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訂通俗傷寒論》~ 第九章·傷寒夾證 (57)
第九章·傷寒夾證 (57)
1. 第九節·夾脹傷寒
如水投石,一無成效。益信洄溪云:脹俱在腸外三焦膈膜之間。其為病雖是正虛,終屬邪實,慎用補法。其言確有卓識也。由是改變方針,從疏達三焦,開泄膈膜著想。竟用修園消水聖愈湯加味:(桂枝尖、黑附塊、北細辛、蜜炙麻黃、生甘稍各一錢;知母三錢;焙螻蛄下截七隻;生薑皮錢半;大紅棗二枚;用生耆皮一兩、乾蟾皮一隻,煎湯代水。)溫涼並用。
通補兼施。要在生耆皮善達三焦,乾蟾皮專通腎絡,螻蛄又為利水之能品,故加用之。外用蓖麻油品松節油,用藥制棉浸擦膈脘腹,自上至下,日擦四五次。似此內外並治,始得腸鳴如桴鼓。初則津津汗出,繼則小溲如注,腹脹驟退,而兩足仍腫。內用牡蠣澤瀉湯(左牡蠣生打四錢;澤瀉、花粉各錢半;川桂枝五分;白茯苓三錢;川樸一錢。《葉案》驗方。)外用毫針淺刺足跗,
以放其水之出路,乃奏全功。此為陰水之寒脹而設。然陽水之熱脹,較陰水寒脹為尤多。王孟英曰:水脹初起,雖有寒有熱,久則寒少而熱多。每因肝氣不疏,則鬱而為火;肺氣不肅,則液郁為痰;脾氣不達,則滯其樞機;胃氣不通,則廢其容納。四氣皆愆,愆則邪留著而為脹;不愆則氣健運而漸消。前哲治脹,多用溫補,反阻氣機。是不調其愆而反錮其疾。疾日錮,腹愈脹;氣日愆,血愈枯。此釀成單腹脹之由來也。
治法首重調愆,展以輕清。每用北沙參、淡竹茹、絲瓜絡、銀花、川楝子、枇杷葉、冬瓜皮、川柏、歸鬚、生白芍等,以氣蒸水煮蘆根生藕湯煎藥。繼參以西洋參、細生地、川連、花粉、生苡仁、焦山梔等,出入為方。服至匝月,忽然汗出涔涔,腫脹皆退。予每仿其法而治此症,參以行血通絡之品,如鮮茅根、杜赤豆、絳通草、馬鞭草、念篦須、鮮蔥須、天仙藤、絡石藤等,隨症加減,每多獲效。(九)谷脹,即食脹。
多由肝氣怫鬱,恣飲貪食,停滯中焦。其症惡聞食臭,吞酸噯氣,噁心嘔逆,胸膈痞塞,食入則脘腹益脹,便艱溺澀。《內經》所謂飲食自倍,腸胃乃傷;又云飲食不節,起居不時者,陰受之。陰受之則入五臟,入五臟則䐜滿閉塞。中滿者瀉之於內是也。治法輕則消而去之,
疏郁消滯湯(萊菔子三錢拌炒川連六分;川樸、廣皮、丹皮各錢半;焦山梔、雙鉤藤各三錢;小青皮、薄荷梗各一錢。《葉案》驗方。)送下枳實導滯丸。重則攻而下之,
二陳平胃湯(仙半夏、新會皮、小枳實、川樸各錢半;六神麯、淨楂肉、赤苓各三錢;製蒼朮八分;生甘稍四分。《簡明醫要》驗方。)送下木香檳榔丸。
若屢下而脹仍不消,此由肝鬱絡瘀,或由濕熱入絡。用開鬱通絡飲合雪羹。(陳香團皮、酒炒延胡、新絳、木瓜各錢半;廣鬱金生打三錢;遠志、通草、佛手片各一錢;生苡仁四錢;蜜炙蜣螂一對。先用絲瓜絡一枚、路路通十枚、淡海蟄四兩、大地慄六個,煎湯代水。若消滯,加紅曲二錢、雞內金三錢;達下,加車前子五錢;降氣,加蘇子二錢、川貝三錢。《薛瘦吟》驗方。)
白話文:
