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根初撰,何廉臣重訂

《重訂通俗傷寒論》~ 第六章·傷寒脈舌 (23)

回本書目錄

第六章·傷寒脈舌 (23)

1. 第八節·察舌辨症歌

舌絳不鮮枯更痿。腎陰已涸救之難。紫而枯晦凋肝腎。紅澤而光胃液干。

【廉勘】吳氏曰。舌形紫晦如豬肝色。絕無津液者為枯。舌形斂縮。伸不過齒者為痿。此肝腎已敗。不治。若舌色紅澤而光。其色鮮明者。屬胃陰乾涸。猶可滋養胃陰。甘涼純靜之品主之。如鮮生地、鮮石斛、蔗漿、梨汁之類。以上一歌。論舌紫枯痿。及舌紅潤而光。辨症之不治可治。

苔形粉白四邊紅。疫入膜原勢最雄。急用達原加引藥。一兼黃黑下匆匆。

【廉勘】吳氏曰。凡時症初起。苔形粉白而厚。四邊紅絳者。此疫症也。邪在膜原。其勢最雄。頃刻傳變。診家不可輕視。吳又可用達原飲加引經表藥。透之達之。如兼太陽加羌活。陽明加葛根。少陽加柴胡。如舌變黃燥色。乃疫邪入胃。加大黃下之。如變黑色。入里尤深。用承氣加解毒藥下之。疫勢甚者。其舌一日三變。由白變黃。由黃變黑。當速下之。

若見鮮紅純絳色。疫傳胞絡及營中。清邪解毒銀犀妙。菖鬱金黃溫暑通。

【廉勘】吳氏曰。溫疫一症。治分兩途。但看舌苔白而黃。黃而黑者。疫邪自表入里。汗之下之可也。如見舌苔鮮紅絳色。此疫邪入於營分及胞絡之間。汗下兩禁。惟宜清營解毒。逐穢開閉。如犀角、銀花、菖蒲、鬱金、西黃、金汁、人中黃之類。與溫熱暑症。治法相通。

疹癍色白松肌表。血熱知丹犀莫遲。舌白荊防翹薄力。舌紅切忌葛升醫。

【廉勘】吳氏曰。疹癍發於氣分。其色淡紅而白者。舌苔亦白。宜葛根、防風、蟬蛻、荊芥、連翹、薄荷、牛蒡等。松肌達表。若見赤癍丹疹。邪在營分血分。舌必絳赤。宜犀角、連翹、鮮生地、人中黃、淨銀花等。透營解毒。大忌升、葛、足經之藥。以上三歌。統論舌色之紅絳。及舌苔之兼白兼黃。辨疫症之分途。

凡屬正虛苔嫩薄。淡紅微白補休遲。厚黃膩白邪中蘊。診者須知清解宜。

【廉勘】吳氏曰。不拘傷寒雜症。正氣虛者。其舌苔必嬌嫩而薄。或淡紅。或微白。皆可投補。若見黃而白。厚而膩。總屬內邪未清。不可遽進補藥。以上一歌。總論舌質之老嫩。及舌苔之黃白厚薄。辨症候虛實之要訣。統計吳氏三十二歌。最切時用。予曾刊入於感證寶筏中。

茲又重為增刪。附錄於此。以便學者記誦。近惟劉氏吉人。亦多所發明。試為之節述其說曰。(二)白苔類總論。白苔有厚薄疏密之殊。其形似亦有淺深間雜之異。有薄白如米飲敷舌者。此傷寒中寒之初候也。無表症者飲停膈上也。有白滑如豆漿敷舌者。此傷寒中寒濕邪痰飲等病也。

當以脈症分別斷之。白而厚如豆腐腦鋪舌者。痰熱症也。白而疏如米粉鋪舌者。傷寒傷暑初傳之候也。白如粟米成顆粒者。熱邪在氣分也。白如銀色光亮者。熱症誤補之變苔也。白如旱菸灰色者。不問潤燥。皆熱症誤燥之變苔也。白如銀錠底而有孔者。此熱症誤補誤燥。津液已傷。

白話文:

舌頭呈現深紅色且不鮮明,反而枯槁萎縮,表示腎陰已經嚴重耗竭,難以救治。舌頭呈現紫色且枯萎晦暗,代表肝腎功能衰敗。舌頭呈現紅色且有光澤,但顏色鮮明,代表胃液枯竭。

(吳氏認為,舌頭形狀呈現紫色且晦暗,如同豬肝的顏色,沒有任何津液,表示舌頭枯槁。舌頭形狀收縮,伸不出口齒之外,表示舌頭萎縮,這些都代表肝腎功能已經衰敗,難以治療。如果舌頭顏色紅潤且有光澤,顏色鮮明,代表胃陰枯竭,還可以通過滋養胃陰來治療,可以服用甘涼平和的藥物,如新鮮生地、新鮮石斛、甘蔗汁、梨汁等。以上這首歌訣,是論述舌頭呈現紫色、枯萎、萎縮,以及舌頭紅潤有光澤,藉此分辨疾病是否可以治癒。)

