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訂通俗傷寒論》~ 第八章·傷寒兼證 (26)
第八章·傷寒兼證 (26)
1. 第八節·濕溫傷寒
(一名濕溫兼寒)。
【因】伏濕醞釀成溫。新感暴寒而發。多發於首夏初秋兩時。但濕溫為伏邪。寒為新邪。新舊夾發。乃寒濕溫三氣雜合之病。與暑濕兼寒。暑濕為伏氣。寒為新感者。大同小異。惟濕溫兼寒。寒濕重而溫化尚緩。暑濕兼寒。濕熱重而寒象多輕。
【證】初起頭痛身重。惡寒無汗。胸痞腰疼。四肢倦怠。肌肉煩疼。胃鈍腹滿。便溏溺少。舌苔白滑。甚或白膩浮漲。
【脈】右緩而滯。左弦緊。此濕溫兼寒。阻滯表分上中氣機。足太陽與足太陰同病也。
【治】首宜芳淡辛散。藿香正氣湯加蔥豉。和中解表。祛其搏束之外寒。次宜辛淡疏利。大橘皮湯加川樸(錢半)、蔻末(六分沖)、宣氣利溺。化其鬱伏之內濕。寒散濕去。則醞釀之溫邪無所依附。其熱自清。即或有餘熱未清者。只須大橘皮湯去蒼朮、官桂。加焦山梔、綿茵陳(各三錢)、以肅清之。足矣。余詳傷寒傳入太陰火化條。
【秀按】濕溫兼寒。與傷寒兼濕證。大旨相同。須從濕未化熱與濕已化熱。及有無夾痰夾食。隨證酌治。庶免貽誤。
【廉勘】濕溫兼寒。有發於首夏梅雨蒸時者。有發於仲秋桂花蒸時者。一則防有春溫伏熱。一則防有夏暑內伏。其因雖有溫暑之不同。而潛伏既久、醞釀蒸變。無一不同歸火化。又加以外寒搏束。往往郁之愈甚。則發之愈暴。全在初起一二日。藿、樸、蔥、豉。疏中發表。使寒濕從微汗而泄。
蔻、苓、滑、通。芳透淡滲。使濕熱從小便而泄。汗利兼行。表裡雙解。自然寒散濕開。伏熱外達。易於措手。繼辨其濕多熱少。側重太陰。用苦辛淡溫法。熱多濕少。側重陽明。用苦辛淡涼法。濕熱俱多。則太陰陽明並治。當開泄清熱。兩法兼用。其法已詳於傷寒兼濕勘語中。
茲不贅。
【榮齋按】「濕溫傷寒」是一個大症,俞氏所說,不夠全面。秀山先生按語中提出了「須從濕未化熱與濕已化熱,及有無夾食、夾痰,隨證酌治,庶免貽誤。」這是應該的,也是必要的。《紹興醫學衛生報》發表何廉臣先生主編的《濕溫時疫治療法》,學說內容,是很符合秀山先生的要求的。節載如下,以資補充:濕溫本症。
當須分別濕多熱多之界限。現症與治法。判分兩歧。試詳述如下。濕多者。濕重於熱也。其病發自太陰肺脾。多兼風寒。
【舌色】苔必白膩。或白滑而厚。或白苔帶灰。兼黏膩浮滑。或白帶黑點而黏膩。或兼黑紋而黏膩。或舌苔滿布。厚如積粉。板貼不松。
【脈象】模糊不清。或沉細似伏。斷續不勻。
【神色】多沉困嗜睡。
【症狀】必凜凜惡寒。甚而足冷。頭目脹痛昏重。如裹如蒙。身痛不能屈伸。身重不能轉側。肢節肌肉疼而且煩。腿足痛而且酸。胸膈痞滿。渴不引飲。或竟不渴。午後寒熱。狀若陰虛。小便短澀黃熱。大便溏而不爽。甚或水瀉。
白話文:
第八節·濕溫傷寒
(又名濕溫兼寒)
