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訂通俗傷寒論》~ 第六章·傷寒脈舌 (6)
第六章·傷寒脈舌 (6)
1. 第二節·崔真人四言脈訣
【廉勘】古人論孕。脈多主尺。皆以左疾左大為男。右疾右大為女。獨張石頑老人。謂寸口滑實為男。尺中滑實為女。兩寸俱滑實為雙男。兩尺俱滑實為雙女。右尺左寸俱滑實。為一男一女。自信歷驗不爽。以余所驗。亦不盡然。惟孫真人千金方云。左乳房有核是男。右乳房有核是女。
名醫周八先生曰。左乳脹為男。右乳脹為女。歷驗多准。又中指之末名沖良穴。凡婦人血旺者。孕則此穴脈動。亦多經驗。他如尺脈澀微。經期定愆。尺大而旺。有胎可慶。滑疾而代。亦為有胎。將產之脈。脈必離經。產後血崩。尺不上關。其血已盡。大命將傾。皆為專門婦科之要訣。
惟以脈辨胎。不如用聞症筒按腹。聽嬰兒之聲為有據。
小兒之脈。七至為平。更察色證。與虎口紋。
【廉勘】孟河馬良伯脈法韻語曰。小兒之脈。宜定至息。二至為殃。三至亦卒。五至為虛。四至損怯。六至平和。九十至劇。浮緩傷風。浮洪風熱。浮緊傷寒。沉細乳積。沉緊腹痛。弦緊喘息。緊促痘疹。急驚弦疾。虛軟慢驚。瘧痢弦急。弦細為蟲。便秘數實。此為四五六歲小兒脈候之要訣。
若數月至二三歲。總以腹診問診望色望苗竅為有據。若虎口紋(即手絡)看法。起於滑伯仁。歌曰。小兒三歲下。虎口看三關。紫熱紅傷寒。青驚白是疳。淡紅淡黃者。斯為無病看。又謂紋見下節風關為輕。紋見中節氣關為重。紋見上節命關為危。若紫黑色直透三關。為大危。
是為要訣。歷試輒驗。其說亦本於內經。靈樞曰。凡診絡脈。脈色青則寒且痛。赤則有熱。胃中寒。手魚之絡多青矣。胃中有熱。魚際絡赤。其暴黑者。留久痹也。其有赤有黑有青者。寒熱氣也。其青短者。少氣也。足見經義之淵博。
崔真人脈訣一卷。為宋道士崔嘉言隱君撰。焦竑國史經籍志始載之。厥後、元李東垣明李瀕湖均採之。前清四庫提要及醫宗金鑑亦收之。其書簡而得要。便於記誦。足為後學讀本。無待言矣。俞氏又加增刪。尤為精實。
白話文:
古人談論懷孕,大多以尺脈為主。認為左邊脈象較快或較大,是懷男胎;右邊脈象較快或較大,是懷女胎。只有張石頑老先生認為,寸口脈滑而有力是懷男胎,尺中脈滑而有力是懷女胎。兩寸脈都滑而有力是雙胞胎男孩,兩尺脈都滑而有力是雙胞胎女孩。右尺脈和左寸脈都滑而有力,則是一男一女。他自己說經過多次驗證都很準確。但依我所驗證的結果,卻不完全如此。只有孫思邈的《千金方》說,左邊乳房有硬塊是懷男胎,右邊乳房有硬塊是懷女胎。
名醫周八先生說,左邊乳房脹大是懷男胎,右邊乳房脹大是懷女胎,經過驗證大多準確。還有,中指末節有一個叫沖良穴的地方,凡是婦女血氣旺盛的,懷孕時這個穴位的脈搏會跳動,這也是多有經驗的。其他像是尺脈澀而微弱,是月經週期不正常;尺脈大而旺盛,是有喜了;滑而急促又出現間歇,也是懷孕的徵兆。將要生產時的脈象,脈搏一定會脫離常規;產後大出血,尺脈沒有上關,表示血已耗盡,生命垂危。這些都是婦科的要訣。
但用脈診斷胎兒,不如用聽診器按壓腹部,聽嬰兒的心跳聲來得可靠。
小兒的脈搏,一息跳七次是正常的。還要觀察氣色和虎口紋路。
孟河馬良伯的脈法韻語說,小兒的脈搏,要固定跳動的次數,一息跳兩次就危險了,三次也會死亡,五次是虛弱,四次是氣血不足,六次是平和,九次或十次就很嚴重了。脈搏浮而緩,是傷風;浮而洪大,是風熱;浮而緊,是傷寒;脈沉而細,是乳食積滯;脈沉而緊,是腹痛;脈弦而緊,是喘息;脈緊而急促,是出痘疹;脈急而弦,是驚風;脈虛軟而慢,是慢驚;瘧疾和痢疾,脈象弦而急;脈弦而細,是有蟲;便秘則脈數而有力。這些是四到六歲小兒脈象的要訣。
如果是幾個月到兩三歲的嬰幼兒,主要以腹部觸診、詢問病情、觀察臉色和鼻孔、耳孔等作為診斷依據。關於虎口紋(也就是手部的絡脈)的觀察方法,始於滑伯仁,他說:“小兒三歲以下,看虎口的三關,紋路是紫色發熱,紅色是傷寒,青色是驚風,白色是疳積。淡紅色或淡黃色,表示沒有疾病。紋路出現在下節風關,是輕微的;紋路出現在中節氣關,是比較重的;紋路出現在上節命關,是很危險的。如果紋路是紫黑色,而且直透三關,就是非常危險的。”
這些都是要訣,經過多次試驗都很準確。這個說法也是源於《內經》。《靈樞》說:“凡是診察絡脈,脈色是青色的,表示有寒氣且疼痛;是紅色的,表示有熱;胃中寒冷,手魚際的絡脈多呈青色;胃中有熱,魚際絡脈呈紅色;暴黑色的,是瘀血留積太久;有紅有黑有青的,是寒熱錯雜的現象;青色的紋路很短,表示氣虛。” 可見經書義理的深遠。
《崔真人脈訣》一卷,是宋朝道士崔嘉言隱居時所撰寫的。焦竑的《國史經籍志》首次記載了這本書。後來,元朝的李東垣和明朝的李時珍都採用了書中的內容。前清的《四庫提要》和《醫宗金鑑》也收錄了這本書。這本書簡潔扼要,容易記誦,足夠作為後學的讀本,無需多言。俞氏又加以增補刪減,使之更加精闢詳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