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訂通俗傷寒論》~ 第九章·傷寒夾證 (79)
第九章·傷寒夾證 (79)
1. 第十三節·夾癆傷寒
非損成損矣。欲辨此者。但當審其並無積漸之因。或身有疼痛。而微汗則熱退。無汗則復熱。或見大聲咳嗽。脈雖弦緊。而不甚數。或兼和緩等症。則雖病至一二月。而邪有不解。病終不退者。本非勞損。誤治以假弄真也。如寒熱往來不止者。宜用一二三四五柴胡等飲。斟酌用之。
兼咳嗽者。柴陳煎。若脾腎氣虛。而兼咳嗽者。金水六君煎。或邪有未解。而兼寒熱者。仍加柴胡。(諸方均見景岳《新方八陣》。)有一種血分鬱滯。氣行而血不行。徒為蒸熱。俟蒸氣散。微汗而熱退者。此宜活血為主。總之外感多而虛勞少者。以解外感表邪為重。惟避忌剛燥傷陰之味足矣。
若外感輕微內虛甚者。則陽虛護陽。陰虛滋陰。見證施治。必須詳辨屬虛屬實。屬寒屬熱。斟酌盡善。庶幾不誤治矣。
又按吳又可曰。凡人向有他病尪羸。或久瘧。或內傷瘀血。或吐血。便血。咳血。男子遺精白濁。精氣枯涸。女人崩漏帶下。血枯經閉之類。以致肌肉消爍。邪火獨存。故脈近於數也。此際稍感疫氣。醫家病家。見其穀食暴絕。更加胸膈痞悶。身疼發熱。徹夜不寐。指為原病加重。
誤以絕谷為脾虛。以身痛為血虛。以不寐為神虛。遂投參、朮、歸、地、茯神、棗仁之類。愈進愈危。知者稍以疫法治之。發熱減半。不時得睡。穀食漸進。但數脈不去。肢體時疼。胸脅錐痛。過期不愈。醫以雜藥頻試。補之則邪火愈熾。瀉之則損脾壞胃。滋之則膠邪愈固。
散之則經絡益虛。疏之則精氣愈耗。守之則日削近死。蓋但知其伏邪已潰。表裡分傳。里證雖除。不知正氣衰微。不能托出。表邪留而不去。因與血脈合而為一。結為痼疾也。肢體時疼者。邪與榮氣搏也。脈數身熱不去者。邪火病郁也。脅下錐痛者。火邪結於膜膈也。過期不愈者。
凡疫邪交卸。近在一七。遠在二七。甚至三七。過此不愈者。因非其治。不為壞症。即為痼疾也。夫痼疾者。所謂客邪膠固於血脈。主客交渾。最難得解。且愈久益固。治法當乘其大肉未消。真元未敗。急用三甲散。(鱉甲、龜甲炙各一錢、炒穿甲、蟬衣、殭蠶、煅牡蠣、當歸各五分、䗪蟲三個、炒白芍七分、甘草三分、為末、水二鍾、煎八分、濾清溫服。)多有得生者。
若素有老瘧。或癉瘧者。加牛膝首烏各一錢。若胃弱作瀉者。各藥宜用九蒸九曬。若素有郁痰者。加貝母一錢。老痰者。加栝蔞霜五分。若嘔者勿用。若咽乾作癢者。加花粉知母各五分。若素有乾咳者。加甜杏仁搗爛二錢五分。若素有內傷瘀血者。倍䗪蟲。加桃仁研一錢。是證外感夾體虛。
若非審慎周詳。一或誤治。死生隨之。
【榮齋按】本節俞氏所講,側重內傷虛勞,對於「夾勞傷寒」很少提及,形成脫離主題的一篇作品。廉臣先生引汪纘功一段學說,更是單純的虛勞文字。我認為「夾勞傷寒」,首先應明確的是虛勞病人而患了傷寒;既不是因傷寒而變成的虛勞,更不是單純的虛勞症。確定了主題,再說明夾勞傷寒的證治,自然不致「喧賓奪主」了。
白話文:
第十三節·夾癆傷寒
這種情況並不是真正的損傷造成的損傷。要辨別這種情況,只需仔細檢查是否沒有長期累積的原因。患者可能身體疼痛,微微出汗後發熱就退了,不出汗則發熱又來。或者出現大聲咳嗽,脈象雖然弦而有力,但不算快,或者脈象兼有緩和等症狀。這樣即使病程一兩個月,邪氣仍無法解除,疾病始終無法痊癒,這本來就不是勞損引起的,是被誤診當作勞損來治療,把假象當真了。如果寒熱往來不止,應該選用一二三四五柴胡等湯劑,斟酌使用。
