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根初撰,何廉臣重訂

《重訂通俗傷寒論》~ 第九章·傷寒夾證 (63)

回本書目錄

第九章·傷寒夾證 (63)

1. 第十節·夾瀉傷寒

(一名傷寒夾泄瀉)

【因】素有脾虛泄瀉。或肝邪侮脾作瀉。或寒邪先中太陰。而為泄瀉。或先傷食物。欲瀉不暢。再感風寒。而犯太陽證者。

【證】頭痛身熱。胸悶或不悶。溲短大便泄瀉。舌苔白為中寒泄瀉。舌黃而厚。胸滿腹㽲痛。頭痛身熱。口黏而穢。為宿食化瀉。若舌淡紅。苔青白色。脘悶腹滿。鳴響作痛而泄瀉。得瀉則腹滿痛鳴響皆瘥。為肝邪侮脾化瀉。再新受外感。亦頭痛發熱。

【脈】左脈濡數。右脈沉弱。為寒瀉。若左弦堅或弦勁。右軟弱或沉緩。肝強脾弱。為肝邪侮脾。

【治】中寒感邪。用蔥豉胃苓湯。(即胃苓湯去甘草加蔥豉。)夾食化瀉身熱。用楂曲平胃散。加豆豉、藿香、薄荷、豬苓、茯苓、澤瀉。之類。肝邪侮脾。腹鳴痛瀉。用扶土抑木煎。(炒白芍六錢、炒白朮三錢、煨防風錢半、新會皮一錢、炒黃芩二錢、煨葛根一錢。)加豆豉、焦梔之類。

【秀按】俞氏所分泄瀉為三種。乃因先泄瀉。後受風寒感邪。而病頭痛身熱。與傷寒自病之下利不同。所謂傷寒下利者。不因攻下。自然溏瀉也。要在辨寒熱而治之。庶幾無差。大抵陽熱之利。渴欲飲水。溺色赤。發熱後重。糞色必焦黃。或為腸垢。所下皆熱臭。臍下必熱。

得涼藥則止。得熱藥愈增。陰寒之利。口不渴。小便色白。肢或厥冷。脈沉遲無力。必洞下清穀。或為鶩溏。糞色或白或淡黃。臍下多寒。三陽證下利身熱。太陰下利。手足溫。少陰厥陰下利。身涼無熱。此其大概耳。太陽陽明合病下利。葛根湯。太陽少陽合病下利。黃芩湯。

陽明少陽合病下利。小柴胡湯加葛根、芍藥。合病發熱自利。則為表邪。不可例以為里證也。溫熱病發熱而渴。小便赤色。大便自利。五苓散去桂加黃芩。熱內盛而利不止。黃連解毒湯。躁悶狂亂者。三黃石膏湯。或大柴胡湯。自利不渴屬太陰。以其藏有寒故也。當溫之。宜服四逆輩。

以太陰藏寒。或用理中湯。若寒甚逆冷。脈沉細者。理中湯加附子。若腹滿小便不利者。五苓散合理中湯主之。若嘔者。加半夏。生薑。自利而渴屬少陰虛。故引水自救。白通湯主之。以通其陽而消其陰。與白通湯利不止。厥逆無脈。乾嘔煩者。白通加豬膽汁湯主之。借豬膽汁嚮導之力。

以引陽藥深入。服湯後。脈暴出者死。正氣因發泄而脫也。脈微續者生。陽氣漸復也。少陰病。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為有水氣。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嘔者。真武湯主之。以運脾滲水為務。少陰病。下利清穀。裡寒外熱。手足厥冷。脈微欲絕。

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色赤。通脈四逆湯主之。少陰病。吐利手足厥冷。煩躁欲死者。吳茱萸湯主之。自汗不止。裡寒下脫。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餘糧湯主之。少陰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此陽邪傳至少陰。陷入於裡。而不能交通陽分。

白話文:

第十節·夾瀉傷寒

(也稱傷寒夾泄瀉)

病因: 本身就脾胃虛弱易腹瀉,或者肝臟邪氣侵犯脾胃導致腹瀉;或者寒邪先侵犯脾胃,引起腹瀉;或者先因飲食不當,想瀉卻瀉不出來,之後再受風寒,而出現太陽經證候。

症狀: 頭痛發熱,胸悶或不胸悶,小便短少,大便腹瀉。舌苔白厚為寒邪引起的腹瀉;舌苔黃厚,胸腹脹滿疼痛,頭痛發熱,口黏膩且有異味,為宿食引起的腹瀉;舌淡紅,苔色青白,脘腹脹滿,腸鳴作痛並腹瀉,瀉後腹脹、疼痛、腸鳴都減輕,為肝邪侵犯脾胃引起的腹瀉;再次受外邪侵犯,也會頭痛發熱。

