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根初撰,何廉臣重訂

《重訂通俗傷寒論》~ 第八章·傷寒兼證 (10)

回本書目錄

第八章·傷寒兼證 (10)

1. 第十一節·暑濕傷寒

(一名暑濕兼寒)

【因】先受濕。繼受暑。復感暴寒而觸發。亦有外感暑濕。內傷生冷而得者。夏月最多。初秋亦有。

【證】暑濕兼外寒者。初起即頭痛發熱。惡寒無汗。身重而痛。四肢倦怠。手足逆冷。小便已。洒洒然毛聳。但前板齒燥。氣粗心煩。甚則喘而噓氣。繼則寒熱似瘧。濕重則寒多熱少。暑重則熱多寒少。胃不欲食。胸腹痞滿。便溏或泄。溺短黃熱。舌苔先白後黃。帶膩或糙。

暑濕兼內寒者。一起即頭痛身重。凜凜畏寒。神煩而躁。肢懈胸滿。腹痛吐瀉。甚則手足俱冷。或兩脛逆冷。小便不利。或短澀熱。舌苔白滑。或灰滑。甚則黑滑。或淡白。

白話文:

一名暑濕兼寒

【病因】

這病症主要是因為先受到濕氣侵襲,接著又受到暑熱影響,最後又因為突然遇冷而引發。也有可能是因為外感暑濕,內傷生冷所致。這種病症在夏季最常見,初秋也有。

【症狀】

暑濕兼外寒者:

  • 初起時就會出現頭痛發熱,惡寒無汗,身體沉重疼痛,四肢無力,手腳冰冷,小便量少,毛髮豎立,但前牙卻乾燥,呼吸急促心煩,嚴重時會喘息並發出呼呼的聲音。
  • 隨後可能出現寒熱交替,如同瘧疾發作。濕氣重的患者,寒症會比熱症明顯;暑熱重的患者,熱症會比寒症明顯。
  • 患者胃口不好,胸腹脹滿,大便稀軟或腹瀉,小便量少顏色黃且熱,舌苔一開始是白色,之後轉為黃色,表面有膩苔或粗糙。

暑濕兼內寒者:

  • 一開始就會出現頭痛、身體沉重,畏寒發抖,精神煩躁,四肢無力、胸悶,腹部疼痛,嘔吐腹瀉。
  • 嚴重時會出現手腳冰冷,或小腿冰冷,小便不順暢,或小便量少且顏色深、有灼熱感。
  • 舌苔為白色光滑,或灰白色光滑,嚴重時會呈黑色光滑,或淡白色。

【脈】左弦細而緊。右遲而滯者。此由避暑納涼。暑反為寒與濕所遏。周身陽氣不得伸越。張潔古所謂靜而得之。因暑自致之病也。若脈沉緊。甚則沉弦而細者。此由引飲過多。及恣食瓜果生冷。脾胃為寒濕所傷。張路玉所謂因熱傷冷。而為夏月之內傷寒病也。

【治】暑濕兼外寒。法當辛溫解表。芳淡疏里。藿香正氣湯加西香薷(錢半)、光杏仁(三錢)為主。微汗出。外寒解。即以大橘皮湯。溫化其濕。濕去則暑無所依而去矣。若猶余暑未淨者。前方去蒼朮、官桂。加山梔、連翹、青蒿等肅清之。暑濕兼內寒。法當溫化生冷。辛淡滲濕。

白話文:

脈象左側細小而緊,右側遲緩而滯,這是因為避暑納涼,暑氣反被寒濕阻遏,周身陽氣無法舒展。張潔古所說靜而得之,是因暑氣自行導致的病症。若脈象沉而緊,嚴重者沉而細,這是因為過度飲用冰涼飲料,以及貪食瓜果生冷之物,脾胃受寒濕所傷,張路玉所說因熱傷冷,是夏季內傷寒病。

治療暑濕兼外寒,應以辛溫解表,芳香淡滲,藿香正氣湯加西香薷、光杏仁为主,微微出汗,外寒解除。再用大橘皮湯溫化濕氣,濕去暑氣自然消散。若暑氣尚未完全消散,前方去蒼朮、官桂,加山梔、連翹、青蒿等藥物清熱解暑。暑濕兼內寒,應溫化生冷,辛淡渗濕。

胃苓湯加公丁香(九支)、廣木香(磨汁、兩匙沖)、為主。寒水去。吐瀉止。即以香砂二陳湯。溫運胃陽。陽和而暑濕漸從火化。改用大橘皮湯。去桂朮、加山梔、黃芩、茵陳、青蒿子等清化之。

【秀按】此夏月之雜感證也。外感多由於先受暑濕。後冒風雨之新寒。《內經》所謂生於陽者。得之風雨寒暑是也。內傷多由於畏熱卻暑。浴冷臥風。及過啖冰瓜所致。《內經》所謂生於陰者。得之飲食居處是也。乃暑濕病之兼證夾證。非傷暑濕之本證也。凡暑為寒濕所遏。

白話文:

