,表示心臟排血力量較大;而「微」、「澀」、「遲」、「弱」、「虛」、「濡」、「細」、「伏」、「緩」、「革」、「芤」這些脈象,表示心臟排血力量較小。
另外,《傷寒論》中提到的十字脈,扣除「浮沉」這兩種脈象,則「大」、「滑」、「動」、「數」這些脈象表示心臟排血力量較大;而「弱」、「澀」、「弦」、「微」這些脈象表示心臟排血力量較小。雖然這種分析比較粗略,但可以作為學習脈診的捷徑。
從上面的文字可以推論出:脈搏的快慢,反映血液循環的速度;脈搏的軟硬,反映心臟收縮和舒張的強弱;脈搏的頓挫,反映心臟瓣膜的開合情況。可以透過心臟生理上的變化,直接觀察到病毒影響心臟血液循環的情況,進而掌握病理變化的機制(也就是各種脈象所代表的疾病)以及預後的狀況(也就是脈象和疾病的相合或相忌)。雖然這只是個開始,但理論是符合實際情況的。
此外,這篇文章將心臟排血力量分為兩大類,也與古代醫學中「脈之陰陽」的概念相似。《傷寒論》認為「浮、大、滑、動、數」屬陽,「沉、弱、澀、弦、遲」屬陰。這篇文章則認為陽脈屬於心臟排血力量較大的,陰脈屬於心臟排血力量較小的。雖然看法不同,但原則是一致的。
再者,這篇文章的思想論點,完全是圍繞著柯韻伯所說的「脈有十種,陰陽兩分,即具五法;浮沉是脈體,大弱是脈勢,滑澀是脈氣,動弦是脈形,遲數是脈息。」這段理論來闡述的,理解非常深刻,具有重要的道理,可以由此作為進一步研究中醫脈學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