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根初撰,何廉臣重訂

《重訂通俗傷寒論》~ 第八章·傷寒兼證 (76)

回本書目錄

第八章·傷寒兼證 (76)

1. 第二十一節·脫腳傷寒

(一名刖足傷寒。又名肢脫)。

【因】大約有三。一跣足踏雪後。驟用熱水洗足。逼令寒濕深入肢節。二傷寒化熱轉燥。渴飲冷水過度。身不出汗。水氣溢入肢節。三農家糞地上。經烈日曬過。赤腳行走。受其毒氣。驟用冷水洗足。逼令熱毒深入肢節。皆足以致肢脫。

【證】初起寒熱足腫。狀類腳氣。惟皮色紫黯。肢節木痛。繼即趾縫流水不止。足趾腫疼。似潰非潰。即防潰爛墮落。舌苔多起白腐。或黃腐而現黑點。若熱毒深入肢節。兩脛多紅腫焮痛。呻吟啼哭。晝夜不寐。舌多紫紅起刺。

【脈】左弦緊。右沉弦而澀者。寒濕或水氣下注足脛也。若兩尺弦滑搏數者。熱毒留於足脛也。

【治】由於寒濕及水氣者。內服大橘皮湯。加生苡仁、鮮車前草(各二兩)、杜赤小豆(一兩、三味煎湯代水)。暢利小便以逐水濕。外治先用洗法。(羌活、防風、白芷、角刺、紅花、降香、桂皮、川烏各五錢、川芎、艾葉、樟木片、油松節、桑枝、蔥白各一兩、水煎數沸、先淋洗、繼擦患處、避風、日洗三次、夜兩次、食後洗更宜、藥冷、加開水泡蔥白湯和溫之、重可轉輕、竟有因洗而散者)。次用隔蒜灸法(用獨頭大蒜、切片置患處、以艾茸放蒜上灸之、每三壯換蒜。

務令不痛者灸至大痛、痛者灸至不痛、癢者灸至不癢、不癢者灸至極癢為度。若口乾煩躁、甚或頭項浮腫神昏、不必疑懼。此陰證轉陽、而陽暴回之象、切不可大用涼藥、只宜用生綠豆一兩、麥冬粳米各五錢、生甘草一錢、煎湯服之即瘥)又次用摻藥法(千年石灰一兩、白芷二兩、共研細勻、少許摻之、稠水湧出、出盡即愈)。內外謙治以防其脫腳。

七日收功。若熱毒蘊伏肢節。內治以大橘皮湯去桂術。加酒炒防己(二錢)鮮貫眾(五錢)、忍冬藤、梗葉、嫩桑枝(各二兩先煎代水)。涼通小便以驅熱毒。外治以鴨毛煎湯衝入皂礬(一兩)乘熱洗足。日三次。避風。三日即愈。

【秀按】踝下曰足。足背曰跗。(一名足趺、俗稱足面。)足後跟曰跟。足指曰趾。(趾者、別於手也、足之趾節、與手指節同。)其大趾之本節後內側。圓骨核突者名核骨。足大趾爪甲後為三毛。毛後橫紋為聚毛。足下面著地者為踵。(俗稱腳底板)予所見脫腳一證。有脫一足者。

有脫兩足者。統稱肢脫。有僅脫足趾者。初起色白麻痛。或不痛者。名脫疽。初起色赤腫痛。如湯潑火燒者。名敦癰。肢脫由秋夏露臥。為寒所襲。焮熱內作。搏於肢節。痛徹於骨。遇寒尤甚。以熱熨之稍減者。主以大防風湯。(防風二錢、當歸、熟地、生黃耆、川杜仲各三錢,黨參、白朮、羌活、川芎各錢半、淮牛膝、生赤芍各一錢,淡附片、官桂、清炙草各五分。)肢脫由黴雨濕地。

白話文:

第二十一節·脫腳傷寒

脫腳傷寒,又稱刖足傷寒或肢脫,成因大致有三:一、赤腳踩雪後,立即用熱水洗腳,導致寒濕深入肢體;二、傷寒化熱轉燥,口渴飲用大量冷水,身體不出汗,水氣溢入肢體;三、在農家糞地上,經烈日曝曬後赤腳行走,受到毒氣侵襲,又立即用冷水洗腳,導致熱毒深入肢體,以上三種情況都可能導致肢體脫落。

初期症狀為寒熱、足腫,類似腳氣,但皮膚顏色紫暗,肢體僵硬疼痛。接著趾縫間會不斷流水,足趾腫痛,看似潰爛卻又不完全潰爛,需預防潰爛脫落。舌苔多為白色腐敗,或黃色腐敗並出現黑點。若熱毒深入肢體,兩小腿會紅腫發炎疼痛,患者呻吟哭泣,晝夜難眠,舌頭多為紫紅色且佈滿刺點。

脈象方面,左側脈弦緊,右側脈沉弦而澀,表示寒濕或水氣下注足脛;若兩尺脈弦滑而脈搏數次,則表示熱毒滯留於足脛。

治療方法:如果是寒濕或水氣引起的,內服大橘皮湯,加生苡仁、鮮車前草、杜赤小豆,煎湯服用,利尿以排出水濕。外治方面,先用藥物洗法(羌活、防風、白芷、角刺、紅花、降香、桂皮、川烏等藥材煎水,先淋洗患處,再擦拭患處,避風,每日洗三次,夜間洗兩次,飯後洗更佳。藥水冷了,加開水泡蔥白湯溫熱),持續使用直到症狀減輕,甚至痊癒。接著使用隔蒜灸法(用獨頭蒜切片敷在患處,用艾絨灸之,每灸三壯換一次蒜片,直至由不痛灸至大痛,由痛灸至不痛,由癢灸至不癢,由不癢灸至極癢為止)。若口乾煩躁,甚至頭項浮腫、神志昏迷,不必驚慌,這是陰證轉陽,陽氣暴漲的徵兆,切勿使用涼藥,只需服用生綠豆、麥冬、粳米、生甘草煎湯即可痊癒。最後,可使用摻藥法(千年石灰、白芷研細後少許摻於患處,待膿水流盡即癒)。內外兼治,以預防足部脫落,七天即可見效。

如果是熱毒蘊積於肢體,內服大橘皮湯(去桂枝),加酒炒防己、鮮貫眾、忍冬藤、梗葉、嫩桑枝,煎湯服用,清熱利尿以驅除熱毒。外治方面,用鴨毛煎湯加入皂礬,趁熱洗腳,每日三次,避風,三日即可痊癒。

踝以下稱足,足背稱跗(足趺,俗稱足面),足後跟稱跟,足趾稱趾(趾與手上的手指區分,足趾關節與手指關節相同),大腳趾本節後內側圓骨突起者名核骨,大腳趾指甲後為三毛,毛後橫紋為聚毛,足部著地處為踵(俗稱腳底板)。我所見到的脫腳病例,有單腳脫落者,也有雙腳脫落者,統稱為肢脫;僅足趾脫落者,初期色白麻木,或不痛者,稱為脫疽;初期色赤腫痛,如被熱湯潑燙或火燒者,稱為敦癰。肢脫多因秋夏露宿受寒邪侵襲,熱邪內生,搏於肢節,痛徹骨髓,遇寒加劇,以熱敷則略有減輕者,宜用大防風湯治療。肢脫也可能因黴雨季節在潮濕地面行走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