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根初撰,何廉臣重訂

《重訂通俗傷寒論》~ 第五章·傷寒診法 (2)

回本書目錄

第五章·傷寒診法 (2)

1. 第二節·看口齒法

凡口與鼻氣粗。疾出疾入者。為外感邪氣有餘。口與鼻氣微。徐出徐入者。為內傷正氣不足。此辨內外虛實之大法也。若口臭口燥者胃熱。口有血腥味者亦胃熱。口淡乏味者。胃傷津液。口膩無味者。胃有濕滯。口乾不喜飲者。脾濕內留。口咸吐白沫者。腎水上泛。口甜者脾癉。

口苦者膽熱。口辛者肺熱入胃。口酸者肝熱犯胃。口乾舌燥者心熱。口燥咽痛者腎熱。口燥咬牙者風痙。口噤難言者風痰。口角流稀涎者脾冷。口中吐黏涎者脾熱。口吐紫血者胃絡受傷。口唾淡血者脾不攝血。口張大開者脾絕。口出鴉聲者肺絕。環口黧黑者死。口燥齒枯者死。

口如魚嘴尖起者死。口中氣出不返者死。凡唇焦赤者脾熱。唇燥烈者亦脾熱。唇焦而紅者吉。唇焦而黑者凶。唇乾而焦者。脾受燥熱。唇淡而黃者。脾積濕熱。唇淡白者血虛。又主吐涎失血。唇紅紫者血瘀。又主蟲齧積痛。唇紅而吐血者胃熱。唇白而吐涎者胃虛。唇紅如朱者。

血熱而心火旺極。唇白如雪者。血脫而脾陽將絕。唇紫聲啞者蟲積。唇繭舌裂者毒積。上唇有瘡。蟲食其臟者為狐。下瘡有瘡。蟲食其肛者為蜮。唇燥舌乾者。心脾熱極。唇腫齒焦者。脾腎熱極。唇蹇而縮。不能蓋齒者脾絕。唇卷而反。兼連舌短者亦脾絕。唇口顫搖不止者死。

唇吻反青氣冷者死。凡病齒燥無津者胃熱。齒焦而枯者液涸。咬牙齘齒者。風動而口筋牽引。但咬不齘者。熱甚而牙關緊急。前板齒燥。脈虛者中暑。下截齒燥。脈芤者便血。上齒齦燥者胃絡熱極。多吐血。下齒齦燥者腸絡熱極。多便紅。經行多而齒忽齧人者。衝任涸竭。病必危。

虛損久而齒忽齧人者。心腎氣絕。病不治。

【兼勘】葉香岩先生曰。齒為腎之餘。齦為胃之絡。凡病看舌後。亦須驗齒。齒垢由腎熱蒸胃濁所結。其色如糕者。則枯敗而津氣俱亡。胃腎兩竭為無治。齒焦腎水枯無垢則胃液竭。多死。有垢則火雖盛而液尚未竭。當微下之。齒光燥如石者。胃熱甚也。宜辛涼泄胃。齒如枯骨色者。

腎液枯也。宜甘鹹救腎。若上半截潤。水不上承。心火炎上也。宜清火救水。熱邪耗腎液者。齒色必黃。黃如醬瓣。症多險。宜救腎。熱邪耗胃津者。齒色必紫。紫如干漆。尚可治。宜安胃。齒縫流血而痛者。胃火沖激也。宜清胃。不痛而出於牙根者。腎火上炎也。宜滋腎。

此皆葉先生經驗之心得。足補俞氏之未備。

【榮齋按】本節首段觀察吸呼的方法,不完全。尚有最精要、最切合實用的,如:氣短、氣喘、鼻扇、肩息、息高、氣息岔湧等六種,均應當深刻了解。而「氣粗」「氣微」兩種,本節也說得欠詳細,茲一併補充之:

(一)氣粗——呼吸有力而不和平,每於陽明熱甚時見之,病標在肺,病本在胃;胃中積熱,氣不清降,肺被迫而氣粗,陽明實症也。(二)氣微——呼吸低微,主諸虛不足,然正氣固衰,邪氣亦衰了;這常見於熱病已愈,正氣未復的時候。若在雜病,以失血症為最顯,在傷寒,以兩候後為多見。

白話文:

