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訂通俗傷寒論》~ 第八章·傷寒兼證 (13)
第八章·傷寒兼證 (13)
1. 第四節·傷寒兼瘧
胸膈滿痛者。則以柴胡陷胸湯寬其胸。胸寬而熱透口燥。溺短赤澀者。則以桂苓甘露飲(川桂枝二分拌飛滑石六錢、赤苓、豬苓各二錢、澤瀉錢半、生曬術五分、生石膏、寒水石各研細四錢)。辛通以清化之。
【榮齋按】桂枝白虎湯為治暑瘧的正方,葉天士謂此方二進必愈,確是實際經驗。濕瘧治法,何廉臣先生在全國名醫驗案卷四第十頁指出:「濕瘧之為病,當辨濕重於熱者,藿香正氣散加減;熱重於濕者,蒼朮白虎湯加減。」
三,痰瘧
【因】或肺胃素有痰飲。或膜原積濕釀痰。或夏令乘涼飲冷。坐臥濕地。濕鬱化痰。皆能變瘧。
【證】痰踞肺胃者。初起咳嗽痰多。胸痞嘔吐。頭目暈眩。寒從背起。熱已微汗。舌苔白滑。甚則白滑厚膩。痰阻膜原者。初起胸膈痞滿。心煩懊憹。頭眩口膩。咯痰不爽。間日發瘧。舌苔粗如積粉。捫之糙澀。
【脈】弦而滑。此《金匱》所謂瘧脈自弦也。滑則為痰。故俗稱無痰不成瘧。
【治】必以消痰為主。在肺胃、先與越婢加半夏湯。開肺和胃。繼與柴胡枳桔湯加炒川貝(三錢)炒常山(二錢)、劫而截之。在膜原、先與柴胡達原飲。和解三焦。繼與大柴胡湯。加檳榔(三錢)和解兼下。痰除則瘧自止。惟肥人痰多者。寒戰時。間有痰迷清竅。昏厥不語者。
最險。急與淡薑湯調下《局方》妙香丸。開竅導痰以救之。救之稍緩。老年及小兒。每多痰壅氣閉而死。
四,食瘧
【因】飲食不節。飢飽不常。胃氣受傷而成。恣食瓜果油膩者獨多。
【證】胸滿腹痛。噯腐吞酸。噫氣惡食。食即嘔逆。寒熱交作。舌苔白膩而厚。或黃厚而膩。
【脈】右緊盛。或滑而有力。此《內經》所謂飲食自倍。腸胃乃傷。俗稱無食不成瘧是也。
【治】當分緩急輕重。勢緩而輕者。只須柴平湯加萊菔子(二錢)拌炒春砂仁(八分)、小青皮(一錢)、和解兼消。不應。則求其屬以消之。屬於瓜果。加公丁香(七支)、白蔻末(七分)、屬於油膩。加芒硝(三分)、拌炒枳實(二錢)。炒山楂(四錢)。若羊肉積。非毛慄殼灰不能消。
牛肉積非稻草灰汁不能化。食消則瘧自除。若挾濕者。食雖消化。瘧仍不止。則用大橘皮湯溫化之。濕已化熱者。則用增減黃連瀉心湯清泄之。熱急而重。脘腹刺痛脹悶者。必先用備急丸(生川軍末乾薑末各一錢、巴豆霜一分、共研極勻、蜜丸、如綠豆大、每服三丸、不知、更服三丸、腹鳴吐下、便愈)。或吐或瀉以逐之。
繼與小柴胡湯。益氣以和解之。
五,陰虛瘧(統稱虛瘧)
【因】或素體陰虛而病瘧。或久瘧不愈而陰虛。然有胃陰虛。脾陰虛。肝陰虛。腎陰虛之別。當審其因而治之。
【證】胃陰虛者。申酉時寒熱交作。寒輕熱重。甚則但熱不寒。少氣煩郁。手足熱甚。氣逆欲嘔。肌肉消爍。口渴自汗。舌苔黃燥起刺。中有直裂。脾陰虛者。間日發瘧。寒熱自汗。發於未時者。至丑時而熱退。發於丑時者。至未時而熱退。面白神餒。聲微氣怯。心悸肢軟。
白話文:
第四節·傷寒兼瘧
如果胸部和橫膈膜部位感到脹滿疼痛,可以用柴胡陷胸湯來疏通胸部。當胸部舒暢後,如果熱氣從體內透出,導致口乾舌燥,小便量少且顏色赤紅、排尿困難時,可以使用桂苓甘露飲來治療(成分包含:川桂枝二分混合飛滑石六錢、赤茯苓、豬苓各二錢、澤瀉一錢半、生曬白朮五分、生石膏、寒水石各研細四錢)。這個方子的作用是通過辛味的藥材來疏通,並用清熱的藥物來化解。
【榮齋按】 桂枝白虎湯是治療暑熱引起的瘧疾的主要方劑,葉天士說這個方子使用兩次就能痊癒,這確實是實際經驗。對於濕邪引起的瘧疾,何廉臣先生在《全國名醫驗案》卷四第十頁指出:「濕瘧的病症,應該辨別是濕氣偏重還是熱氣偏重,如果濕氣偏重,可以用藿香正氣散加減藥材;如果熱氣偏重,可以用蒼朮白虎湯加減藥材。」