胃苓湯中加入九支丁香、兩匙磨成汁的廣木香,可以治療寒水症狀,止住吐瀉。如果症狀改善,就改用香砂二陳湯,溫運胃陽,陽氣和緩後,暑濕就會逐漸消散。然後改用大橘皮湯,去掉桂朮,加入山梔、黃芩、茵陳、青蒿子等清熱解毒。

生冷所郁。俞氏方法。穩而愜當。與前哲所立香薷飲加減五方。及大順散。冷香飲子。漿水散等劑。意雖相同。而選藥制方。尤鮮流弊。後學當遵用之。

【廉勘】夏月傷暑。最多兼挾之證。凡暑輕而寒濕重者。暑即寓於寒濕之中。為寒濕吸收而同化。故散寒即所以散暑。治濕即所以治暑。此惟陽虛多濕者為然。俞氏方法。固為正治。若其人陰虛多火。暑即寓於火之中。縱感風寒。亦為客寒包火之證。初用益元散加蔥豉薄荷。

白話文:

由於生冷食物導致氣機鬱滯,俞氏的方法稳妥且恰當,可以参考前賢所創的香薷飲、大順散、冷香飲子、漿水散等方劑,加減藥物來調整。雖然這些方劑的用意相同,但在選藥配伍上,俞氏的方法更能避免弊端,後輩應該遵照使用。

夏日傷暑,最常見的症狀是兼夾其他病症。如果暑邪輕微而寒濕重,暑邪就隱藏在寒濕之中,被寒濕吸收並同化。因此,散寒就是散暑,治濕就是治暑。這只適用於陽虛多濕的人。俞氏的方法,確實是正治之道。但是如果此人陰虛多火,暑邪就隱藏在火氣之中,即使感染風寒,也是客寒包火之證。一開始可以用益元散加上蔥豉和薄荷來治療。

令其微汗。以解外束之新寒。繼用葉氏薷杏湯。(西香薷七分、光杏仁、飛滑石、絲瓜葉各三錢、絲通草錢半、白蔻末五分沖。)輕宜涼淡以清利之。餘邪不解者。則以吳氏清絡飲。(鮮銀花、鮮扁豆花、鮮絲瓜皮、鮮竹葉心、鮮荷葉邊、西瓜翠衣各二錢)。辛涼芳香以肅清之。

白話文:

讓病人微微出汗,以解除外邪束縛引起的新寒。接著服用葉氏薷杏湯。(西香薷七分、光杏仁、飛滑石、絲瓜葉各三錢、絲通草錢半、白蔻末五分,沖服。)輕症宜服用清涼淡味的藥物來清利外邪。如果餘邪未解,則服用吳氏清絡飲。(鮮銀花、鮮扁豆花、鮮絲瓜皮、鮮竹葉心、鮮荷葉邊、西瓜翠衣各二錢)。辛涼芳香的藥物可以肅清餘邪。

若其間暑濕並重者。酌用張氏蒼朮白虎湯加減。(杜蒼朮一錢拌研石膏六錢、蔻末五分拌研滑石六錢、知母三錢、草果仁四分、荷葉包陳倉米三錢、捲心竹葉二錢。)其他變證。可仿熱證例治。至瓜果與油膩雜進。多用六和湯加減。亦不敢率投姜附也。

【榮齋按】何廉臣先生說:「暑為濕遏,初起邪在氣分,即當分別濕多熱多。濕多者,治以輕開肺氣為主,肺主一身之氣,氣化則濕自化,即有兼邪,亦與之俱化。濕氣瀰漫,本無形質,宜用體輕而味辛淡者治之。辛如杏仁、蔻仁、半夏、厚朴、藿梗,淡如苡仁、通草、茯苓、豬苓、澤瀉之類;啟上閘,開支河,導濕下行以為出路,濕去氣通,布津於外,自然汗解。若暑重於濕者,濕從火化,火必就燥,則生地、石斛,卻為善後之要藥。

」(錄自《全國名醫驗案類編》)

白話文:

如果患者同時出現暑濕並重的症狀,可以參考張氏蒼朮白虎湯加減使用。 (方劑:蒼朮一錢研末,拌石膏六錢;蔻仁五分研末,拌滑石六錢;知母三錢;草果仁四分;荷葉包裹陳倉米三錢;捲心竹葉二錢。) 其他變證,可以仿照熱證的治療方法。 如果患者因為食用瓜果油膩的食物,而導致病情加重,可以服用六和湯加減,但不可隨意添加薑、附子等溫熱藥物。

【榮齋按】何廉臣先生說:「暑邪因濕氣阻遏而發病,初期病邪在氣分,應當根據濕重或熱重來區分治療。濕重者,應以輕開肺氣為主。肺主一身之氣,氣化則濕氣自然消散,即使有其他病邪,也會隨之消散。濕氣瀰漫,無形無質,宜用輕體辛淡之藥物治療。辛味藥物如杏仁、蔻仁、半夏、厚朴、藿梗等;淡味藥物如薏仁、通草、茯苓、豬苓、澤瀉等;這些藥物可以打開上焦,疏通水道,引導濕氣下行,讓濕氣排出體外,氣通則濕去,津液佈散於外,自然汗出解表。如果暑重於濕者,濕氣會因火氣而化解,火氣自然會尋求乾燥之物,因此生地、石斛是治療後期的重要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