第二節·看口齒法

觀察口鼻的呼吸,氣息粗重,呼出吸入都很快的,是外感邪氣過盛;氣息微弱,呼出吸入都很緩慢的,是內傷導致正氣不足。這是辨別內外虛實的重要方法。

口臭口乾是胃熱;口中有血腥味也是胃熱;口淡無味是胃津液受損;口膩無味是胃中有濕滯;口乾但不願喝水是脾濕內停;口鹹且吐白沫是腎水上泛;口甜是脾濕;口苦是膽熱;口辛辣是肺熱入胃;口酸是肝熱犯胃;口乾舌燥是心熱;口乾咽痛是腎熱;口乾且咬牙是風痙;口緊閉難以說話是風痰;口角流稀口水是脾虛寒;口中吐出黏稠的口水是脾熱;口吐紫血是胃絡受損;口吐淡血是脾臟不能攝血;嘴巴張得很大是脾氣衰竭;說話聲音像烏鴉叫一樣是肺氣衰竭;嘴唇四周發黑是將死的徵兆;口乾舌燥,牙齒枯萎是將死的徵兆;嘴巴像魚嘴一樣尖尖的也是將死的徵兆;口中氣息呼出不能吸回也是將死的徵兆。

嘴唇乾燥發紅是脾熱;嘴唇乾燥發裂也是脾熱;嘴唇乾燥但顏色鮮紅是吉兆;嘴唇乾燥發黑是不祥之兆;嘴唇乾燥焦裂是脾臟受燥熱;嘴唇顏色淡黃是脾臟積聚濕熱;嘴唇淡白是血虛,也主吐口水失血;嘴唇發紫是血瘀,也主蟲積疼痛;嘴唇紅而吐血是胃熱;嘴唇白而吐口水是胃虛;嘴唇紅得像硃砂一樣是血熱心火旺盛;嘴唇白得像雪一樣是血脫脾陽將絕;嘴唇發紫聲音嘶啞是蟲積;嘴唇起泡舌頭裂開是毒積;上嘴唇有瘡,蟲子侵蝕內臟的是狐惑病;下嘴唇有瘡,蟲子侵蝕肛門的是蜮病;嘴唇乾燥舌頭乾燥是心脾熱極;嘴唇腫脹牙齒焦黑是脾腎熱極;嘴唇僵硬收縮,不能蓋住牙齒是脾氣衰竭;嘴唇捲曲向內翻,舌頭短也是脾氣衰竭;嘴唇嘴巴不停顫抖是將死的徵兆;嘴唇發青氣息冰冷是將死的徵兆。

牙齒乾燥沒有津液是胃熱;牙齒焦黑枯萎是體液耗竭;咬牙磨牙是風邪導致口部肌肉牽引;只能咬合不能磨牙是熱邪過盛導致牙關緊閉;前面的門牙乾燥,脈象虛弱是中暑;下面的下顎牙乾燥,脈象浮大是便血;上面的牙齦乾燥是胃絡熱極,多吐血;下面的牙齦乾燥是腸絡熱極,多便血;月經量多,牙齒突然咬人,是衝任經虛竭,病情危急;身體虛損很久,牙齒突然咬人,是心腎氣絕,難以治癒。

【葉香岩先生的補充說明】牙齒是腎的餘氣,牙齦是胃的絡脈。看病時觀察舌頭的同時,也必須檢查牙齒。牙齒上的牙垢是腎熱蒸騰胃濁所致,牙垢顏色像糕點一樣,則是牙齒枯萎,津液氣血都消失了,胃腎都衰竭,難以治療;牙齒焦黑,腎水枯竭,沒有牙垢,則是胃液耗竭,多半會死亡;如果有牙垢,雖然火盛,但體液尚未耗竭,可以略施瀉法;牙齒光滑乾燥像石頭一樣,是胃熱很嚴重,應該用辛涼藥物瀉胃火;牙齒像枯骨一樣,是腎液枯竭,應該用甘鹹藥物滋補腎陰;如果上面牙齒潤澤,但水氣不能上升,是心火上升,應該清熱瀉火,救助腎陰;熱邪耗傷腎液,牙齒顏色一定發黃,像醬油一樣,病情多半危急,應該救助腎陰;熱邪耗傷胃津,牙齒顏色一定發紫,像乾漆一樣,還能夠治療,應該安胃;牙齒縫隙出血疼痛,是胃火衝擊,應該清胃;不痛而從牙根出血,是腎火上炎,應該滋腎。

這些都是葉先生的經驗之談,補充了俞氏(俞跗)醫案中未提及的部分。

【榮齋的補充說明】本節一開始觀察呼吸的方法不完整,還有更重要、更實用的方法,比如:氣短、氣喘、鼻扇、肩息、息高、氣息岔湧等等六種,都應該深入了解。「氣粗」、「氣微」兩種,本節說明也不夠詳細,在此補充說明:

(一)氣粗——呼吸有力但不平和,多見於陽明熱盛的時候,病症在肺,病根在胃;胃中積熱,氣機不能順利下降,肺被迫而氣粗,是陽明實證。(二)氣微——呼吸微弱,主諸虛不足,正氣衰弱,邪氣也衰弱;這常見於熱病痊癒,正氣尚未恢復的時候。若在雜病,以失血症為最顯著;在傷寒,多見於病程的後兩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