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訂通俗傷寒論》~ 第四章·氣血虛實 (2)
第四章·氣血虛實 (2)
1. 第三節·血虛症
心主血而藏神。虛則心煩不寐。精神衰弱。甚則五液乾枯。夜熱盜汗。脾統血而運液。虛則唇口燥烈。津不到咽。甚則舌肉乾枯。肌膚甲錯。肝藏血而主筋。虛則血不養筋。筋惕肉瞤。甚則一身痙攣。手足瘛瘲。至於兩顴嫩紅。唇淡面白。尤其血虛之顯然者也。治必辨其因虛致病者。
養血為先。或佐潤燥清火。或佐熄風潛陽。隨其利而調之。若因病致虛。去病為要。病去則虛者亦生。斷不可驟進蠻補。補住其邪。使邪氣反留連而不去。
白話文:
心臟主宰血液並藏匿神志,心血不足就會心煩失眠、精神衰弱,嚴重時會出現體液枯竭、夜間發熱盜汗等症狀。脾臟統攝血液並運化體液,脾虛則嘴唇和口腔乾燥灼熱,唾液不足以潤喉,嚴重時舌頭萎縮乾燥,皮膚乾燥粗糙,指甲異常。肝臟儲藏血液並主導筋脈,肝血不足則血液不能滋養筋脈,導致筋脈拘急、肌肉抽搐,嚴重時全身痙攣,手腳抽搐。兩顴泛紅、嘴唇蒼白、面色萎黃,更是明顯的血虛表現。治療必須辨別是先天不足還是後天失調導致的血虛。
養血是首要的治療原則,可以根據情況佐以滋潤乾燥、清熱、熄風、溫陽等方法調理。如果血虛是由疾病引起的,則應先治療疾病,疾病痊癒後,血虛也會自然好轉。絕對不能急於猛烈進補,以免補益了邪氣,反而使邪氣滯留不去。
2. 第四節·血實證
實者。瘀血蓄血是也。瘀由漸積。蓄由猝成。瘀在腠理。則乍寒乍熱。瘀在肌內。則潮熱盜汗。瘀在經絡。則身痛筋攣。瘀在三焦。上焦則胸膈肩膊刺疼。心裡熱。舌紫黯。中焦則脘腹串痛。腰臍間刺痛痹者。下焦則少腹脹滿刺痛。大便自利而黑如漆色。至若化腫化脹。成癆成臌。
尤其瘀之深重者也。惟蓄血由外邪搏擊。如六淫時疫及犬咬蛇傷等因。皆能驟然蓄聚。《內經》所謂蓄血在上喜忘。蓄血在下如狂是也。皆當消瘀為主。輕者通絡。重則破血。寒瘀溫通。熱瘀涼通。瘀化則新血自生。若婦人切須詳察。恐孕在疑似之間。
【榮齋按】「血實證」我意認為不能成立,何況本節所說,完全是「血瘀」,不能看作是「血實」,更不能看作與血虛相對的「血實」。我從前感覺現代所說的「充血症」,也不能機械地看作血實。這裡的瘀血蓄血,本質上是血的病態;所謂「實」者。是「塞實」的實,不是「充實」的實。這一點,思想上應該明確。
白話文:
第四節 血實證
「實證」指的是瘀血和蓄血。瘀血是逐漸積聚形成的,蓄血則是突然造成的。瘀血停留在皮膚組織之間,就會出現忽冷忽熱的症狀;瘀血停留在肌肉裡,就會發熱盜汗;瘀血停留在經絡裡,就會全身疼痛、肌肉抽搐;瘀血停留在三焦,上焦(胸部以上)就會胸膈、肩膀、胳膊疼痛,心裡發熱,舌頭紫暗;中焦(腹部)就會腹部脹痛,腰部、肚臍周圍刺痛麻木;下焦(腹部以下)就會小腹部脹滿刺痛,大便溏瀉且顏色黑如墨汁。如果瘀血發展到化膿腫脹,就會導致肺癆或腹水,這尤其是在瘀血非常嚴重的情況下。而蓄血則是由於外邪的衝擊,例如六淫(風、寒、暑、濕、燥、火)、瘟疫以及犬咬、蛇傷等,這些因素都能迅速導致血液淤積。《內經》裡所說的「蓄血在上則喜忘,蓄血在下則如狂」,就是這個道理。治療瘀血蓄血都應以消散瘀血為主,輕者疏通經絡,重者則需破血化瘀。寒凝血瘀用溫熱的方法來疏通,熱瘀則用涼的方法來疏通。瘀血消散後,新的血液自然會生成。婦女尤其要注意,以免誤診為懷孕。
【榮齋按】我認為「血實證」這個說法並不成立,因為本節所描述的內容完全是「血瘀」,不能視為「血實」,更不能將其與血虛相對立。我以前也覺得現代醫學所說的「充血症」,不能簡單地等同於中醫的血實。這裡的瘀血和蓄血,本質上是血液的病態;所謂的「實」,指的是「阻塞不通」的實,而不是「充盈」的實。這一點,在思想上應該要明確。
3. 第五節·氣血皆虛證
凡呼吸微。語言懶。動作倦。飲食少。身漉淅。體枯瘠。頭眩暈。面㿠白。皆真虛純虛之候。前哲所謂氣血兩虧。急用八珍湯、十全大補湯等峻補之是也。
【榮齋按】關於「氣虛」「血虛」的證狀,何氏《重訂廣溫熱論》里也有比較明白的記載,他說:「氣虛當補之候是:面色痿白,言語輕微,四肢無力,動則氣喘,或痞滿多痰,或飲食難化作酸,或頭暈自汗,大便泄瀉,或咳嗽氣促,舌苔白嫩或淡紅而潤。血虛當補之候,是:面唇淡白,頭暈目眩,五心煩熱作渴,神志不寧,健忘怔忡失眠,腸燥便艱,口乾舌萎或口舌生瘡;舌苔嫩紅而干,或絳底浮白,或舌絳而燥。」
白話文:
第五節·氣血皆虛證
呼吸微弱,說話懶散,動作倦怠,食慾不振,身體消瘦,體格枯萎,頭暈目眩,臉色蒼白,這些都是氣血嚴重不足的徵兆。古人所說的氣血兩虧,就是指這種情況,應該立即服用八珍湯、十全大補湯等滋補藥物。
何氏《重訂廣溫熱論》中也對氣虛、血虛的症狀做了比較詳細的描述:氣虛的症狀包括面色萎黃蒼白,說話聲音輕微,四肢無力,活動就氣喘,或者胸悶有痰,或者飲食難以消化而出現胃酸,或者頭暈出汗,大便稀溏,或者咳嗽氣短,舌苔白嫩或淡紅而濕潤。血虛的症狀包括面唇蒼白,頭暈目眩,五心煩熱口渴,精神不安,健忘心悸失眠,便秘,口乾舌燥或口舌生瘡;舌苔嫩紅而乾燥,或舌頭顏色深紅但苔薄白,或舌頭顏色深紅而乾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