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訂通俗傷寒論》~ 第十章·傷寒壞證 (20)
第十章·傷寒壞證 (20)
1. 第三節·傷寒轉閉
以吐稠痰。若痰雖吐。而神猶不醒。急用犀角二汁飲。(犀角汁五匙、生蘿蔔汁半碗、梨汁兩瓢、雪水三杯煮沸、和入三汁即服。)調入煉雄丹。(明雄黃一分、牙硝六分、研細同入銅勺內、微火熔化撥勻、俟如水時、即濾清者於碗內、候其將凝、即印成錠。)三釐或五釐。
徐徐冷灌。一日三服。每見有吐出清痰黏涎數碗。而神識全清。終以枇杷葉飲子(《外臺》方)調岩制川貝(廉臣經驗方)一二塊。去余痰以肅清肺氣。或用二陳湯善其後。此治痰迷重症之方法也。其夾濕穢而神迷者。由於濕熱鬱蒸過極。迷濛神經也。故曰濕蒙。治以芳香闢穢。
辛淡開閉。藿樸夏苓湯去蔻樸。加細辛三分、白芥子八分、蘆筍一兩、滑石五錢、煎湯代水。乘熱即飲。蒙閉即開。甚則調入太乙紫金丹、一丸。投無不效。若熱勢稍重者。宜以清涼透熱。芳烈宣竅。清芳透邪湯。(鮮石菖蒲錢半、澤蘭葉二錢、薄荷葉八分、青蒿腦錢半、鮮茅根四十支、活水蘆根一兩、紫金片五分。)亦屢投輒驗。
樊師每用藿樸二陳湯。亦屢奏功。或去本方中紫金片。磨沖蘇合丸一顆。尤效。若夾胃實而神昏迷者。屬胃熱蒸腦。腦筋起炎。神即昏蒙。頭搖目瞪矣。延及脊髓筋亦發炎。則手足發痙。甚則角弓反張矣。蓋胃為五臟六腑之海。其清氣上注於目。其悍氣上衝於頭。循咽喉。上走空竅。
循眼系。入絡腦。腦為元神之府。所以胃熱蒸腦。無不發現神經諸病也。此為溫熱病最多之候。其夾血結而神昏迷者。蓄血迷亂神經也。蓄血在上焦者。屬心包絡。證必脈細肢厥。胸痹痛厥。故曰血結胸。法宜橫開旁達。加味桂枝紅花湯。(桂枝湯、加紅花、桃仁、海蛤殼。
)若舌紅燥。脈弦數者。陶氏用犀角地黃湯。加大黃、桃仁、紅花、枳實。最為合法。蓄血在中焦者。屬脾絡。證必脘痛串脅。脈澀肢厥。脹痛在左脅者居多。故名脾脹。和血逐邪湯。(鱉血柴胡、荊芥、制香附、嫩蘇梗、秦艽各錢半、川樸、枳殼各一錢、川芎八分、益母草、澤蘭各三錢、絳通一錢、生薑皮五分。)甚效。
五枝松針湯。(紫蘇嫩枝錢半、川桂枝五分、樟枝、桃枝各六錢、酒炒嫩桑枝二尺、青松針八錢、何氏驗方。)亦驗。重則加《金匱》鱉甲煎丸四五錢、或加寬膨散(葉氏驗方)一錢。奏效最捷。蓄血在下焦者。屬肝絡衝脈。證必左脈弦澀。手足厥冷。大便溏黑。小便自利。
神昏如狂。治宜宣氣解結。透絡通瘀。葉氏加減小柴胡湯。(鱉血柴胡、黃芩、炙甘草、鮮生地、丹皮、桃仁、楂肉、或犀角。)或舒氏增損小柴胡湯(舒馳遠《傷寒集註》方)。隨證酌用。延久而變肝脹血蠱。治宜開鬱通絡。如新加絳復湯。(旋覆花包煎、真新絳、原桃仁、柏子仁、當歸鬚、烏賊骨、延胡、川楝子、茜根、青蔥管、徐氏醫學舉要方。)開鬱通絡飲。
白話文:
如果痰很濃稠,可以設法讓病人吐出來。如果吐了痰,但神智仍然不清醒,就要趕快用犀角二汁飲來灌服。(犀角汁五湯匙、生蘿蔔汁半碗、梨汁兩湯匙、雪水三杯煮沸,混合以上三種汁液後立刻服用)。接著調入煉雄丹(將一分明雄黃、六分牙硝研磨成細粉,一起放入銅勺內,用微火加熱熔化攪拌均勻,等它像水一樣時,就濾清到碗裡,等快要凝固時,就壓成藥錠)。每次服用三釐或五釐。
