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根初撰,何廉臣重訂

《重訂通俗傷寒論》~ 第四章·氣血虛實 (1)

回本書目錄

第四章·氣血虛實 (1)

1. 第四章·氣血虛實

凡勘傷寒。既明病所之表裡。病狀之寒熱。尤必明病人之氣血。病體之虛實。《內經》云。精氣奪則虛。邪氣盛則實。竊思精賅血液而言。氣賅陰陽而言。盛與衰為對待。不曰衰則虛。而曰奪則虛者。知其必有所劫奪。而精血精液陰氣陽氣乃虛。劫奪者何。非情志內傷。即邪氣外侵。

故《經》曰邪之所湊。其氣必虛者。蓋謂邪湊氣分則傷氣。邪湊血分則傷血。氣血既傷。則正氣必虛。醫必求其所傷何邪而先去其病。病去則虛者亦生。病留則實者亦死。雖在氣血素虛者。既受邪氣。如酷暑嚴寒。卻為虛中夾實。但清其暑散其寒以去邪。邪去則正自安。若不去其邪。

而先補其虛。則病處愈實。未病處愈虛。以未病處之氣血。皆挹而注於病處。此氣血因奪而虛之真理也。醫可不深思其理而漫曰虛者補之乎。然間有因虛不能托邪者。亦須略佐補托。如仲景《傷寒論》中。輕則佐草、棗。佐草、米。重則佐芍、草、棗。或佐參、草、棗之類是也。

茲姑不具論。第論氣血。氣有盛衰。盛則實。衰則虛。血有虧瘀。虧則虛。瘀則實。析而言之。有氣虛。有氣實。有血虛。有血實。有氣血皆虛。有氣血皆實。有氣虛血實。有氣實血虛。有氣真虛而血假實。有血真實而氣假虛。試舉其要而述之。

白話文:

診斷傷寒,除了要明確病情表裡、寒熱症狀外,更要了解病人的氣血虛實。《內經》說:「精氣被奪就會虛弱,邪氣盛則為實。」我認為,「精」包含血液,「氣」包含陰陽。盛衰相對,不說衰弱就虛,而說被奪則虛,是因為知道必定有東西被奪取,導致精血、精液、陰陽之氣虛弱。被奪取的是什麼呢?如果不是七情內傷,就是外邪入侵。

所以《內經》說:「邪氣聚集的地方,那裡的氣一定虛弱。」這是說,邪氣侵犯氣分則傷氣,侵犯血分則傷血。氣血受損,正氣必然虛弱。醫生必須找出受損的原因,先去除病邪。病邪去除,虛弱之處也能恢復;病邪滯留,即使本來強壯也會死亡。即使是本來氣血就虛弱的人,一旦受到邪氣侵犯,例如酷暑嚴寒,就會出現虛中夾實的情況。此時,只需清暑散寒以去除邪氣,邪氣去除,正氣自然恢復。如果不去除邪氣,反而先補虛,則病情會更嚴重,未病處反而更虛弱,因為未病處的氣血都會被抽調到患病處,這就是氣血被奪而虛弱的道理。醫生豈能不深思這個道理,而只是漫不經心地說虛者就補呢?

但也有一些情況,因為虛弱而無法抵禦邪氣,也需要稍微輔助一些補托的藥物。例如《傷寒論》中,輕者輔以草藥、大棗,或草藥、米;重者輔以芍藥、草藥、大棗,或人參、草藥、大棗等等。

這裡暫且不詳細論述,只討論氣血。氣有盛衰,盛則為實,衰則為虛;血有虧損瘀滯,虧損則為虛,瘀滯則為實。分析來說,有氣虛、氣實、血虛、血實;有氣血皆虛、氣血皆實;有氣虛血實、氣實血虛;有氣真虛而血假實、血真實而氣假虛。以下將簡要說明這些情況。

2. 第一節·氣虛證

肺主宗氣而運行周身。脾胃主中氣而消化水穀。腎中命門主藏元陽。(兩腎之間有命門、中臟一點是元陽)而主一身之元氣。肺氣虛者。氣喘息促。時時自汗。喉燥音低。氣少不能言。言而微。終日乃復言。中氣虛者。四末微冷。腹脹時減。復如故。痛而喜按。按之則痛止。

不欲食。食不能化。大便或溏或瀉。肢軟微麻。元氣虛者。虛陽上浮。則咽痛聲嘶。耳鳴虛聾。兩顴嫩紅帶白。頭暈心悸。時或語言蹇澀。時或口角流涎。瞳神時散時縮。時而下眼皮跳。時而眼睛髮直。時而語無頭尾。言無倫次。時而兩手發戰。時而手足發麻。時而筋惕肉瞤。

