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根初撰,何廉臣重訂

《重訂通俗傷寒論》~ 第一章·傷寒要義 (9)

回本書目錄

第一章·傷寒要義 (9)

1. 第三節·六經病證

所用四逆散及白虎承氣輩互推之。自可決定熱厥矣。惟有厥無熱。甚則一厥不復熱。及大汗大下利。厥逆而惡寒者。嘔而小便利。身無熱而見厥者。其厥也方是寒厥。方可用當歸四逆湯以溫經。而藏厥吐沫之用吳茱萸湯。蛔厥吐蛔之用烏梅丸。胥准此耳。

厥陰本證。口渴消水。氣上衝心。心中痛熱。飢不欲食。食則吐蛔。泄利下重。誤下則利不止。或便膿血。甚則暈厥如屍。手足瘛瘲。體厥脈厥。舌卷囊縮。婦人乳縮。衝任脈動躍震手。

【秀按】厥陰一經。最多寒熱錯雜。陰陽疑似之候。必先分際清析。庶有頭緒。如熱而發厥。熱深厥深。上攻而為喉痹。下攻而便膿血。此純陽無陰之證也。脈微細欲絕。手足厥冷。灸之不溫。凜凜惡寒。大汗大利。躁不得臥。與夫冷結關元。此純陰無陽之證也。渴欲飲水。

飢欲得食。脈滑而數。手足自溫。此陽進欲愈之證也。默默不欲食。嘔吐涎沫。腹脹身疼。此陰進未愈之證也。厥三日。熱亦三日。厥五日。熱亦五日。手足厥冷。而邪熱在膈。水熱在胃。此陰少陽多之證也。下利清穀。裡寒外熱。嘔而脈弱。本自寒下。復誤吐下。面反戴陽。

此陰多陽少之證也。大抵陽脈陽證。當取少陽陽明經治法。陰脈陰證。當用少陰經治法。厥陰病見陽為易愈。見陰為難痊。其表裡錯雜不分。又必先治其里。後解其表。若見咽喉不利。咳唾膿血。切忌溫藥。仍宜分解其熱。清滋其枯。嘗見有周身冰冷。而一衣不著。半被不蓋者。

有令兩人各用扇扇之者。有欲暢飲冰水者。此非伏火在內。熱極惡熱而何。蓋肝為藏血之臟。中多絡脈。邪熱入絡。其血必鬱而化火。其氣亦鈍而不靈。故厥陰病以血熱、絡郁為眼目。觀熱厥之四逆散。寒厥之當歸四逆湯。並以辛潤通絡為君。可知剛燥之非宜矣。又可知厥陰門之姜附。

實為兼少陰病虛寒而設。凡少陰病之宜清滋者。皆屬厥陰。而厥陰病之宜溫熱者。則皆少陰也。以厥陰風化。內藏少陽相火。而少陰雖屬君火。實主太陽寒水也。

厥陰中見證。頭暈目眩。口苦耳聾。乍寒乍熱。寒則四肢厥冷。熱則乾嘔渴飲。嘔黃綠水。或吐黑臭濁陰。或兼吐蛔。甚則蛔厥。兩脅串痛。或痙或厥。

【秀按】六經惟厥陰最難調治。蓋厥陰內寄相火。本屬有熱無寒。縱使直受寒邪。證現四逆脈細。仲景只用當歸四逆。而不用姜附可悟也。而烏梅丸中乃桂附辛姜並進者何也。因厥陰火鬱。必犯陽明。陽明氣實。則肝火自由少陽而散。苟胃陽不支。則木邪乘土。必撤陽明之闔。

而為太陰之開。以致吐利交作。亡陽可畏。故必重用溫脾。俾以就陽明之實。而不陷太陰之虛。此轉絕陰為生陽。即藉生陽以破絕陰之法也。否則酸苦等味。雖有清泄厥陰之長。能無害胃傷陽之弊乎。總之厥陰證。全以胃陽為用神。胃陽勝。則轉出少陽而病退。胃陽負。則轉入太陰而病進。

白話文:

第三節·六經病證

所說的四逆散和白虎承氣湯這類藥方,可以互相推敲使用,就能判斷出熱厥。只有厥逆而沒有發熱,嚴重的話會一次厥逆就無法恢復體溫,以及大量出汗、嚴重腹瀉、厥逆又怕冷,嘔吐且小便正常,身體沒有發熱卻出現厥逆的,這種厥逆才是寒厥。這時才可以使用當歸四逆湯來溫暖經脈。至於因為臟腑寒冷而吐出泡沫的,可以用吳茱萸湯;因為蛔蟲而嘔吐蛔蟲的,可以用烏梅丸,都應以此類推。

