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訂通俗傷寒論》~ 第九章·傷寒夾證 (64)
第九章·傷寒夾證 (64)
1. 第十節·夾瀉傷寒
故不宜苦寒攻之。而但以此利解之。少陰病。自利清水。心下必痛。口乾燥者。急下之。熱邪傳入少陰。逼迫津水。注為自利。質清而無滓穢相雜。色青而無赤黃相間。此正陽邪暴橫。反類陰邪。但陽邪傳自上焦。其人心下必痛。口必乾燥。設系陰邪。則心下滿而不痛。口中和而不渴。
必無此枯槁之象。故宜急下以救其陰也。厥陰下利清穀。裡寒外熱。汗出而厥者。通脈四逆湯主之。下利腹脹滿。身體疼痛者。先溫其里。乃攻其表。溫里四逆湯。攻表桂枝湯。此總以溫里為急也。大汗出。熱不止。內拘急。四肢痛。又下利厥逆而惡寒者。四逆湯主之。惡寒脈微而複利。
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參湯主之。亡血本不宜用姜附以損陰。陽虛又不當用歸芍以斂陽氣。以利後惡寒。陽虛下脫已甚。故用四逆以復陽。為陽脫加人參。則陽藥愈加得力。陽生則陰長。設誤用陰藥。必致腹滿不食。或重加泄利嘔逆。轉成下脫矣。下利手足厥冷無脈者。灸之。
下利譫語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氣湯下之。蓋下利則熱不結。胃不實。何緣得有譫語。此必邪返於胃。內有燥糞。故雖下利而結者自若也。爰用小承氣以微攻其胃。大抵下利脫氣至急。五奪之中。惟此為甚。故不厭詳審。下利日十餘行。脈反實者死。傷寒發熱下利至甚。厥不止者死。
厥證但發熱則不死。以發熱則邪出於表。而里證自除。下利自止也。若反下利厥逆。煩躁有加。則其發熱又為真陽外散之候。陰陽兩絕。故主死也。傷寒發熱下利。厥逆。躁不得臥者死。躁不得臥。腎中陽氣越絕之象也。下利而手足厥冷。皆為危候。加以發熱躁不得臥。不但虛陽發露。
而真陰亦以爍盡無餘矣。安得不死乎。《金匱要略》云。六府氣絕於外者手足寒。五藏氣絕於內者利下不禁。氣已脫矣。此參合陳素中辨證之大略也。
【廉勘】傷寒協熱下利。十有七八。俗人不識。呼為漏底傷寒。往往妄用溫燥止澀之劑。以助熱邪。轉變危症。可悲也夫。然據前辨。皆以傷寒之下利以立法。其他泄瀉類證甚多。原因尤別。今舉其重要者。再辨於下。景岳云。泄瀉之本。無不由於飲食不節。起居不時。脾胃受傷。
則水反為濕。谷反為滯。水穀精華之氣不能輸化。而泄瀉作矣。泄者、大便溏薄。或作或止。瀉者、大便直下。水去如注。雖分輕重。總屬脾傷。脾受濕而不能滲泄。傷闌門之元氣。而分利無權。併入大腸。遂致成泄。故腸鳴溺少。大便反快。是泄固由於濕矣。難經云。濕多成五泄。
曰飧、曰溏、曰鶩、曰濡、曰滑。飧泄者、完穀不化。濕兼風也。兼惡風自汗。腸鳴。脈弦者。宜胃苓湯加升麻、煨防風。又有久風入中。令清氣下降而不升。則風邪入胃。是木賊土也。故沖和之氣不能化。能令腹鳴而痛。完穀出而為瀉也。宜痛瀉要方合四苓散。(焦白朮三錢、炒白芍五錢、新會皮錢半、煨防風錢半、茯苓四錢、豬苓三錢、澤瀉三錢。
白話文:
所以不應該用苦寒的藥物來攻伐,只需要用藥物來疏通使之排泄就好。少陰病會出現腹瀉,拉出像清水一樣的糞便,同時胸口一定會疼痛,口乾舌燥,這時就必須趕快用藥瀉下。這是因為熱邪傳入少陰,逼迫體內的津液,導致腹瀉,排出的糞便像水一樣清澈,沒有雜質,顏色青白沒有紅黃摻雜。這代表陽邪非常強盛,反而表現得像陰邪的症狀。但陽邪從上焦傳下來,所以胸口一定會疼痛,口也一定會乾燥。如果是陰邪引起的,胸口只會脹滿而不會疼痛,口中不會感到口渴,也不會有這種乾枯的樣子。所以必須趕快用藥瀉下,來保住體內的津液。厥陰病會出現腹瀉,拉出沒有消化完全的食物,體內寒冷而體表發熱,出汗又手腳冰冷的情況,可以用通脈四逆湯來治療。腹瀉並且肚子脹滿、全身疼痛的,要先溫暖體內,再治療體表,可以用溫裏的四逆湯,以及治療體表的桂枝湯,重點是要先溫暖體內。大量出汗,發熱不止,體內感到拘急,四肢疼痛,又腹瀉、手腳冰冷且怕冷的,可以用四逆湯來治療。怕冷、脈搏微弱又腹瀉的,是因為腹瀉導致血液流失,可以用四逆加人參湯來治療。流失血液本身就不應該用乾薑、附子等藥物來損耗陰液,陽虛也不應該用當歸、白芍等藥物來收斂陽氣,以免之後更加怕冷。陽氣虛脫非常嚴重時,要用四逆湯來恢復陽氣,因為陽脫而加入人參,可以加強陽藥的功效,陽氣恢復了,陰液也會跟著恢復。如果誤用陰藥,一定會導致肚子脹滿、沒有食慾,或者更加嚴重腹瀉、嘔吐,轉變成陽氣虛脫的狀況。腹瀉、手腳冰冷、脈搏摸不到的,可以用艾灸來治療。腹瀉而且胡言亂語的,表示腸道裡有乾燥的糞便,應該用小承氣湯來瀉下。因為腹瀉時,熱邪通常不會阻塞,胃也不會積滯,怎麼會有胡言亂語的情況呢?這一定是邪氣回到胃部,裡面有乾燥的糞便,所以即使腹瀉,阻塞的情況依然存在,因此要用小承氣湯來輕微地攻伐胃部。一般來說,腹瀉導致元氣耗散非常緊急,五種耗散元氣的狀況中,腹瀉最為嚴重,所以必須詳細審慎地判斷。腹瀉一天超過十次,脈搏反而強勁的,會死亡。傷寒發熱、腹瀉非常嚴重,手腳冰冷的情況一直沒有停止的,會死亡。手腳冰冷,但如果只是發熱的,不會死亡,因為發熱表示邪氣從體表散出,體內的病症自然會解除,腹瀉也會停止。但如果反而是腹瀉、手腳冰冷、煩躁不安更加嚴重,那發熱就表示真正的陽氣向外耗散,陰陽都耗盡了,所以會死亡。傷寒發熱、腹瀉、手腳冰冷、躁動不安無法入睡的,會死亡,躁動不安無法入睡,是腎中的陽氣已經耗盡的表現。腹瀉而且手腳冰冷,都是危險的徵兆,再加上發熱、躁動不安無法入睡,不只是虛陽浮露,連真正的陰液都已經耗盡了,怎麼可能不死呢。《金匱要略》說,六腑的氣絕於外時,手腳會冰冷,五臟的氣絕於內時,會腹瀉不止,這表示元氣已經脫散了。這整合了陳素中辨證的大致原則。
【廉勘】傷寒合併熱邪導致腹瀉的情況,十個有七八個都是這樣,一般人不知道,把它稱作「漏底傷寒」,常常亂用溫燥止瀉的藥物,反而助長熱邪,使病情轉為危險,實在很可悲啊!但根據之前的辨證,都是以傷寒的腹瀉來立論。其他腹瀉的病症有很多,原因也不同,現在舉出最重要的部分,再加以辨別。張景岳說,腹瀉的根本原因,都是由於飲食不節制、作息不規律,導致脾胃受損,水液反而變成濕氣,食物反而變成積滯,水穀精華的氣無法運化,才會導致腹瀉。拉肚子,指的是大便稀薄,時好時壞;瀉肚子,指的是大便直接傾瀉而下,像水流一樣。雖然有輕重之分,但總歸是脾臟受損。脾臟受到濕氣的影響而無法滲透排泄,損害了闌門的元氣,使得排泄功能失常,濕氣併入大腸,於是就形成了腹瀉。所以會出現腸鳴、小便量少、大便反而排得很快的狀況,這表示腹瀉確實是因濕氣引起的。《難經》說,濕氣多會導致五種腹瀉:分別是食滯瀉、溏泄、鴨屎泄、濕濡泄、滑泄。食滯瀉指的是排出沒有消化完全的食物,同時有風邪的影響,通常會怕風、自汗、腸鳴、脈象弦細,可以用胃苓湯加升麻、煨防風來治療。另外有久風侵入體內,導致清氣下降而無法上升,風邪進入胃部,這是木邪剋土的現象,所以平和的氣無法運化,導致腸鳴腹痛,排出沒有消化完全的食物而導致腹瀉,可以用痛瀉要方合四苓散來治療。(藥物組成:焦白朮三錢、炒白芍五錢、新會皮錢半、煨防風錢半、茯苓四錢、豬苓三錢、澤瀉三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