本病由伏藏的濕邪醞釀成溫邪,再感受外來寒邪而發病,多發生在初夏和初秋兩個季節。濕溫是潛伏的邪氣,寒邪是新感受的邪氣,新舊邪氣夾雜發病,是寒、濕、溫三種邪氣混合導致的疾病。它與暑濕兼寒相似,暑濕是潛伏的邪氣,寒邪是新感受的邪氣,兩者大體相同,略有差異。只是濕溫兼寒,寒濕較重,溫邪化變較緩慢;暑濕兼寒,濕熱較重,寒象較輕。
初期症狀為頭痛、身重、惡寒無汗、胸悶、腰痛、四肢倦怠、肌肉酸痛、胃脘不適、腹脹、大便溏稀、小便量少、舌苔白滑,嚴重者舌苔白膩、浮腫。
脈象為右脈緩而滯,左脈弦緊,這說明濕溫兼寒阻滯了表裡上中三焦的氣機,是足太陽經和足太陰經同時患病。
治療首先應使用芳香、辛溫、疏散的藥物,如藿香正氣湯加蔥白、豉汁,以和中解表,去除表面的寒邪。其次,使用辛溫、淡滲、利水的藥物,如大橘皮湯加川樸半錢、蔻末六分(沖服),以宣通氣機、利尿,化解體內鬱伏的濕邪。寒邪散去,濕邪去除,則溫邪也就失去了依附的條件,體內熱邪自然消退。如果還有餘熱未清,只需在大橘皮湯中去掉蒼朮、官桂,加入焦山梔、綿茵陳各三錢,以清肅餘熱即可。詳細方法可參考傷寒傳入太陰火化條。
秀山先生認為:濕溫兼寒與傷寒兼濕證大體相同,必須根據濕邪是否化熱、有無痰飲、食積等情況,隨證施治,以免延誤病情。
廉勘先生認為:濕溫兼寒有的發生在初夏梅雨季節,有的發生在仲秋桂花飄香時節,前者要預防春溫伏熱,後者要預防夏暑內伏。雖然病因中溫邪、暑邪有所不同,但潛伏已久,經過醞釀蒸變,最終都歸於火化。再加上外來寒邪的阻滯,往往使病情更加嚴重,發作也更加猛烈。治療關鍵在於發病初期一兩天,要使用藿香、橘皮、蔥白、豉汁等藥物,疏通經絡、發表,使寒濕之邪從微汗中排出;使用蔻仁、茯苓、滑石、通草等藥物,芳香透邪、淡滲利濕,使濕熱之邪從小便排出。汗出利尿兼施,表裡雙解,自然可以寒邪散去、濕邪開洩、伏熱外達,容易控制病情。然後根據濕多熱少,側重太陰經,使用苦辛淡溫法;或熱多濕少,側重陽明經,使用苦辛淡涼法;如果濕熱都多,則需同時治療太陰、陽明經,開泄清熱,兩法兼用。具體方法詳見傷寒兼濕的論述,這裡不再贅述。
榮齋先生認為:「濕溫傷寒」是一個很大的病症,俞氏的論述不夠全面。秀山先生的按語中提到「須從濕未化熱與濕已化熱,及有無夾食、夾痰,隨證酌治,庶免貽誤」,這是非常正確和必要的。《紹興醫學衛生報》刊登的何廉臣先生主編的《濕溫時疫治療法》中的學說內容,與秀山先生的要求十分吻合。現節錄如下,以作補充:濕溫本症,必須區分濕多熱多,不同症狀及治療方法應有所區別。現分述如下:濕多者,濕邪重於熱邪,其病發自太陰肺脾,多兼風寒。
舌苔必白膩,或白滑而厚,或白苔帶灰,兼黏膩浮滑,或白苔帶黑點而黏膩,或兼黑紋而黏膩,或舌苔滿布,厚如積粉,板結不松。
脈象模糊不清,或沉細似伏,斷續不勻。
面色多沉困嗜睡。
症狀必凜凜惡寒,甚則足冷,頭目脹痛昏重,如裹如蒙,身痛不能屈伸,身重不能轉側,肢節肌肉疼痛且煩躁,腿足疼痛且酸痛,胸膈痞滿,渴不欲飲,或竟不渴,午後寒熱,狀若陰虛,小便短澀黃赤,大便溏稀而不爽,甚或水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