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根初撰,何廉臣重訂

《重訂通俗傷寒論》~ 第十章·傷寒壞證 (15)

回本書目錄

第十章·傷寒壞證 (15)

1. 第二節·傷寒轉厥

以制陽亢。益火之源。以消陰翳之法也。《經》云。血與氣並走於上。則為大厥。厥者暴死。又云。內奪而厥。則為瘖痱。此腎虛也。或曰腎厥。沈又彭云。厥證卒倒。是下氣逆上之病。《經》云。氣復返則生。不返則死。言氣復返於下。非散而復聚之謂。首章言病狀。次章言病因。

一由於腎。一由於肝也。《經》言內奪。病發於腎。腎臟藏精。即真陰也。而真陽亦寓矣。腎絡上挾舌本。陽喜升浮。藉陰涵吸。若內奪其精。則陽氣無依。升浮於上。涎隨氣逆。填塞舌絡。故舌瘖不能言。陽氣既升而下焦存陽必微。故足痱不能履。倘能絕欲戒怒。猶未至大厥也。

《經》云。大怒病發於肝也。肝為風木之臟。性最喜升。其絡循喉嚨之後。上至巔頂。精血足則肝陽有所附。雖怒亦不至大厥。惟精血衰少之人。失於涵蓄。肝陽本自易動。怒則勃然而上。通身之氣血隨之。則下焦之氣脫矣。故卒倒。上焦之氣壅矣。故不言。是名大厥。又名暴厥。

此解甚是。吳云峰云。蛔厥者。其人素有食蛔在胃。又犯寒傷胃。或飢不得食。蛔求食而上攻。或外感證。不應發汗。而妄發其汗。以致胃氣虛寒。蟲上入膈。舌乾口燥。漱水不欲咽。煩躁昏亂。手足逆冷。不省人事。甚至吐蛔。宜理中安蛔湯(人參、白朮、茯苓、炒川椒、烏梅、生薑。

)治之。勿用甘草。勿食甜物。蓋蛔蟲得甘則動。得苦則安。得酸則靜。得辛則伏故也。亦有食填太陰。脘腹痛而吐蛔者。溫中化滯為宜。厥證身溫汗出。入腑者生。身冷唇青。入臟者凶。如手冷過肘。足冷過膝者死。指甲紅赤者生。青黑者死。或醒或未醒。或初病。或久病。

忽吐出紫紅色痰涎者死。如口開手撒。五臟絕症已見一二。惟大劑參耆。兼灸氣海丹田。間有得生者。

【廉勘】厥者。從下逆上之病也。惟厥症返魂丹(方見前)可以統治諸厥。邵新甫云。大抵雜證變生之厥。與傷寒門所載者有間。想是證氣血日偏。陰陽一併而成。譬如風雷之猛烈鬱極而發也。若發而漸復者。猶可轉危為安。若發而轉逆者。必至直拔根荄乃已。斯存亡之機。

在乎命臟之盈虧耳。考方書之名目不一。致病之因由亦繁。大抵可吐者。如痰食填塞於胸中。用瓜蒂散之類。及燒鹽探引方法。可清可折者。如厥陰壯火升逆而無制。用玉女煎。及宣明龍薈丸法。可開可降者。如氣厥薄厥。而形氣暴絕。五磨飲子。及菖蒲酒法。穢濁蒙邪。而昏亂無知。

有牛黃至寶丹。及蘇合香丸之兩法。飛屍卒厥。先宜酒醋以引導。並可按穴而施針法及灸法。若從虛而論者。如內奪而厥。則為瘖痱。或謂風厥。有地黃飲子之通攝下焦法。煩勞陽張。令人煎厥。有人參固本丸。加入金箔方。血厥而陽騰絡沸。參乎從陰從陽法。色厥而精脫於下。

白話文:

這段文字主要在講述「厥證」,也就是現代醫學中類似昏厥的疾病,古人認為厥證的原因和治療方法。

厥證的成因:

  • 腎虛: 腎臟虛弱,腎精不足,導致腎陽無法向下固守,反而向上浮動,導致氣血上逆,可能會出現口不能言(瘖)、腳不能動(痱)。
  • 肝陽上亢: 肝臟像風一樣,喜歡向上升發,如果肝血不足,肝陽就容易失控上亢。生氣時,肝陽會更加暴動,帶動全身氣血上逆,導致昏倒、不能說話。
  • 蛔蟲: 腸胃有蛔蟲的人,如果又受寒、飢餓或誤用發汗的治療,會導致胃氣虛弱,蛔蟲上竄到胸膈,出現煩躁、昏亂、手腳冰冷、甚至吐蛔。
  • 其他: 痰、食積、氣滯、血虛、陽虛、邪氣等原因,也可能導致厥證。

厥證的表現和預後:

  • 重症: 突然昏倒、不能說話、手腳冰冷、嘴唇發青,嚴重的會死亡。手腳冰冷到肘部和膝蓋以上,指甲青黑,都是病情危重的表現。
  • 輕症: 如果身體還溫熱、有汗,表示病情比較輕,容易恢復。指甲紅潤表示病情比較好轉。
  • 預後判斷: 突然吐出紫紅色痰,表示病情危重,可能死亡。如果昏倒後張開嘴巴、手鬆開,表示內臟功能衰竭,可能危及生命。

厥證的治療原則:

  • 總體: 厥證是氣從下向上逆行的疾病,所以治療原則是讓氣血恢復正常流動。
  • 針對不同病因:
  • 腎虛: 補腎精,讓陽氣回到下焦。
  • 肝陽上亢: 平熄肝陽。
  • 蛔蟲: 驅蟲,用苦味、酸味藥物,避免甜食。
  • 其他: 針對具體病因,如化痰、消食、疏氣、補血、溫陽、祛邪。
  • 急救: 緊急情況可以用大量人參、黃耆來補氣,配合艾灸來溫陽。
  • 具體方法:
  • 吐法: 用催吐藥或鹽水來讓痰、食積吐出。
  • 清法: 用清熱藥來清降上逆的火氣。
  • 開法、降法: 用開竅、降逆的藥物來疏通氣機。
  • 補法: 用補氣血藥物來治療因虛弱導致的厥證。
  • 其他: 按摩穴位、針灸。

重要觀點:

  • 厥證病因複雜,需要仔細辨別。
  • 身體本質的強弱(臟腑的充盈程度)對厥證的預後有重要影響。
  • 治療厥證要根據病因,選擇合適的方法。

**備註:**文中也提到一些具體的方劑和藥物,但這段翻譯不著重於這些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