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訂通俗傷寒論》~ 第九章·傷寒夾證 (23)
第九章·傷寒夾證 (23)
1. 第四節·夾血傷寒
故後方用續斷補肝。遠志補心。山藥補脾。麥冬補肺。猶慮余瘀不盡。復以赤芍、益母通滌之。以川貝清化之。與前方攻補兼施。立收奇效。此方百試百驗。醫家及病家。宜廣傳之。其次鼓峰固元湯加五味。(潞黨參、炙黃耆、酒炒白芍各三錢、歸身二錢、炙黑甘草一錢、黑炮姜五分拌搗五味子三分、陳南棗兩枚。)亦治陽虛陰走之失血。
其因多屬內傷情志。飢飽失時。脾胃先病。必見噁心神倦。自汗肢厥等症。故用參、耆為君。固其元氣。氣固則血循經絡。不止血而血自止。但陰走血必虛。臣以歸、芍、甘草。補血養胃。僧慎柔云。凡欲止吐血。必須炒黑乾薑、五味子二物。故佐以乾薑炮黑。血見黑即止。
五味酸收。能收逆氣也。雖然。真陰失守而走。勢必格陽於上。血隨而溢。以致大吐大衄。噁心乾嘔。手足厥冷。六脈微細。元陽脫在頃刻者。速宜景岳鎮陰煎。(別直參三錢、附子二錢、紫猺桂八分、拌搗大熟地六錢、黑炮姜七分、淮牛膝、澤瀉各錢半、炙甘草一錢。)益氣固脫。
滋陰納陽。以救氣隨血脫之危症。失血狂吐之候。臨證時每有所見。不可不知此急救之法也。
【榮齋按】「夾血傷寒」,俞氏指出「一名傷寒夾瘀」。秀山先生更明白地說:「先有瘀血在內,因感時病,引動痼疾,謂之夾血。與太陽病當汗不汗,邪陷暴結而為蓄血者,仍同實異。」在此,我們可以知道本症與蓄血不同,與傷寒兼失血亦各異。不過、舉一反三,同中求異,瞭解其有關方面的證治,我們是應該爭取的。
關於傷寒兼「失血」,廉臣先生已作了詳細的介紹,分「衄血」「咳血」「嘔吐血」「齒血」「便血」「溺血」六種,論證清楚,治法都是他一生經驗的結晶。只「蓄血」症未曾提及,特作如下補充。考《傷寒論》說:「凡太陽病不解,其邪由經入腑,熱結膀胱,則血凝蓄,血瘀則心氣結,其人故如狂;血下者愈,邪從血下而解也。其外不解者,當先解其外,宜桂枝湯。
外已解,但小腹急結者,是蓄血也;桃仁承氣湯下之。」又說:「太陽病六七日,表症仍在,脈微而沉者,病邪向里也。反不結胸者,熱結下焦也。其人發狂,小腹硬滿,小便自利者,以太陽隨經瘀血蓄於裡也。抵當湯下之,則愈。」從這兩條經文中可以看出「蓄血」的證狀,是:「如狂」,「小便自利」,「小腹急結」,甚則「發狂」,「小腹硬滿」;許學士又補出「蓄血在上則喜忘,蓄血在下則為狂。
」至於治法,在經文里可以看出有兩個階段;桃仁承氣湯是治瘀血初結的階段,抵當湯是治瘀血已結的階段。從前後兩條經文里觀察證狀,也顯著地分出輕重;前條說「小腹急結」,後條說「小腹硬滿」,「硬滿」原較「急結」為重。前條說「如狂」,後條說「發狂」,「發狂」原較「如狂」為重。
白話文:
因此,後面的處方使用續斷來補肝,遠志補心,山藥補脾,麥冬補肺。又擔心殘留的瘀血沒有完全清除,所以再用赤芍、益母草來疏通清理,並用川貝來清化。這樣與前面的方子攻補兼施,就能立刻收到神奇的效果。這個方子經過多次試驗都很有效,醫生和病人都應該廣為傳播。另外,鼓峰固元湯加上五味子(潞黨參、炙黃耆、酒炒白芍各三錢、歸身二錢、炙黑甘草一錢、黑炮薑五分拌搗五味子三分、陳南棗兩枚)也能治療陽虛陰血外流的失血情況。
