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根初撰,何廉臣重訂

《重訂通俗傷寒論》~ 第九章·傷寒夾證 (2)

回本書目錄

第九章·傷寒夾證 (2)

1. 第一節·夾食傷寒

小陷胸合枳實理中湯。(栝蔞仁四錢、姜半夏二錢、姜炒川連一錢、小枳實一錢拌炒生曬術一錢、米炒潞黨參一錢、炒乾姜五分、炙黑甘草三分。)若右脈堅大。重按沉滯有力。便秘已五六日。臍下按之痛甚者。此為大腸氣鬱而實也。當用大承氣湯急下之。雖然。臟性有陰陽。

宿食亦有寒熱。如其人胃素虛寒。寒食結而不化。右脈反澀滯伏結。身雖熱而兩足反冷者。必兼溫中疏滯。神術湯加減為主。如其人胃素強盛。宿食不久化熱。右脈多洪盛滑數。身壯熱而胸膈煩悶者。必兼清中疏滯。調中飲加減為主。(小枳實、姜炒川連各一錢、六神麯、炒楂肉各二錢、真川樸、廣橘紅各八分、青木香汁兩匙、生蘿蔔汁一瓢同沖。)若過用消克傷胃。

其證自利肢厥。胸膈痞滿。按之不堅不痛。時脹時減。右脈始雖浮大。久按漸轉虛小者。必兼溫和脾胃。白朮和中湯為主。總之右脈滑盛。手足溫和者易治。右脈短澀。四肢逆冷者難療。此為外感夾食之總訣。

【廉勘】傅學淵曰。凡外感病挾食者頗多。當思食為邪裹。散其邪則食自下。若雜消導於發散中。不專達表。胃汁復傷。因而陷閉者有之。說與俞氏符合。然亦不可盡拘。凡治外感夾食。先辨舌苔。挾食者苔必白厚。根兼黃膩。或黃白相兼而必厚。次察胸脘。挾食者胸脘必痞滿。

且必拒按。按之堅痛。雖舌赤神昏。但胸下拒按。即不可率投涼潤。及早用苦寒。發表藥中。必參以辛開之品。輕則蔥、豉、橘、蔻。重則枳、樸、蔞、薤。始有效力。雖然。傷寒為外感通稱。凡勘夾食證治。不但四時有異。即四方風土。亦各不同。如西北高原。病多風寒。

東南卑下。病多濕熱。即四季之中。亦有暴冷暴暖。久晴久雨之各殊。風寒風熱。不少變遷。寒濕溫燥。常多間雜。雖同一夾食。而感症不同。治法亦異。就余所驗。凡有外感。胃腸中氣。即不健運。不必傷於食也。特傷於食者。多而尤甚。故余治外感夾食。必先辨其病因。

因於風寒者。荊防楂曲湯加減。(荊芥防風各錢半、蘇葉梗二錢、苦桔梗一錢、建神麯三錢、南楂炭二錢、萊菔子錢半拌炒春砂仁六分、傷麵食、加焦麥芽錢半、傷飯食、加焦穀芽二錢、傷酒、加生葛花一錢、枳椇子三錢、傷瓜果冷食、加公丁香七支、清化桂二三分、黑炮姜五分、方載陸九芝先生《世補齋》。)因於風熱者。

蔥豉桔梗湯加枳殼為主。或陸氏桑薄銀翹湯加減。(冬桑葉錢半、蘇薄荷八分、濟銀花錢半、青連翹二錢、光杏仁三錢、廣橘紅一錢、生枳殼一錢、苦桔梗八分、生甘草四分、鮮淡竹葉三十片、目赤加滁菊花、夏枯草各二錢、頤腫、加鮮大青、天葵草各三錢、牙疼加穀精草二錢、北細辛二分、白知母三錢、喉痧加牛蒡子錢半、用水蘆筍二兩、青箬葉一兩、煎湯代水。)因於濕溫者。

白話文:

第一節·夾食傷寒

小陷胸湯加上枳實理中湯合併使用。(包含瓜蔞仁四錢、薑半夏二錢、薑炒黃連一錢、小枳實一錢拌炒過的生曬白朮一錢、米炒過的潞黨參一錢、炒乾薑五分、炙甘草三分。)如果右邊脈象堅硬且大,重按下去感覺沉滯有力,且便秘已經五六天,按壓肚臍下方感覺非常疼痛,這就是大腸的氣鬱結而且實證的表現,應該使用大承氣湯快速瀉下。