就像把石頭丟進水裡,一點效果都沒有。我更加相信洄溪所說的,脹氣都發生在腸道外、三焦和膈膜之間。這種病雖然是身體虛弱,但最終還是屬於邪氣實在。要謹慎使用補法。他的說法確實很有見解。因此改變治療方向,從疏通三焦、開泄膈膜著手。於是使用修園的消水聖愈湯加味。(桂枝尖、黑附塊、北細辛、蜜炙麻黃、生甘草各一錢、知母三錢、焙乾的螻蛄下半截七隻、生薑皮一錢半、大紅棗二枚,用生黃耆皮一兩、乾蟾皮一隻,煎湯代替水。)溫性藥和涼性藥一起用,既疏通又補益。重點在於黃耆皮善於通達三焦,乾蟾皮專門疏通腎絡,螻蛄又是利水的佳品,所以加入使用。外用蓖麻油和松節油,用藥液浸濕棉花,擦拭膈脘腹部,從上到下,每天擦四五次。這樣內外同時治療,才開始聽到腸鳴如擊鼓般的聲音,起初是微微出汗,接著小便像水注一樣,腹脹迅速消退,但兩腳仍然腫脹。內服牡蠣澤瀉湯(左牡蠣生打四錢、澤瀉、花粉各一錢半、川桂枝五分、白茯苓三錢、川樸一錢,根據葉案的驗方。)外用毫針輕輕刺腳背,以打開積水的出口,於是獲得全部療效。這是為陰水引起的寒性腹脹而設的治療方法。然而陽水引起的熱性腹脹,比陰水寒性腹脹更常見。王孟英說,水脹剛開始,雖然有寒有熱,但時間久了,寒少而熱多。往往因為肝氣不疏通,就會鬱結成火;肺氣不清肅,就會使液體鬱積成痰;脾氣不通暢,就會阻滯其樞機;胃氣不通暢,就會喪失其容納功能。四種氣都出了問題,就會使邪氣停留在體內而形成腹脹。如果四種氣沒有問題,那麼氣的運行就會順暢,腹脹就會逐漸消退。前人治療腹脹,大多用溫補的方法,反而阻礙了氣機的運行,這是不調理問題,反而使病情更加頑固。病情日漸頑固,腹脹更加嚴重;氣的運行更加不順暢,血更加枯竭。這就是形成單腹脹的原因。治療的重點首先在於調理問題,要輕清。經常使用北沙參、淡竹茹、絲瓜絡、銀花、川楝子、枇杷葉、冬瓜皮、川柏、歸鬚、生白芍等藥物,用蘆根和生藕煮水,加入藥物煎煮服用。然後加入西洋參、細生地、川連、花粉、生薏仁、焦山梔等藥物,根據病情變化來調整藥方。服用一個月左右,忽然汗流浹背,腫脹都消退了。我每次都仿照這種方法治療這種病症,並加入一些活血通絡的藥物,如鮮茅根、杜赤豆、絳通草、馬鞭草、念篦須、鮮蔥須、天仙藤、絡石藤等,隨病情增減藥物,往往能取得療效。(九)穀脹,也就是食脹,多數因為肝氣鬱結,過度飲酒貪食,導致食物停滯在中焦。症狀是厭惡聞到食物的氣味,吞酸、噯氣、噁心嘔吐、胸膈痞塞,吃了東西就會使脘腹更加脹滿,大便困難,小便不暢。《內經》說,飲食過量,就會傷害腸胃,又說飲食不節制,起居沒有規律,就會損傷陰氣。陰氣損傷就會影響五臟,影響五臟就會造成腹部脹滿閉塞。中滿的就要向內瀉。治療方法,輕微的就用消法祛除,使用疏鬱消滯湯(萊菔子三錢拌炒川連六分、川樸、廣皮、丹皮各一錢半、焦山梔、雙鉤藤各三錢、小青皮、薄荷梗各一錢,根據《葉案》的驗方),再送服枳實導滯丸。嚴重的就要用攻下法,使用二陳平胃湯(仙半夏、新會皮、小枳實、川樸各一錢半、六神麴、淨楂肉、赤苓各三錢、製蒼朮八分、生甘草四分,根據《簡明醫要》的驗方),再送服木香檳榔丸。如果多次攻下腹脹仍然不消退,這是因為肝鬱絡瘀,或者因為濕熱侵入經絡。使用開鬱通絡飲合雪羹(陳香團皮、酒炒延胡索、新絳、木瓜各一錢半、廣鬱金生打三錢、遠志、通草、佛手片各一錢、生薏仁四錢、蜜炙蜣螂一對,先用絲瓜絡一枚、路路通十枚、淡海蜇四兩、大地栗六個,煎湯代替水,如果需要消積滯,加入紅曲二錢、雞內金三錢;需要往下疏導,加入車前子五錢;需要降氣,加入蘇子二錢、川貝三錢,根據薛瘦吟的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