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訂通俗傷寒論》~ 第八章·傷寒兼證 (75)
第八章·傷寒兼證 (75)
1. 第二十節·漏底傷寒
對證發藥。分際自清。庶不致草率誤人矣。雖然。凡病一起即下利。甚至洞泄不止。如俗稱漏底者。雖由外感。必夾內傷。死證甚多。約計之則有六。(一)下利譫語。兩目直視。(二)下利厥逆。煩躁不眠。(三)下利發熱。厥逆自汗。(四)下利清穀。肢厥無脈。灸之不溫。
脈終不出。(五)下利一日十數行。脈反實。(六)下利脈弦。大熱不止。此六者。雖對證施治。竭力挽救。效者甚鮮。不效者多。雖醫聖如仲景。《傷寒論》具在。善用其方者。亦未必方方奏效也。食古不化者。其亦深長思哉。
【榮齋按】「漏底傷寒」是傷寒症中的一個證候,不是傷寒外另有所謂漏底傷寒。這個名稱,深入在一般醫家和病人的心目中,成為習俗的、可怕的一個病名。上海丁仲英先生把它的病狀、病理和治法,簡單介紹出來,他說:「有人於此。初起一二日。身發大熱。至三四日。
熱甚而為焦渴煩躁。至五六日。躁甚而至於四肢忽然厥冷。甚則過於肘膝。厥甚。則神情煩躁者。至此轉為呆鈍。當此之時。設大便忽爾泄瀉如注。甚則純下清水。按其脈。輕舉不可得。重手按之。始覺指下躍躍大動。參其證情。似為三陰虛寒之證。然無初起發熱之理。無以名之。
乃巧立漏底傷寒之名。證情如此。無經驗之醫家。必以為非救逆回陽。不足以挽回。於是以參苓耆朮補其虛。附桂萸姜溫其陽。恐其厥之不回。利之不止。而卒至厥冷不回。利下不止。以至撤手長逝。醫家病家。卒不致悟。遂委為此症之難治。故一聞漏底寒傷。莫不驚惶相告。
以為九死一生。回春無計矣。不知所謂漏底傷寒者。大多為熱結旁流之證。《內經》曰。暴注下迫。皆屬於熱是也。《傷寒論》云。下利譫語。有燥屎也。宜小承氣湯。(大黃、川樸、枳實)又云。少陰病下利清水。心下必痛。口乾燥者。可下之。宜大承氣湯。(大黃、芒硝、厚朴、枳實)此明示人為熱結旁流。
急當用下法。去其實熱。病可轉機。熱結旁流之原因為腸受,疾病之影響。失其蠕動作用。糞積不下。久則腐解。其毒素、上衝於巔。擾亂清明之府。成為厥逆之象。腐解之後。奪路而出。成為下利。故其治法。宜用承氣。下其燥糞。若投以溫中回湯等法。無異火上加油。變生頃刻。
」這篇文字,丁先生髮表在一九三三年《新聞報醫藥副刊》中,針對當時所謂「漏底傷寒無治法」或用「溫補法治漏底傷寒」的錯誤工作法,予以有力的抨擊。強調指出「漏底傷寒」是「熱結旁流」,治宜「急下」。這種去火抽薪的療法,足補俞氏所不及。
白話文:
針對病症開藥,判斷病情的界限要清楚,這樣才不會草率誤導病人。不過,凡是疾病一起就開始拉肚子,甚至止不住地腹瀉,就像俗稱的「漏底」一樣,雖然是由外感引起的,但一定夾雜著內傷,這種情況死證很多。大略估計有六種情況:(一)拉肚子又說胡話,兩眼直直地看著前方。(二)拉肚子、手腳冰涼,又煩躁不安睡不著。(三)拉肚子、發燒,手腳冰涼又自己流汗。(四)拉肚子拉出未消化的食物,四肢冰冷沒有脈搏,用艾灸也沒辦法讓身體溫暖,脈象最終還是摸不到。(五)拉肚子一天十幾次,脈搏反而變實。(六)拉肚子、脈象像弓弦一樣,而且高燒不退。這六種情況,即使對症下藥,竭盡全力搶救,有效的也很少,沒效的居多。即使是像醫聖張仲景這樣的人物,他的《傷寒論》都寫得清清楚楚,善用他的藥方的人,也不一定每個方子都有效。那些只會死記硬背古人藥方而不能靈活運用的人,應該好好思考這個問題。
【榮齋按】「漏底傷寒」是傷寒病中的一種證候,不是在傷寒之外另外有所謂的漏底傷寒。這個名稱,在一般醫生和病人的心中,已經根深蒂固,變成了一個習俗的、可怕的病名。上海的丁仲英先生簡單介紹了這種病的症狀、病理和治療方法。他說:「有些人剛開始的一兩天,身體發高燒,到了三四天,熱得更加厲害,口渴煩躁;到了五六天,煩躁更加嚴重,以至於四肢突然冰冷,嚴重時甚至超過肘部和膝蓋。手腳冰冷嚴重的時候,原本神情煩躁的人,會變得呆滯遲鈍。在這個時候,如果突然腹瀉不止,甚至拉的全是清水,摸他的脈搏,輕輕按摸不到,用力按壓才感覺到指下脈搏在跳動。參照他的病情,好像是三陰虛寒的證候,但是沒有剛開始發燒的道理。不知道該怎麼稱呼,就巧妙地起了個『漏底傷寒』的名字。病情是這樣,沒有經驗的醫生,一定會認為非用回陽救逆的方法,不足以挽救。於是就用人參、茯苓、黃耆、白朮等補氣虛,用附子、肉桂、吳茱萸、乾薑等溫陽。擔心手腳冰冷不能恢復,腹瀉不止,最終導致手腳冰冷無法恢復,腹瀉不止,最終撒手人寰。醫生和病人都沒有領悟到問題所在,就認為這種病很難治。所以一聽到『漏底寒傷』,大家就驚慌失措,認為是九死一生,沒有辦法治好。卻不知道所謂的『漏底傷寒』,大多是熱邪壅結,腸道排泄不暢,導致水液從旁流出的情況。《內經》說,暴發的腹瀉,大多屬於熱證。《傷寒論》也說,拉肚子又說胡話,是有燥屎(乾燥的糞便)堵塞。應該用小承氣湯(大黃、厚朴、枳實)來治療。又說,少陰病拉肚子拉清水,胸口一定會痛,口乾舌燥,這種情況可以用瀉下藥,應該用大承氣湯(大黃、芒硝、厚朴、枳實)來治療。這明顯地告訴大家這是因為熱邪壅結,導致水液從旁流出的情況,應該趕緊用瀉下的方法,去除體內的實熱,病情就能好轉。熱邪壅結的原因是腸道受到疾病的影響,失去了正常的蠕動功能,糞便積聚在體內排不出來,時間久了就腐敗分解。腐敗分解產生的毒素,向上衝擊到頭頂,擾亂了清明的神智,形成了手腳冰冷的現象。腐敗分解之後,毒素找到出口就會通過腹瀉排出來。所以治療的方法,應該用承氣湯瀉下燥屎。如果用溫中回陽的藥物,無異於火上澆油,病情會立刻惡化。」
這篇文章,丁先生發表在一九三三年《新聞報醫藥副刊》中,針對當時所謂「漏底傷寒無治法」或者用「溫補法治療漏底傷寒」的錯誤做法,進行了有力的抨擊。他強調指出「漏底傷寒」是「熱結旁流」,治療應該「急下」。這種釜底抽薪的療法,足以彌補俞氏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