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訂通俗傷寒論》~ 第九章·傷寒夾證 (9)
第九章·傷寒夾證 (9)
1. 第二節·夾痰傷寒
(川大黃四兩、用竹瀝一兩、薑汁一錢、朴硝三錢、拌蒸三次;姜炒川連五錢、天竺黃三錢;栝蔞仁、海蛤殼、廣橘紅各四兩;浙茯苓、杜膽星、炒蒼朮各三兩;明天麻、浮海石、炒芥子各二兩;薄荷葉一兩六錢;石菖蒲、上沉香、上青黛各一兩;竹瀝半夏六錢;白蔻仁三錢;梅冰一錢。)二十味為細末,以竹瀝九分、薑汁一分,泛丸,如細綠豆大。再用石膏粉五錢、廣牛黃二錢、辰砂一錢,三味研細為衣。輕用一錢,重用二錢,開水送下。並治飲食化痰、胸膈迷悶、氣逆咳嗽,及哮喘中痰諸證。方載孟英《雞鳴錄》。 如小瘰大癧。
初生項間,不覺痛癢,累累如串者。此氣結痰凝吸核變大也。初名痰核,繼稱痰𤶱串。治必先辨其因:因於肝火痰凝者,內服逍遙二陳湯加減。(全當歸、丹皮各錢半;生白芍、紫背天葵各五錢;竹瀝半夏、天花粉、蒲公英各三錢;廣皮一錢;川柴胡六分;薄荷葉五分沖。)送下程氏消瘰丸。(元參、川貝、煅牡蠣各四兩;薑汁少許和竹瀝搗丸,如綠豆大,每服二錢至三錢。)外貼抑陽烏龍膏。先用陳小粉四兩,炒黃研細,陳米醋調成糊,熬如黑漆,瓷罐收藏。用時量核大小調抑陽散。(即天花粉三錢;薑黃、白芷、赤芍各一錢。)研細調勻塗布。如核上雖癢,不可揭動,久則自消。因於陽虛痰凝者:
內服王氏陽和湯。(麻黃五分,拌搗熟地五錢;鹿角膠錢半烊沖;白芥子一錢;紫猺桂、清炙草各五分;乾薑炭四分,酒水各半煎。)外貼抑陰消核膏。(制甘遂二兩;紅芽大戟三兩;白芥子八錢;麻黃四錢;生南星、直天蟲、朴硝、藤黃、姜半夏各一兩六錢。)用時調入抑陰散。(即制草烏二錢;制南星、獨活、白芷、狼毒各一錢。)研細調勻塗布。
若已潰及潰久不斂者:內服歸芍六君子湯。(全當歸二錢;生白芍、潞黨參、浙茯苓、姜半夏各三錢;生曬朮、廣皮各錢半;清炙草八分;鮮生薑六分;大紅棗三枚。)送服犀黃丸。(制乳香、制沒藥各一兩;西黃三分;麝香三分;研勻。取黃米飯一兩搗藥,入藥末再搗為丸,蘿蔔子大,曬乾忌烘,每服錢半。)繼服大棗丸收功。(山羊屎三錢,曬乾炒存性研粉。先將黑棗肉搗爛如泥,然後入羊屎末搗勻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二三錢。)外貼陽和解凝膏。(新鮮牛蒡子草連根葉梗三斤;活白鳳仙梗四兩;用香油十斤,將二味熬枯去渣。次日再入川芎四兩;附子、桂枝、大黃、當歸、肉桂、官桂、草烏、川烏、地龍、殭蠶、赤芍、白芷、白蘞、白芨各二兩;續斷、防風、荊芥、五靈脂、木香、香櫞、陳皮各一兩。再煎藥枯瀝渣。隔宿油冷,見過斤兩,每油一斤加炒透桃丹七兩,攪和。文火慢熬,熬至滴水成珠,不黏指為度。即以濕粗紙罨火,以油鍋移放冷灶上。取乳香沒藥末各二兩、蘇合油四兩、麝香一兩,研細入膏攪和。半月後攤貼。一應爛潰陰疽、凍瘡貼一夜全消;潰者三張全愈。)因於風痰及風濕釀痰者:
白話文:
夾痰傷寒
