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訂通俗傷寒論》~ 第六章·傷寒脈舌 (13)

回本書目錄

第六章·傷寒脈舌 (13)

1. 第五節·察舌色

舌為胃之外候,以輸送食物入食管胃脘之用。其舌體之組織,系由第五對腦筋達舌;其功用全賴此筋運動。舌下紫青筋二條,乃少陰腎脈上達,名曰金津玉液二穴,所以生津液以濡潤舌質拌化食物者也。中醫以舌苔辨症者,以其苔堆於表面,易於辨認;而未知苔因何而生,其辨症之識,必有毫釐千里之誤。此原理之不可不講也。

夫舌之表面,乃多數極小乳頭鋪合而成。此乳頭極小微點,其不易見時,非顯微鏡不能窺見;易見時,形如芒刺,摸之棘手。或隱或現,或大或小,或平滑,或高起,隨時隨症,變易不定。苔即胃中食物腐化之濁氣,堆於乳頭之上。

此舌苔所由生也。(廉勘:苔雖由胃濁上升,但其所生者,多由於胃腸內膜,層遞而上。蓋因舌膜直接胃腸故也。)常人一日三餐,故舌苔亦有三變,謂之活苔,無病之象也。其所以能變者,因飲食入胃時,將腐濁遏郁下降,故苔色一退。至飲食腐化,濁氣上蒸,苔色又生。胃無腐濁,則苔薄而少;有腐濁,則苔多而厚。此其常理也。

故苔色以微黃為正。若白為肺色,胃陽被飲食抑遏,或有積濕,或因黏涎;正色反不能直達而上,故有暫白之時。惟青為絕色,青藍之色,現於舌上,其人命必危。此外尚有似黃非黃,似白非白,各類間色,皆條分於後,以備後學細心參考。

其說可謂清切矣,足為觀察苔色之目的。

凡察苔色,與虛實最多關係。如苔色黃濁者為實,可用苦辛通降。若黃白相兼,間有淡灰者為虛,但宜輕清化氣(如杏、蔻、橘、桔等品)。黃厚而糙刺者為實,可攻瀉之。若黃薄而光滑者為虛,切忌攻瀉。苔色黑而芒刺者為實(腸有燥糞無疑),攻下刻不容緩。若黑如煙煤隱隱而光滑者為虛。

虛寒虛熱,當旁參脈症以施治。白色如咸、白如膩粉者皆為實,均宜苦辛開泄。粉苔乾燥者實熱尤盛,急宜苦寒直降。若白薄而淡,及白而嫩滑者皆為虛,氣虛陽虛,尤必細參脈症以治之。此為察色辨苔,當分虛實之要訣。

【秀按】張景岳曰:凡診傷寒,以苔色辨表裡寒熱,確有可據。若以舌色辨虛實,不能無誤。例如黑苔,實固能黑,以火盛而焦也;虛亦能黑,以水虧而枯也。竟有陰虛傷寒,其症似陽,舌黑如炭,芒刺干裂者;用甘溫壯水藥,諸症漸退,但舌黑不減。後數日,忽舌上脫一黑殼,內則新肉燦然。始知其膚腠焦枯,死而復活云云。觀此,則舌黑起芒刺,未必皆實;尤必於其舌本之老嫩、脈症之虛實,詳辨以參定之。

【廉勘】楊潛村觀舌心法云:凡舌苔由白而黃,由黃而焦,或枯黑燥裂。若察其舌邊胖大,舌底滑潤者;甚有舌底燥嫩,絕無津液;或糙刺如砂皮;或斂束如荔枝殼者;多因勞傷脾肺,氣虛發熱。醫者但知為傷寒,誤用發散,益虛益熱;又誤認為實熱,復用寒涼,重陰內逼。

白話文:

舌頭是胃的外在表現,它負責將食物輸送進入食道和胃。舌頭的組織結構,是由第五對腦神經支配,其功能完全依賴這條神經的運動。舌頭下方的兩條紫青色筋脈,是少陰腎脈向上延伸所致,稱為金津、玉液兩個穴位,它們產生津液來滋潤舌頭表面,並幫助攪拌消化食物。中醫利用舌苔來辨別疾病,是因為舌苔堆積在舌頭表面,容易觀察。然而,卻不了解舌苔是如何產生的,若以此辨症,必然會產生極大的誤差。這當中的原理,不可不說明清楚。

