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訂通俗傷寒論》~ 第九章·傷寒夾證 (38)
第九章·傷寒夾證 (38)
1. 第八節·夾痛傷寒
(一名傷寒夾胃脘痛)
【因】素有肝胃氣痛,外感風寒觸動而發。有表裡上下左右之別,氣血虛實寒熱之分。
【證】頭痛身熱,惡寒無汗,胸脘滿痛,噁心吐酸。或兩脅痛,或腹脹痛,或少腹痛。舌苔白滑,或黃白相兼,或灰白不燥,甚或黃濁。
【脈】左浮緊,右弦急,或浮或沉,甚則沉弦而澀。皆傷寒夾內痛之候也。
【治】先當理氣發汗,香蘇蔥豉湯加延胡、乳香,去表邪以止痛。表邪去而痛不止者,必有凝痰伏飲,或有宿食瘀血;當明辨病根,細審部位以施治。胸引兩脅串疼者,屬痰氣互結;初用柴胡陷胸湯加乳香、沒藥,和解鬱結以住痛。繼用大柴胡湯送下控涎丹,緩下痰飲以除根。
不應,即用蠲飲萬靈湯調下紫金片,速除痰飲。胃脘堅痛,甚或有塊,痛不可按者,屬宿食阻氣;初用神術湯加乳、沒,溫中疏滯以緩痛。繼則枳實導滯湯加延胡,逐下宿滯以除根。不應,即用六磨飲子調下當歸導氣散,下氣攻滯。痛不可按,按之卻軟,甚則痛極如狂,或至昏厥不省者,
屬瘀血凝結;輕則五仁橘皮湯合代抵當丸,滑利通瘀以止痛。重則桃仁承氣湯,峻攻瘀熱以除根。若肝火爍胃,飢不欲食,食則吐蛔,甚則煩躁昏厥者,屬蛔厥蟲疼;初用連梅安蛔湯,清肝止痛以定厥。繼用雪羹吞下更衣丸,瀉肝殺蟲以除根。惟屢經通逐而痛益甚者,屬虛痛。
偏寒者,加味小建中湯倍當歸,溫和肝脾以調補之。偏熱者,四物絳覆湯,濡潤血絡以緩和之。甚則導火歸原,如加味《金匱》腎氣湯,納氣歸腎;或新加八味地黃湯等,皆可對病酌用。然不多見,臨症時細心斟酌,不可輕試。總之,痛則不通,通則不痛;或用溫通,或用涼通,
或用疏通,或用攻通;因時審症,量體制方,必使其氣血通調,則抑塞者通暢,鬱結者通達,而痛自止矣。此皆傷寒夾痛之要法也。
【秀按】凡素有胸脅脘腹諸痛,因外感觸動宿疾而發者,俞君用香蘇蔥豉湯加延胡、乳香,既能解表,又能緩痛,宣氣活血,行經通絡,外內兼理,方殊輕穩。蓋因表氣宣通,則裡氣亦得疏通,痛必稍緩。
即有胃脘留伏痰飲之腹痛,腎虛足不任地之腳心痛,腎衰風襲之下體痿弱、骨節疼痛;病雖從內而發,其實痛在經絡,所以治表之藥,總無妨於本病。其次,胸脅肩背諸痛,證雖不一,然悉為陽分之疾;縱有傷寒表證而痛楚不堪者,不妨兼治其痛。此方加延胡、乳香,止痛最妙,且無引邪入犯三陰之虞。
又次,腰臍少腹諸痛,雖皆陰分之患,然既有表證,必當先解其表;表解然後治里。俞君明辨挾痰、挾飲、挾食、挾瘀、挾蟲、挾虛之故,審症既明,處方必效,真得通則不痛之要訣也。
【廉勘】風寒挾諸痛證,俞氏臨病求源,對症發藥,方法固多愜合;然必參以上夾食、夾痰、夾飲、夾痞、夾血諸篇,始能隨病策應。而安蛔止痛之法,照俞法治,輕症可效;症勢重者不應,必用沉香至珍丸。
白話文:
第八節·夾痛傷寒(傷寒夾胃脘痛)
原因:原本就患有肝胃氣痛,又感受風寒,觸動舊疾而發病。病症的部位有表裡、上下、左右之分,氣血虛實、寒熱也有所不同。