厥陰病的基本證狀是口渴想喝水,氣往上衝到心臟,心中感到疼痛發熱,肚子餓卻不想吃東西,吃了就會吐蛔蟲,腹瀉且有裡急後重的感覺,如果誤用瀉藥會導致腹瀉不止,或者排出膿血便,嚴重的話會暈厥如死,手腳抽搐,身體和脈搏都呈現厥逆,舌頭捲縮,陰囊收縮,婦女乳房萎縮,衝脈和任脈跳動震顫到手。

【秀按】厥陰經的病症,大多寒熱錯雜,陰陽虛實難辨,必須先仔細區分清楚,才能理出頭緒。如果發熱而導致厥逆,熱邪深入則厥逆更嚴重,向上侵犯就會導致喉嚨腫痛,向下侵犯就會導致排出膿血便,這是純陽無陰的證狀。如果脈搏微弱細小快要消失,手腳冰冷,用艾灸也無法溫暖,感到極度怕冷,大量出汗腹瀉,煩躁不安無法入睡,以及腹部冰冷凝結在關元穴,這是純陰無陽的證狀。如果口渴想喝水,肚子餓想吃東西,脈搏滑而有力,手腳可以自己溫暖,這是陽氣開始恢復好轉的證狀。如果默默不想吃東西,嘔吐口水,腹脹身體疼痛,這是陰氣加重病情沒有好轉的證狀。如果厥逆三天,發熱也三天,厥逆五天,發熱也五天,手腳冰冷,但邪熱在膈,水熱在胃,這是陰氣少而陽氣多的證狀。如果腹瀉清稀如水,體內寒冷而體外發熱,嘔吐且脈搏虛弱,本來是體內寒冷而下瀉,又誤用催吐和瀉藥,臉色反而呈現陽氣外浮的假象。這是陰氣多而陽氣少的證狀。總之,陽脈和陽證,應當採用治療少陽和陽明經的方法;陰脈和陰證,應當採用治療少陰經的方法。厥陰病出現陽證容易治好,出現陰證難以痊癒。如果表裡寒熱錯雜不清,必須先治療體內,後治療體表。如果出現咽喉不舒服,咳嗽吐膿血,切忌使用溫熱藥,仍然應該分解熱邪,清熱滋陰。我曾見過有人全身冰冷,卻不穿衣服,不蓋被子,甚至讓人用扇子搧風,或想暢飲冰水,這不是體內伏藏熱邪,熱到極點才會這樣嗎?因為肝臟是儲藏血液的臟器,內部有很多脈絡,邪熱進入脈絡,血液一定會鬱積而化火,氣機也會變得遲鈍不靈活,所以厥陰病的重點在於血熱和脈絡鬱滯。看熱厥使用四逆散,寒厥使用當歸四逆湯,都以辛溫滋潤、疏通脈絡為主要治療方向,可知過於剛燥的藥物是不適宜的。又可知厥陰病所使用的薑附類藥物,實際上是為了兼顧少陰病虛寒而設的。凡是少陰病適合清熱滋陰的,都屬於厥陰病;而厥陰病適合溫熱的,則都屬於少陰病。因為厥陰的特性是風木,內藏少陽的相火,而少陰雖然屬於君火,實際上主導的是太陽的寒水。

厥陰病中還會出現頭暈目眩、口苦耳鳴、忽冷忽熱的症狀,發冷時四肢冰冷,發熱時會乾嘔口渴,嘔吐黃綠色的水,或吐出黑臭污濁的陰穢之物,有時還會吐蛔蟲,嚴重的話會導致蛔蟲引起的厥逆,兩脅疼痛,或抽搐或厥逆。

【秀按】六經病中,只有厥陰病最難調治。因為厥陰內含相火,本來就是有熱無寒的。即使直接感受寒邪,出現四肢冰冷、脈搏細弱的症狀,張仲景也只用當歸四逆湯,而不用薑附類的藥物,就能明白這個道理。而烏梅丸中卻同時使用桂附辛薑等溫熱藥物,是什麼原因呢?因為厥陰火熱鬱結,必然會侵犯陽明。陽明的氣實,肝火就能從少陽散發出去。如果胃陽虛弱,木邪就會乘機侵犯脾土,必然會導致陽明的關閉功能喪失,而轉變成太陰的開泄功能,以致於上吐下瀉,導致亡陽,非常危險。因此,必須重用溫脾的藥物,使陽氣恢復到陽明的正常狀態,而不至於陷入太陰虛寒的境地。這就是轉變陰氣極盛的狀態為生發陽氣,也就是藉由生發陽氣來破解陰氣極盛的方法。否則酸苦等藥物,雖然有清泄厥陰的功效,但難道不會傷害胃氣和陽氣嗎?總之,厥陰病的治療,完全以胃陽為重點,胃陽強盛,病邪就會轉出少陽而痊癒;胃陽虛弱,病邪就會轉入太陰而病情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