舌頭表面是由無數微小的乳突構成,這些乳突非常微小,肉眼不易看見,需要顯微鏡才能觀察到。當肉眼可見時,這些乳突形狀像芒刺,摸起來會感覺刺手,它們時隱時現,大小不一,或平滑或隆起,會隨著時間和病情變化。舌苔其實就是胃中食物腐化產生的濁氣,堆積在這些乳突之上。

這就是舌苔產生的原因。(我認為,舌苔雖然是由胃濁之氣上升所致,但其產生的根本原因,多半是因為胃腸內膜,一層層向上堆積所形成,這是因為舌膜直接與胃腸相連的緣故。)一般人一日三餐,所以舌苔也會有三次變化,這稱為活苔,是沒有疾病的表現。之所以會變化,是因為飲食進入胃時,會將腐敗的濁氣壓下去,所以苔色會消退。等到食物腐化,濁氣再次向上蒸騰,苔色又會出現。胃中沒有腐敗的濁氣,舌苔就會薄而少;如果有腐敗的濁氣,舌苔就會厚而多。這是正常的現象。所以舌苔的顏色,以微黃色為正常。如果呈白色,代表肺部有問題,可能是胃陽被飲食抑制,或是體內有積濕,或是因為黏液阻礙,導致正常的顏色無法顯現,所以會有暫時性的白色。而青色是最不好的顏色,當青藍色出現在舌頭上,代表此人性命危在旦夕。此外,還有介於黃色和白色之間的各種雜色,這些都會在後面詳細說明,以供後學仔細參考。

這些說明可以說是清楚明瞭,足以作為觀察苔色的依據。

觀察苔色,與身體的虛實狀況關係最大。例如,舌苔黃濁,屬於實證,可以用苦味辛味的藥物來疏通下降;如果黃白相間,夾雜著淡灰色,則屬於虛證,只適合用輕清的藥物來化解氣機(如杏仁、豆蔻、橘皮、桔梗等);如果舌苔黃厚且粗糙如芒刺,則屬於實證,可以用瀉下的藥物;如果舌苔黃薄且光滑,則屬於虛證,絕對不能用瀉下的藥物。如果舌苔黑色且有芒刺,屬於實證(腸道有乾燥的糞便無疑),必須立即用瀉下的藥物;如果舌苔黑如煙煤,隱隱約約且光滑,則屬於虛證。

虛寒或虛熱,應當參照脈象和症狀來判斷治療。舌苔白色如鹹,或白如膩粉,都屬於實證,都適合用苦味辛味的藥物來開泄。粉狀的舌苔如果乾燥,則表示實熱更加嚴重,必須立即用苦寒的藥物來降火。如果舌苔白薄而淡,或白而柔嫩光滑,都屬於虛證,是氣虛或陽虛,更必須仔細參詳脈象和症狀來治療。這些都是觀察舌苔,分辨虛實的重要原則。

【我認為】張景岳說,診斷傷寒,用舌苔顏色來分辨表裡、寒熱,確實有依據。但用舌苔顏色來分辨虛實,就可能會有錯誤。例如,舌苔黑色,實證會導致舌苔發黑,是因為火氣太盛而燒焦;虛證也會導致舌苔發黑,是因為體內水分虧損而枯槁。甚至有陰虛的傷寒,其症狀看似陽證,舌頭黑如炭,有芒刺且乾裂,用甘溫的藥物來滋養水分,各種症狀逐漸消退,但舌頭仍然是黑色。幾天後,舌頭突然脫落一層黑色的外殼,裡面是鮮紅的新肉,這才知道是皮膚焦枯,死而復生。由此可知,舌苔黑色且有芒刺,未必都是實證,更必須從舌根的老嫩程度、脈象和症狀的虛實,仔細辨別才能確認。

【我認為】楊潛村觀察舌頭的心法說:凡是舌苔從白色變成黃色,再從黃色變成焦黑,或枯燥開裂。如果觀察到舌頭邊緣肥大,舌底滑潤,甚至舌底乾燥而柔嫩,沒有津液,或粗糙如砂皮,或收縮像荔枝殼,大多是因為勞損脾肺,氣虛發熱。醫生只知道是傷寒,誤用發散的藥物,反而更加虛弱發熱。又誤認為是實熱,再用寒涼的藥物,反而使陰寒內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