三、痰瘧
【病因】 有些人是因為肺或胃裡本來就有痰飲,或是因為膜原積聚了濕氣而產生痰,也有些人是因為夏天貪涼,飲用冷飲,或是在潮濕的地方坐臥,導致濕氣鬱積而化為痰,這些都可能引起瘧疾。
【症狀】 如果是痰積聚在肺和胃,剛開始會咳嗽痰多,胸悶嘔吐,頭暈目眩,寒冷從背部開始,發熱時會稍微出汗,舌苔呈現白色且濕滑,嚴重時則會呈現白色且厚膩。如果是痰阻礙了膜原,剛開始會感到胸部和橫膈膜脹悶,心煩意亂,頭暈口膩,咳痰不爽,間隔一天發作一次瘧疾,舌苔粗糙像積了一層粉,摸起來粗澀。
【脈象】 脈象呈現弦而滑的狀態,這就是《金匱要略》中提到的「瘧脈自弦」。脈滑則表示有痰,所以民間有「無痰不成瘧」的說法。
【治療】 必須以化痰為主。如果痰積聚在肺和胃,先用越婢加半夏湯來開肺和胃,之後再用柴胡枳桔湯,並加入炒川貝(三錢)和炒常山(二錢)來截斷病勢。如果痰阻礙了膜原,先用柴胡達原飲來調和三焦,之後再用大柴胡湯,並加入檳榔(三錢)來調和並兼具瀉下的作用。當痰被清除後,瘧疾自然會停止。但對於肥胖且痰多的人,在發冷戰時,有時痰會阻塞清竅,導致昏迷不語,這是非常危險的情況。需要立即用淡薑湯調和《局方》的妙香丸來服用,開竅導痰以救治。如果救治稍微遲緩,老年人和小孩常常會因為痰液阻塞氣道而死亡。
四、食瘧
【病因】 因為飲食不節制,飢飽不定,損傷了胃氣而引起。尤其多見於過食瓜果和油膩食物的人。
【症狀】 會出現胸部脹滿、腹痛、噯氣、反酸、厭食、吃東西就想嘔吐、寒熱交替發作,舌苔呈現白色且厚膩,或黃色且厚膩。
【脈象】 右脈呈現緊盛的狀態,或是滑而有力。這就是《內經》中提到的「飲食自倍,腸胃乃傷」。民間有「無食不成瘧」的說法。
【治療】 應該區分緩急輕重來處理。如果病情較輕微,只需用柴平湯,並加入炒萊菔子(二錢)混合炒春砂仁(八分)和小青皮(一錢),來調和並兼具消食的作用。如果沒有效果,就要根據病因來對症治療。如果是因為吃了瓜果引起的,可以加入公丁香(七支)和白蔻末(七分);如果是因為吃了油膩食物引起的,可以加入芒硝(三分)、炒枳實(二錢)和炒山楂(四錢)。如果是因為吃了羊肉積滯,必須用毛慄殼灰才能消除;如果是因為吃了牛肉積滯,必須用稻草灰汁才能化解。當食物被消化後,瘧疾自然就會停止。如果同時夾雜濕邪,即使食物被消化,瘧疾仍然會持續,這時就要用大橘皮湯來溫化濕邪。如果濕邪已經化熱,就要用增減黃連瀉心湯來清泄熱邪。如果熱邪急重,並出現胃脘腹部刺痛脹悶的情況,必須先用備急丸來治療(成分包含:生川軍末和乾薑末各一錢、巴豆霜一分,一起研磨均勻,用蜂蜜製成綠豆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三丸,如果沒有效果,可以再服三丸,直到出現腹鳴和嘔吐、腹瀉,病情才能緩解)。或者通過嘔吐或腹瀉來排除邪氣。之後再用小柴胡湯來益氣和解。
五、陰虛瘧(統稱虛瘧)
【病因】 有些人本身就是陰虛體質,又得了瘧疾,或是因為瘧疾久治不愈而導致陰虛。陰虛又分為胃陰虛、脾陰虛、肝陰虛、腎陰虛,應該根據不同的原因來治療。
【症狀】 如果是胃陰虛,會在申時(下午三點到五點)或酉時(下午五點到七點)寒熱交替發作,通常是寒輕熱重,嚴重時甚至只有熱沒有寒,感到氣短煩躁,手腳發熱,氣逆想嘔吐,肌肉消瘦,口渴自汗,舌苔呈現黃色乾燥有芒刺,中間有明顯的裂紋。如果是脾陰虛,瘧疾會間隔一天發作,發作時會出現寒熱和自汗,如果在未時(下午一點到三點)發作,到丑時(凌晨一點到三點)熱才會退去;如果在丑時發作,則要到未時熱才會退去。患者會面色蒼白,精神不振,說話聲音微弱,感到心悸肢體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