脈象: 左脈濡數(脈象滑而快),右脈沉弱(脈象沉而弱),為寒邪引起的腹瀉;如果左脈弦緊,右脈軟弱或沉緩,則為肝氣旺盛,脾氣虛弱,是肝邪侵犯脾胃。

治療: 寒邪侵犯引起的腹瀉,使用蔥豉胃苓湯(即胃苓湯去甘草加蔥白和豆豉);夾雜食積化滯引起的發熱腹瀉,使用楂曲平胃散,加豆豉、藿香、薄荷、豬苓、茯苓、澤瀉等藥物;肝邪侵犯脾胃,腹鳴疼痛腹瀉,使用扶土抑木煎(炒白芍、炒白朮、煨防風、陳皮、炒黃芩、煨葛根),加豆豉、焦梔子等藥物。

**說明:**俞氏將此類腹瀉分為三種類型,都是先有腹瀉,之後再受風寒而頭痛發熱,這與傷寒本身就引起的腹瀉不同。傷寒引起的腹瀉,並非因為攻下藥物而引起的溏瀉,而是自然發生的。治療時必須辨別寒熱,才能準確施治,避免錯誤。一般來說,陽熱型的腹瀉,病人會口渴想喝水,小便顏色赤紅,發熱且病情加重,大便顏色焦黃或像腸垢一樣,排出物有熱臭味,肚臍下發熱,服用涼藥後症狀減輕,服用溫熱藥物則症狀加重;陰寒型的腹瀉,病人不會口渴,小便顏色白,四肢可能厥冷,脈象沉遲無力,大便稀薄如水,或像豬糞一樣,大便顏色發白或淡黃,肚臍下發冷。

三陽經證候引起的腹瀉伴隨發熱,太陰經證候引起的腹瀉,手足溫暖;少陰、厥陰經證候引起的腹瀉,身體發冷不發熱。這只是大概的區分。太陽、陽明經合病引起的腹瀉,用葛根湯;太陽、少陽經合病引起的腹瀉,用黃芩湯;陽明、少陽經合病引起的腹瀉,用小柴胡湯加葛根、芍藥。合病引起的發熱腹瀉,屬於表邪,不能一概而論為裡證。溫熱病引起的發熱口渴,小便赤紅,大便稀溏,用五苓散去桂枝加黃芩;內熱盛而腹瀉不止,用黃連解毒湯;躁悶狂亂,用三黃石膏湯或大柴胡湯;腹瀉不口渴,屬於太陰經證候,因為太陰經藏有寒邪,需要溫煦,宜服用四逆湯類藥物;太陰經證候因寒邪導致腹瀉,可用理中湯;若寒邪很重,出現逆冷,脈象沉細,理中湯加附子;若腹脹,小便不利,用五苓散和理中湯;若嘔吐,加半夏、生薑;腹瀉且口渴,屬於少陰經虛,病人自己想喝水來緩解,用白通湯,以通陽氣,消除陰寒;服用白通湯後腹瀉不止,出現厥逆,無脈,乾嘔煩躁,用白通湯加豬膽汁;利用豬膽汁的引導作用,使溫陽藥物深入臟腑。服藥後脈象突然有力者死亡,是正氣因過度發泄而脫落;脈象微弱但持續者生存,是陽氣漸漸恢復。少陰經病證,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腹瀉,可能伴隨咳嗽、小便不利、腹瀉或嘔吐,用真武湯,以運脾利水;少陰經病證,腹瀉稀薄如水,裡寒外熱,手足厥冷,脈象微弱將絕,身體反而不惡寒,面色發紅,用通脈四逆湯;少陰經病證,嘔吐腹瀉,手足厥冷,煩躁欲死,用吳茱萸湯;自汗不止,裡寒下脫,腹瀉在下焦,用赤石脂禹餘糧湯;少陰經病證,四肢厥逆,可能咳嗽、心悸、小便不利、腹痛、腹瀉且下墜感,用四逆散,這是陽邪傳入少陰經,陷入裡層,不能與陽氣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