慢慢地冷灌藥,一天服用三次。通常會看到病人吐出很多清痰黏液,幾碗後,神智就會完全清醒。最後再用枇杷葉飲子(《外臺》的方子)調合岩制川貝(廉臣經驗方)一兩塊,去除殘餘的痰液,清理肺部的氣息。或者用二陳湯調理後續的狀況。以上是治療痰迷重症的方法。如果是因為夾雜濕穢導致神智不清,那是因為濕熱過度鬱積,蒙蔽了神經。所以說這是「濕蒙」。治療要用芳香的藥材來去除穢氣。
用辛味的藥材來疏通閉塞。可以用藿樸夏苓湯,去掉豆蔻和厚朴,加入細辛三分、白芥子八分、蘆筍一兩、滑石五錢,煎湯代替水喝。趁熱喝下,蒙蔽的狀況就會解除。如果情況嚴重,可以調入太乙紫金丹一丸,通常都會有效。如果熱勢比較嚴重,就要用清涼透熱的藥物。用芳香而強烈的藥物來疏通孔竅。可以使用清芳透邪湯(鮮石菖蒲一錢半、澤蘭葉二錢、薄荷葉八分、青蒿腦一錢半、鮮茅根四十支、活水蘆根一兩、紫金片五分)。這個方子也常常見效。
樊醫師常常用藿樸二陳湯,也常常有效。或者在原方中去掉紫金片,改用磨碎的蘇合丸一顆,效果更好。如果是因為夾雜胃熱導致神志昏迷,那就是屬於胃熱往上蒸騰到腦部,引起腦筋發炎。神智就會昏昏沉沉,頭搖晃,眼睛發直。如果延伸到脊髓筋也發炎,就會手腳抽搐,嚴重的話會角弓反張。因為胃是五臟六腑的海洋,它的清氣會往上注入眼睛,它的悍氣會往上衝到頭部,沿著咽喉,向上走入空竅,
沿著眼部脈絡,進入腦部。腦是元神所居住的地方,所以胃熱往上蒸騰到腦部,一定會產生各種神經方面的疾病。這是溫熱病最常見的情況。如果是因為夾雜血瘀導致神志昏迷,那是因為瘀血擾亂了神經。瘀血在上焦的,屬於心包絡。症狀一定是脈細、四肢冰冷、胸部疼痛,這就是所謂的血結胸。治療方法要橫向開解,往旁邊疏通。可以用加味桂枝紅花湯(桂枝湯,加入紅花、桃仁、海蛤殼)。
如果舌頭紅而且乾燥,脈象呈現弦數,陶氏會用犀角地黃湯,加大黃、桃仁、紅花、枳實,最為合適。瘀血在中焦的,屬於脾絡。症狀一定是胃脘疼痛,連帶到脅肋部,脈象澀滯,四肢冰冷。脹痛多在左脅部,所以稱為脾脹。可以使用和血逐邪湯(鱉血柴胡、荊芥、制香附、嫩蘇梗、秦艽各一錢半、川樸、枳殼各一錢、川芎八分、益母草、澤蘭各三錢、絳通一錢、生薑皮五分)。效果很好。
五枝松針湯(紫蘇嫩枝一錢半、川桂枝五分、樟枝、桃枝各六錢、酒炒嫩桑枝二尺、青松針八錢,何氏驗方)也有效。如果情況嚴重,可以加入《金匱》的鱉甲煎丸四五錢,或者加入寬膨散(葉氏驗方)一錢,效果最快。瘀血在下焦的,屬於肝絡和衝脈。症狀一定是左脈弦澀、手腳冰冷、大便溏黑、小便正常,
神智昏亂,像發狂一樣。治療方法要疏通氣機、解除結滯,疏通脈絡、化解瘀血。可以使用葉氏加減小柴胡湯(鱉血柴胡、黃芩、炙甘草、鮮生地、丹皮、桃仁、楂肉,或者犀角)。或者舒氏增損小柴胡湯(舒馳遠《傷寒集註》的方子),根據情況選擇使用。如果拖延太久而變成肝脹血蠱,治療就要開解鬱滯、疏通脈絡。可以使用新加絳復湯(旋覆花包煎、真新絳、原桃仁、柏子仁、當歸鬚、烏賊骨、延胡索、川楝子、茜草根、青蔥管,徐氏醫學舉要的方子)。或者開鬱通絡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