這種情況的原因大多是內傷情志、飲食不定時、脾胃先出現問題,必定會出現噁心、精神疲倦、自汗、四肢冰冷等症狀。所以用人參、黃耆作為主藥,來鞏固元氣。元氣強固,則血循經脈,不用止血血也會自然停止。但是陰血外流,血必定虛,所以用當歸、白芍、甘草來輔助,補血養胃。僧慎柔說過,凡是要止吐血,必須用炒黑的乾薑、五味子這兩種藥,所以用炮製成黑色的乾薑來輔助,因為血見到黑色就會停止。
五味子是酸味的,能夠收斂逆氣。雖然這樣,但如果是真陰失去防守而外流,必然會導致陽氣上浮,血也跟著外溢,以致於大量嘔吐、流鼻血、噁心乾嘔、手腳冰冷、脈搏微弱細小,元陽在短時間內就要脫失的,就應該馬上用景岳鎮陰煎(別直參三錢、附子二錢、紫肉桂八分、拌搗大熟地六錢、黑炮姜七分、淮牛膝、澤瀉各錢半、炙甘草一錢)來益氣固脫,滋陰納陽,用來挽救氣隨血脫的危急情況。失血狂吐的現象,在臨床上常常會見到,不可不知道這個急救的方法。
【榮齋按】「夾血傷寒」,俞氏指出「又名傷寒夾瘀」。秀山先生更明白地說:「先有瘀血在體內,因為感受外邪,引發原有的疾病,就叫做夾血。和太陽病應該發汗卻沒有發汗,導致邪氣深入體內,結聚成蓄血的情況,雖然同屬於實證,但還是有所不同。」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這個病和蓄血不同,也和傷寒同時伴有失血的情況各不相同。不過,我們要舉一反三,在相同之中找出不同,了解相關方面的證治方法,這是我們應該努力的。
關於傷寒同時伴有「失血」的情況,廉臣先生已經作了詳細的介紹,分為「鼻出血」、「咳血」、「嘔血」、「牙齦出血」、「大便出血」、「小便出血」六種,論證清楚,治療方法都是他一生經驗的精華。只有「蓄血」這個病症沒有提到,特別在這裡作如下補充。考證《傷寒論》說:「凡是太陽病沒有治好,邪氣從經絡進入內臟,熱邪結在膀胱,就會導致血液凝結蓄積,血瘀就會導致心氣鬱結,這個人就會像發狂一樣;血如果排出來就會好,邪氣也隨著血排出而解除。如果外表症狀還沒解除,應該先解除外表症狀,可以用桂枝湯。
如果外表症狀已經解除,但是小腹部卻有急迫結聚的感覺,這就是蓄血;可以用桃仁承氣湯來攻下。 」又說:「太陽病過了六七天,表症還在,脈搏微弱而且沉在裡面,這是病邪向內部發展了。如果不是結胸症,就是熱邪結在下焦。這個人會發狂,小腹部脹滿堅硬,小便卻能正常排出,這是因為太陽經的瘀血隨著經脈蓄積在體內。可以用抵當湯來攻下,就會好。」從這兩段經文可以看出「蓄血」的症狀是:「像發狂一樣」、「小便正常」、「小腹部急迫結聚」,嚴重時會「發狂」、「小腹部脹滿堅硬」;許學士又補充說「蓄血在上部,就會健忘,蓄血在下部就會發狂」。
至於治療方法,在經文裡可以看出有兩個階段;桃仁承氣湯是治療瘀血剛剛開始結聚的階段,抵當湯是治療瘀血已經結聚堅硬的階段。從前後兩條經文觀察症狀,也可以明顯地分出輕重;前一條說「小腹部急迫結聚」,後一條說「小腹部脹滿堅硬」,「脹滿堅硬」比「急迫結聚」要嚴重。前一條說「像發狂一樣」,後一條說「發狂」,「發狂」比「像發狂一樣」要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