症狀:頭痛、發熱、惡寒無汗、胸脘脹痛、噁心嘔吐酸水,可能伴隨兩脅疼痛、腹部脹痛或小腹部疼痛。舌苔白滑,或黃白相兼,或灰白不乾燥,嚴重者舌苔黃濁。
脈象:左脈浮緊,右脈弦急,或浮或沉,嚴重者脈沉弦而澀。這些都是傷寒夾內痛的表現。
治療:首先要理氣發汗,用香蘇蔥豉湯加延胡索、乳香,去除表邪以止痛。如果表邪去除後疼痛仍持續不止,必定是痰飲凝滯,或有宿食瘀血,必須明確病根,仔細診察病灶部位再施治。胸痛牽連兩脅疼痛者,屬於痰氣互結,先用柴胡陷胸湯加乳香、沒藥,和解鬱結以止痛;接著用大柴胡湯送服控涎丹,緩慢瀉下痰飲以根治。若無效,則用蠲飲萬靈湯調服紫金片,迅速去除痰飲。胃脘部堅硬疼痛,甚至有硬塊,按之疼痛難忍者,屬於宿食阻礙氣機,先用神術湯加乳香、沒藥,溫中理氣疏通阻滯以緩解疼痛;然後用枳實導滯湯加延胡索,排出宿食以根治。若無效,則用六磨飲子調服當歸導氣散,下氣攻破阻滯。疼痛難忍,按壓後疼痛減輕,嚴重者疼痛劇烈如同發狂,甚至昏厥不省人事者,屬於瘀血凝結。輕者用五仁橘皮湯合代抵當丸,通利瘀血止痛;重者用桃仁承氣湯,峻猛攻逐瘀熱以根治。如果肝火灼傷胃,飢餓不想吃東西,進食則嘔吐蛔蟲,嚴重者煩躁昏厥,屬於蛔蟲引起的疼痛,先用連梅安蛔湯,清肝止痛以緩解昏厥;然後用雪羹送服更衣丸,瀉肝殺蟲以根治。如果經過多次通利排毒,疼痛反而加重,屬於虛痛。
偏寒者,加味小建中湯並加倍當歸,溫補肝脾;偏熱者,用四物絳覆湯,滋潤血脈以緩解疼痛;嚴重者,則需引火歸元,例如加味《金匱要略》腎氣湯或新加八味地黃湯等,這些藥物都要根據病情酌情使用,但較少見,臨症時需細心斟酌,不可輕易嘗試。總而言之,疼痛是因為不通暢,通暢了則不痛,可以採用溫通、涼通、疏通或攻通的方法,根據時間和病情,衡量體質制定處方,務必使氣血通調,則阻塞者得以通暢,鬱結者得以疏通,疼痛自然就會停止。這些都是治療傷寒夾痛的重要方法。
附註:凡是原本就患有胸脅、脘腹等疼痛,因外感觸動舊疾而發病者,俞氏用香蘇蔥豉湯加延胡索、乳香,既能解表又能緩解疼痛,宣通氣血,運行經絡,內外兼治,方劑輕穩有效。因為表氣宣通,裡氣也得以疏通,疼痛就會減輕。即使是胃脘有痰飲積聚的腹部疼痛,腎虛腳心疼痛,腎衰風寒侵襲下體導致肢體痿弱、骨節疼痛等病症,雖然病從內發,但疼痛都在經絡上,所以治療表證的藥物,並不會妨礙本病的治療。其次,胸脅、肩背等疼痛,雖然症狀不同,但都是陽分病症,即使有傷寒表證,而疼痛難忍,也可以同時治療疼痛。此方加延胡索、乳香,止痛效果最佳,而且沒有引邪入犯三陰的危險。再者,腰、臍、少腹部疼痛,雖然都是陰分病症,但既有表證,必須先解表,表邪解除了再治裡證。俞氏能明確辨別夾痰、夾飲、夾食、夾瘀、夾蟲、夾虛的原因,診斷明確,處方必有效,真正掌握了「通則不痛」的要訣。
評註:風寒夾雜各種疼痛的病症,俞氏臨證追究病因,對症下藥,方法多數符合實際情況。但必須參考上文關於夾食、夾痰、夾飲、夾痞、夾血等篇章,才能根據病情靈活應對。而治療蛔蟲止痛的方法,按照俞氏的方法治療,輕症有效,病情嚴重者則無效,必須使用沉香至珍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