這個方子使用川大黃四兩、竹瀝一兩、薑汁一錢、朴硝三錢,混合蒸三次,再加入薑炒過的川連五錢、天竺黃三錢、栝蔞仁、海蛤殼、廣橘紅各四兩、浙茯苓、杜膽星、炒蒼朮各三兩、明天麻、浮海石、炒芥子各二兩、薄荷葉一兩六錢、石菖蒲、上沉香、上青黛各一兩、竹瀝半夏六錢、白蔻仁三錢、梅冰一錢,共二十味藥磨成細粉。然後用竹瀝九分、薑汁一分調和,做成如細綠豆大小的藥丸。再用石膏粉五錢、廣牛黃二錢、辰砂一錢磨成細粉作為藥丸的外衣。輕症服用一錢,重症服用二錢,用開水送服。這個方子能治療飲食導致的痰、胸悶、氣逆咳嗽、以及氣喘等痰多的症狀。這個方子出自孟英的《雞鳴錄》。
如果脖子兩側長出像小腫塊或大腫塊,剛開始不痛不癢,像一串珠子一樣連在一起,這是因為氣結和痰凝積成腫塊。剛開始稱為「痰核」,後來稱為「痰瘰」,治療時必須先找出病因。
如果是肝火導致痰凝結,就服用逍遙二陳湯加減方:(全當歸、丹皮各錢半、生白芍、紫背天葵各五錢、竹瀝半夏、天花粉、蒲公英各三錢、廣皮一錢、川柴胡六分、薄荷葉五分沖服)。然後送服程氏消瘰丸:(元參、川貝、煅牡蠣各四兩,加入少量薑汁和竹瀝搗成丸,如綠豆大小,每次服用二錢至三錢)。外用抑陽烏龍膏。先將陳小粉四兩炒黃磨細,用陳米醋調成糊狀,熬成黑色,裝在瓷罐中。使用時根據腫塊大小,加入抑陽散(即天花粉三錢、薑黃、白芷、赤芍各一錢,磨細調勻塗抹)。如果腫塊發癢,不要抓撓,時間久了就會自行消退。
如果是陽虛導致痰凝結,就內服王氏陽和湯:(麻黃五分,和熟地五錢拌勻搗碎,加入鹿角膠錢半烊化沖服,再加入白芥子一錢、紫猺桂、清炙草各五分、乾薑炭四分,用酒水各半煎煮)。外貼抑陰消核膏(制甘遂二兩、紅芽大戟三兩、白芥子八錢、麻黃四錢、生南星、直天蟲、朴硝、藤黃、姜半夏各一兩六錢)。使用時加入抑陰散(即制草烏二錢、制南星、獨活、白芷、狼毒各一錢,磨細調勻塗抹)。
如果已經潰爛或者潰爛很久不癒合,內服歸芍六君子湯:(全當歸二錢、生白芍、潞黨參、浙茯苓、姜半夏各三錢、生曬朮、廣皮各錢半、清炙草八分、鮮生薑六分、大紅棗三枚)。然後服用犀黃丸:(制乳香、制沒藥各一兩、西黃三分、麝香三分,磨勻後加入一兩黃米飯搗成丸,如蘿蔔子大小,曬乾忌烘,每次服用錢半)。之後再服用大棗丸收功:(山羊屎三錢,曬乾炒過磨成粉,先將黑棗肉搗成泥,再加入羊屎粉搗勻做成丸,如綠豆大小,每次服用二三錢)。外貼陽和解凝膏:(新鮮牛蒡子草,連根莖葉三斤,活白鳳仙梗四兩,用香油十斤,將這兩種藥材熬乾後去渣。第二天加入川芎四兩、附子、桂枝、大黃、當歸、肉桂、官桂、草烏、川烏、地龍、殭蠶、赤芍、白芷、白蘞、白芨各二兩、續斷、防風、荊芥、五靈脂、木香、香櫞、陳皮各一兩,再次煎煮至藥渣枯,瀝去藥渣,冷卻過夜,計算好油的重量,每斤油加入炒透的桃丹七兩,攪拌均勻,用文火慢熬,熬至滴水成珠、不黏手為止。然後用濕粗紙蓋在火上,將油鍋移到冷灶上。加入乳香、沒藥各二兩,蘇合油四兩,麝香一兩,磨成細粉加入膏中攪拌均勻。半個月後可塗抹使用。此膏對於一切潰爛的陰疽、凍瘡,貼一夜就能痊癒,對於潰爛的傷口貼三張就能完全癒合)。
如果是風痰或風濕導致的痰,就應另尋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