舌苔呈現粉白色,但舌頭邊緣呈現紅色,代表疫病侵入膜原,病情最為嚴重。應立即使用達原飲加上引經藥物來治療,如果兼有黃色或黑色,則要儘快用瀉下藥。

(吳氏認為,凡是時令疾病剛開始時,舌苔呈現粉白色且厚,舌頭邊緣呈現紅色,這就是疫病,邪氣侵入膜原,病情發展迅速,診斷醫師不可輕忽。可以使用達原飲加上引經藥物來疏通表邪,例如兼有太陽經症狀就加羌活,兼有陽明經症狀就加葛根,兼有少陽經症狀就加柴胡。如果舌頭變成黃色乾燥,代表疫邪侵入胃部,要用大黃來瀉下;如果變成黑色,代表疫邪深入,要用承氣湯加上解毒藥來瀉下。疫病嚴重時,舌頭可能一天變化三種顏色,由白色變成黃色,再由黃色變成黑色,應儘快用瀉下藥。)

如果舌頭呈現鮮紅色或深紅色,代表疫病傳入胞絡和營分。應使用清熱解毒的藥物,如銀花、犀角,並用菖蒲、鬱金來通暢溫熱暑邪。

(吳氏認為,溫疫這種疾病,治療分為兩個方向,但看舌苔是白而黃,黃而黑,代表疫邪由表入裡,可以用發汗或瀉下的方法來治療。如果看到舌苔是鮮紅色或深紅色,代表疫邪侵入營分和胞絡之間,不可以發汗或瀉下,只能使用清熱解毒、驅除穢濁、開通閉塞的方法來治療,例如犀角、銀花、菖蒲、鬱金、西黃、金汁、人中黃等藥物,與治療溫熱暑邪的方法相同。)

疹子或斑疹顏色淡白,表示病邪在肌膚表面,應使用疏散肌表的藥物;如果疹子或斑疹是紅色,代表血熱,應立即使用犀角等藥物。如果舌苔是白色,應使用荊芥、防風、連翹、薄荷等藥物;如果舌頭是紅色,切忌使用葛根、升麻等藥物。

(吳氏認為,疹子或斑疹發於氣分,顏色淡紅而白,舌苔也是白色,適合用葛根、防風、蟬蛻、荊芥、連翹、薄荷、牛蒡等藥物,來疏通肌表。如果看到紅色斑疹或丹疹,代表病邪在營分血分,舌頭一定是深紅色,適合用犀角、連翹、新鮮生地、人中黃、淨銀花等藥物,透散營分毒邪。絕對不能使用升麻、葛根等走足經的藥物。以上三首歌訣,總結了舌頭顏色呈現紅色或深紅,以及舌苔兼有白色或黃色的情況,用來辨別疫病的不同階段。)

凡是屬於正氣虛弱的,舌苔一定是嬌嫩而薄,顏色呈現淡紅或微白,應及時補養。如果舌苔厚而黃膩或白膩,代表體內有邪氣,應先清熱解毒。

(吳氏認為,不論是傷寒還是其他雜病,只要正氣虛弱,舌苔一定是嬌嫩而薄,或淡紅,或微白,都應該補養。如果舌苔呈現黃色或白色、厚膩的狀態,總之代表體內有邪氣尚未清除,不可以立即進補。以上一首歌訣,總結了舌質的老嫩,以及舌苔黃白厚薄,用來辨別疾病虛實的要點。總計吳氏的32首歌訣,最符合臨床應用,我曾經將它刊登在《感證寶筏》中。)

現在我又重新做了增刪,附錄在此,方便學者學習背誦。最近劉吉人也提出了許多見解,我嘗試著簡述他的觀點:白苔類的總論,白苔有厚薄疏密的不同,形狀也有深淺夾雜的差異。有的薄白如米湯敷在舌頭上,是傷寒或中寒的初期症狀,如果沒有表症,代表是飲停在膈上。有的白滑如豆漿敷在舌頭上,是傷寒或中寒、濕邪、痰飲等疾病。

應當通過脈象和症狀來綜合判斷。如果白而厚如豆腐腦鋪在舌頭上,是痰熱症。如果白而稀疏如米粉鋪在舌頭上,是傷寒或傷暑初期的表現。如果白如小米呈現顆粒狀,代表熱邪在氣分。如果白如銀色且光亮,代表熱症誤用補藥的變證。如果白如旱菸灰色,不論濕潤或乾燥,都是熱症誤用燥藥的變證。如果白如銀錠底部且有孔洞,代表熱症誤用補藥或燥藥,導致津液受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