不過,臟腑的性質有陰陽之分,宿食也有寒熱之分。如果這個人平時胃就虛寒,寒冷的食物結在腸胃裡無法消化,右邊脈象反而變得澀滯、伏結,身體雖然發熱,但兩腳卻反而冰冷,就必須同時溫中、疏通積滯,主要使用神朮湯加減變化。如果這個人平時胃腸功能強盛,宿食很快就化為熱,右邊脈象多為洪盛、滑數,身體壯熱且胸膈煩悶,就必須同時清熱、疏通積滯,主要使用調中飲加減變化。(包含小枳實、薑炒黃連各一錢、六神麴、炒山楂肉各二錢、真川朴、廣陳皮各八分、青木香汁兩匙、生蘿蔔汁一瓢一起沖服。)如果過度使用消導藥,反而會傷到胃,導致出現腹瀉、四肢冰冷、胸膈痞滿,按壓時不堅硬也不疼痛,時而脹滿時而減輕,右邊脈象開始雖然浮大,按久了卻逐漸轉為虛小,就必須同時溫和脾胃,主要使用白朮和中湯。

總之,右邊脈象滑盛,手足溫熱的比較容易治療;右邊脈象短澀,四肢冰冷的比較難治療。這就是外感夾食的總體原則。

【廉勘】傅學淵說,凡是外感疾病夾帶食積的情況很多,應該考慮到食積是被邪氣包裹住,只要散去邪氣,食積自然就會下降。如果發散外邪時又夾雜使用消導藥,不能專注於疏散體表邪氣,反而會損傷胃氣,導致邪氣陷閉體內。這種說法和俞氏的觀點相符。但是,也不能完全拘泥於此。凡是治療外感夾食,首先要辨別舌苔。夾帶食積的人舌苔必定白厚,根部兼帶黃膩,或者黃白相間但必定厚膩。其次要觀察胸脘,夾帶食積的人胸脘必定痞滿,而且必定拒絕按壓,按壓時堅硬且疼痛。即使舌頭發紅、神志不清,只要胸部下方拒絕按壓,就不能貿然投用寒涼滋潤的藥物,以及過早使用苦寒的藥物。在發散外邪的藥物中,必須加入辛開的藥物,輕則使用蔥、豆豉、陳皮、豆蔻,重則使用枳實、厚朴、瓜蔞、薤白,才能產生效果。

雖然,傷寒是外感疾病的總稱。凡是判斷夾食證治,不僅四時之間有差異,即使是四方風土,也各有不同。例如西北高原,疾病多為風寒;東南低窪地區,疾病多為濕熱。即使在四季之中,也有忽冷忽熱、久晴久雨的差異。風寒風熱,經常變化;寒濕溫燥,也經常互相夾雜。即使同樣是夾食,而外感症狀不同,治療方法也不同。根據我個人的經驗,凡是有外感,腸胃功能都會變得不佳,不一定是因為吃東西的緣故。特別是吃東西引起的,情況會更加嚴重。因此我治療外感夾食,一定先辨別病因。

如果是因為風寒引起的,就使用荊防楂曲湯加減。(包含荊芥、防風各一錢半、蘇葉梗二錢、苦桔梗一錢、建神麴三錢、南山楂炭二錢、萊菔子一錢半拌炒過的春砂仁六分;如果是因為麵食引起的,加焦麥芽一錢半;如果是因為米飯引起的,加焦穀芽二錢;如果是因為飲酒引起的,加生葛花一錢、枳椇子三錢;如果是因為瓜果冷食引起的,加公丁香七支、清化桂二三分、黑炮薑五分。這個方子出自陸九芝先生的《世補齋》。)如果是因為風熱引起的,就使用蔥豉桔梗湯加上枳殼為主,或者使用陸氏桑薄銀翹湯加減。(包含冬桑葉一錢半、蘇薄荷八分、金銀花一錢半、連翹二錢、光杏仁三錢、廣陳皮一錢、生枳殼一錢、苦桔梗八分、生甘草四分、新鮮淡竹葉三十片;如果是眼睛紅腫,加滁菊花、夏枯草各二錢;如果是腮腺腫大,加鮮大青、天葵草各三錢;如果是牙痛,加穀精草二錢、北細辛二分、白知母三錢;如果是喉痧,加牛蒡子一錢半,用水蘆筍二兩、青箬葉一兩,煎湯代替水。)如果是因為濕溫引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