時而睡臥自覺身重。時而心口一陣發空。氣不接續者。此皆病人平素氣虛之證據。若偶感外邪。必先權衡其標本緩急。標急治標。本急顧本。選和平切病之品。一使其病勢漸減。一使其正氣漸復。雖無速效。亦無流弊。

白話文:

第一節·氣虛證

肺臟主管全身氣血的運行,脾胃主管消化吸收,腎臟中的命門(位於兩腎之間)則藏匿著人體的元氣(先天之氣)。肺氣虛弱的人,會出現氣喘、呼吸急促、經常自汗、喉嚨乾燥聲音低沉、氣息微弱說話困難、說幾句話就得休息很久等症狀。中氣虛弱的人,則會出現四肢冰冷、腹部脹滿時好時壞、按壓腹部疼痛會減輕、食慾不振、消化不良、大便稀溏或腹瀉、肢體無力、輕微麻木等症狀。

元氣虛弱的人,陽氣虛弱上浮,會出現咽喉疼痛、聲音嘶啞、耳鳴、聽力下降、兩頰泛紅但略帶蒼白、頭暈、心悸、說話口齒不清、流口水、瞳孔時大時小、眼皮跳動、說話語無倫次、手發抖、手腳麻木、肌肉抽搐等症狀,有時還會感覺身體沉重、胸口空虛、呼吸不暢。這些都是平時氣虛的表現。如果偶爾感受外邪,治療時要先考慮標本緩急,急則治標,緩則治本,選擇平和的藥物,使病情逐漸減輕,正氣逐漸恢復,雖然療效可能不迅速,但也不會產生副作用。

3. 第二節·氣實證

肺氣實而上逆。則有胸痞頭眩。痰多氣壅等症。甚則喘不得臥。張口抬肩。胃氣實而中滿。則有嘈雜懊憹。噯腐吐酸等症。甚則食不能進。嘔吐呃逆。腸氣實而下結。則有腹脹滿。繞臍痛。大便燥結膠閉。或挾熱下利。或熱結旁流等症。甚則喘冒不得臥。潮熱譫語。肝氣實而上衝。

則有頭痛目眩。嘔酸吐苦等症。甚則消渴。氣上衝心。心中痛熱。橫竄則有肢厥筋攣。手足瘛瘲等症。下逼則有腹痛便泄。裡急後重等症。甚或男子睪丸疝疼。女子小腹腫痛。陰腫陰痛帶下崩中。其中必有痰熱、濕熱、食滯、鬱結、伏火、內風等因。治必先其所因。伏其所主。

對症發藥。藥宜專精。直去其邪以安正。

白話文:

肺部氣機鬱滯阻塞,向上逆衝,會出現胸部悶脹、頭暈目眩、痰多氣喘等症狀,嚴重時甚至喘息得無法平躺,張口抬肩呼吸。胃部氣機鬱滯阻塞,造成腹部飽滿,會出現胃部嘈雜不適、胃酸逆流、噯氣等症狀,嚴重時則吃不下東西,嘔吐、呃逆。腸道氣機鬱滯阻塞,往下阻塞,會出現腹部脹滿、肚臍周圍疼痛、便秘、大便乾燥結實等症狀,也可能伴隨腹瀉(夾雜熱邪導致的腹瀉)、熱邪鬱結導致的腹瀉等情況,嚴重時同樣喘息得無法平躺,還會出現發燒、神志不清。肝氣鬱滯阻塞,向上衝逆,會出現頭痛、頭暈、嘔吐酸水或苦水等症狀,嚴重時會出現消渴(糖尿病)、氣逆衝擊心臟,導致心痛、心熱,橫向衝逆則可能導致肢體厥冷、肌肉抽搐、手足抽搐等症狀;向下衝逆則可能導致腹痛、腹瀉、裡急後重(裡急重墜感)等症狀,嚴重時甚至男性會出現睪丸腫痛、疝氣,女性則可能出現小腹腫痛、外陰腫痛、陰道分泌物異常、月經失調等症狀。這些症狀的產生,多半是因為痰熱、濕熱、飲食積滯、氣機鬱結、陰虛火旺、內風等因素造成。治療必須先找出病因,針對主要病症,對症下藥。藥物應精選專用,直接去除邪氣,使正氣安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