如果兼有咳嗽,可以使用柴陳煎。如果脾腎氣虛又兼有咳嗽,可以使用金水六君煎。如果邪氣未解又兼有寒熱,仍要加入柴胡。(這些藥方都可以在張景岳的《新方八陣》中找到。)還有一種情況是血分鬱滯,氣血運行不暢,導致身體虛熱,等到虛熱散去,微微出汗後熱才退。這種情況應該以活血化瘀為主。總的來說,外感引起的疾病多,虛勞引起的疾病少,治療上應該以解除外感表邪為主,但要避免使用過於剛猛燥熱、損傷陰液的藥物。
如果外感症狀輕微,而內虛非常嚴重,那麼陽虛就應該扶助陽氣,陰虛就應該滋養陰液,根據具體證狀施治。必須詳細辨別屬於虛證還是實證,屬於寒證還是熱證,仔細斟酌,力求做到最好,這樣才能避免誤診誤治。
另外,吳又可說過,凡是平時就有其他疾病,身體瘦弱,或者久病瘧疾,或者體內有瘀血,或者吐血、便血、咳血,男子遺精白濁、精氣枯竭,女子崩漏帶下、血枯經閉等情況,導致肌肉消瘦,邪火獨存,所以脈象偏快。這種情況下,如果稍感傳染病邪,醫生和病家看到病人突然不吃飯,加上胸悶、身體疼痛、發熱、徹夜失眠,就認為是原來的疾病加重了。
錯誤地把不吃飯當作脾虛,把身體疼痛當作血虛,把失眠當作神虛,於是投用人參、白朮、當歸、熟地、茯神、棗仁之類的藥物,結果越治越危險。明白的人稍微用治療傳染病的方法來治療,發熱會減輕一半,能時常睡覺,開始慢慢進食。但是脈象快的情況沒有消除,肢體還是時常疼痛,胸脅像針扎一樣的痛。如果超過了傳染病的病程還沒好,醫生用各種藥物頻繁嘗試,補益反而會使邪火更加旺盛,瀉下又會損傷脾胃,滋補反而會使邪氣更加固結,
發散會使經絡更加虛弱,疏通會使精氣更加耗損,守舊不變又會使病情一天天加重,直至死亡。這是因為只知道體內的邪氣已經潰散,病邪從表到裡傳變,雖然裡證消除了,卻不知道正氣已經衰弱,無力將表邪托出體外,導致表邪留而不去,與氣血融合,結成頑固的疾病。肢體時常疼痛,是邪氣與榮氣搏擊的表現。脈象快,發熱不退,是邪火郁積的表現。脅下像針扎一樣的痛,是火邪結於膈膜的表現。超過病程還不好,
凡是傳染病邪氣的交替,短則七天,長則十四天,甚至二十一天,超過這個時間還不好,是因為治療方法不對,如果不是變成壞症,那就是變成頑固的疾病了。所謂頑固的疾病,就是說邪氣固結於血脈中,正邪混雜,很難解除,而且時間越久越難治。治療方法應該趁病人肌肉還沒有消瘦,真元還沒有衰敗的時候,趕緊用三甲散(鱉甲、炙龜甲各一錢、炒穿山甲、蟬蛻、殭蠶、煅牡蠣、當歸各五分、地鱉蟲三個、炒白芍七分、甘草三分,研成粉末,用水兩碗,煎到八分,濾去渣滓,溫服)。很多人因此而得救。
如果平時就有老瘧疾,或者癉瘧(一種發黃的瘧疾),可以加牛膝和何首烏各一錢。如果胃虛容易腹瀉,各種藥材都應該用九蒸九曬的方法炮製。如果平時有痰鬱,可以加貝母一錢。如果痰多,可以加瓜蔞霜五分。如果嘔吐,就不要用瓜蔞霜。如果咽喉乾燥發癢,可以加花粉和知母各五分。如果平時有乾咳,可以加甜杏仁搗爛二錢五分。如果平時有內傷瘀血,可以加倍地鱉蟲,再加桃仁研末一錢。這個病症是外感夾雜體虛。
如果不小心謹慎、周詳考慮,一旦誤診誤治,生死就在一線之間。
【榮齋按】本節俞氏所講述的內容,側重於內傷虛勞,對於「夾勞傷寒」很少提及,形成一篇脫離主題的文章。廉臣先生引用的汪纘功的一段學說,更是單純地講述虛勞的情況。我認為「夾勞傷寒」,首先應該明確的是虛勞病人患了傷寒;既不是因為傷寒而變成的虛勞,更不是單純的虛勞症。確定了主題,再說明夾勞傷寒的證治,自然就不會「喧賓奪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