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訂通俗傷寒論》~ 第二章·六經方藥 (23)
第二章·六經方藥 (23)
1. 第四節·溫熱劑
廣木香(一錢),東洋參(錢半),炒川薑(一錢),春砂仁(一錢),生曬術(二錢炒),清炙草(八分)
【秀按】脾為陰臟。宜溫宜健。如夏月飲冷過多。寒濕內留。上吐下瀉。肢冷脈微。脾陽憊甚。中氣不支者。則以理中湯為正治。故君以參、朮、草守補中氣。即臣以乾薑溫健中陽。此佐以香、砂者。取其芳香悅脾。俾脾陽勃發也。合而為提補溫運。暖培中陽之良方。
理陰煎,溫理脾陰法,俞氏經驗方,載景岳《新方八陣》
直熟地(四錢用砂仁四分拌搗),歸身(二錢),乾薑(六分炒黃),清炙草(一錢)
【秀按】上焦屬陽。下焦屬陰。而中焦則為陰陽交會之樞。脾陽虛而胃陰尚可支持者。治以香砂理中湯。固已。若脾陰虧而胃陽尚能支持者。當君以歸地甘潤和陰。佐以薑、草辛甘和陽。故景岳謂為理中湯之變方。與黑地黃丸藥異法同。此為滋補脾陰。溫運胃陽之良方。
香砂二陳湯,溫運胃陽法,俞氏經驗方
白檀香(五分),姜半夏(三錢),浙茯苓(三錢),春砂仁(八分杵),炒廣皮(二錢),清炙草(五分)
【秀按】胃有停飲。或傷冷食。每致胸痞脘痛。嘔吐黃水。俗皆知為肝氣痛。實則胃脘痛也。婦女最多。男子亦有。皆由多吃瓜果或冷酒冷菜等而成。感寒感熱。俱能觸發。故以二陳溫和胃陽為君。臣以茯苓化氣蠲飲。佐以香砂運氣止痛。使以甘草和藥。此為溫運胃陽。消除積飲之良方。
痛甚者。加白蔻末二分拌搗瓦楞子四錢。嘔甚者。加控涎丹八分(包煎)速除其飲。
胃苓湯,溫利胃濕法,俞氏經驗方,載景岳《古方八陣》
杜蒼朮(錢半),炒廣皮(錢半),生曬術(錢半),澤瀉(錢半),薄川樸(二錢),帶皮苓(四錢),豬苓(錢半),官桂(四分)
【秀按】夏令恣食瓜果。寒濕內蘊。每致上吐下瀉。肢冷脈伏。由胃陽為寒水所侵。累及脾陽。不得健運。故以二朮、橘、樸為君。溫胃健脾。臣以二苓、澤瀉。導水下行。利小便以實大便。佐以官桂暖氣散寒。為諸藥通使。此為溫通胃陽。辛淡滲濕之良方。嘔甚者。加姜半夏三錢。
生薑汁一匙分沖。腹痛甚者。加紫金片三分(烊沖)。足筋拘攣者。加酒炒木瓜錢半。絡石藤三錢。
白朮和中湯,溫和脾胃法,俞氏經驗方
生曬術(錢半),新會皮(錢半炒),焦六曲(三錢),佛手花(五分),浙茯苓(四錢),春砂仁(一錢杵),五穀蟲(三錢漂淨),陳倉米(三錢荷葉包)
【秀按】脾胃主中氣。過服消克。則中氣虛。氣虛則滯。滯則中滿。甚或成臌。多由濕聚為滿。氣壅為脹。中空無物。按之不堅。亦不痛。或時脹時減。病名氣虛中滿。濕證夾食。中期最多此證。用藥最難。純補則脹滿愈甚。分消則中氣愈虛。故以苓、朮、培中化濕為君。臣以陳皮、砂仁運中。
白話文:
第四節·溫熱劑
- 廣木香(3.75克),東洋參(5.625克),炒川薑(3.75克),春砂仁(3.75克),炒白朮(7.5克),炙甘草(3克)
【解說】脾是陰性臟器,適合溫養和強健。如果夏天喝太多冷飲,寒濕會留在體內,導致上吐下瀉、手腳冰冷、脈搏微弱,這是脾陽極度衰弱,中焦氣虛的表現。這時應以理中湯為主要治療方法。方中以人參、白朮、甘草來鞏固和補養中焦之氣,再用乾薑來溫暖和強健中焦陽氣。加入木香和砂仁,是為了利用它們的芳香來使脾臟愉悅,促進脾陽的勃發。總之,這個方劑能夠提補、溫運、暖培中焦陽氣,是個很好的藥方。
- 理陰煎,溫養脾陰法,俞氏經驗方,出自景岳《新方八陣》
熟地黃(15克,用砂仁1.5克拌炒),當歸身(7.5克),炒黃乾薑(2.25克),炙甘草(3.75克)
【解說】上焦屬陽,下焦屬陰,而中焦則是陰陽交會的樞紐。如果脾陽虛弱但胃陰尚能支持,可以用香砂理中湯來治療。如果脾陰虧虛但胃陽尚能支持,則應該用當歸、熟地黃來滋潤和調和陰氣,再用乾薑、甘草來辛溫調和陽氣。因此,景岳認為這是理中湯的變方,與黑地黃丸雖用藥不同,但作用相同。這個方劑是滋補脾陰、溫運胃陽的良方。
- 香砂二陳湯,溫運胃陽法,俞氏經驗方
白檀香(1.875克),薑半夏(11.25克),茯苓(11.25克),杵碎春砂仁(3克),炒陳皮(7.5克),炙甘草(1.875克)
【解說】胃內有停滯的痰飲,或是因為吃了寒冷的食物,常常會導致胸悶、胃脘疼痛、嘔吐黃水。一般人認為是肝氣痛,實際上是胃脘痛。這種情況在女性中很常見,男性也有。大多是因為吃太多瓜果、冷酒冷菜等造成的。無論是感受寒氣還是熱氣,都可能誘發。因此,用二陳湯溫和胃陽為主,再用茯苓來化解氣滯,消除痰飲。加入木香和砂仁,可以運氣止痛,並用甘草調和藥性。這個方劑是溫運胃陽、消除積飲的好方子。
如果疼痛劇烈,可以加入瓦楞子(15克,研末用白蔻末0.75克拌勻),如果嘔吐嚴重,可以加入控涎丹3克(包煎)來快速消除痰飲。
- 胃苓湯,溫利胃濕法,俞氏經驗方,出自景岳《古方八陣》
蒼朮(5.625克),炒陳皮(5.625克),炒白朮(5.625克),澤瀉(5.625克),厚朴(7.5克),帶皮茯苓(15克),豬苓(5.625克),桂枝(1.5克)
【解說】夏天吃太多瓜果,寒濕會滯留在體內,容易導致上吐下瀉、手腳冰冷、脈搏微弱。這是由於胃陽被寒水侵襲,連累到脾陽,導致脾胃無法正常運作。所以,用白朮、蒼朮、陳皮、厚朴為主,來溫暖脾胃,加強其運化功能;用茯苓、豬苓、澤瀉來引導水濕向下排出,通過利小便來達到止瀉的效果;用桂枝來溫暖氣血,驅散寒氣,並作為引導諸藥的使者。這個方劑是溫通胃陽、辛散淡滲濕氣的好方子。
如果嘔吐嚴重,可以加入薑半夏11.25克;服用時可加入少量生薑汁沖服。如果腹痛嚴重,可以加入紫金片1克(化開沖服)。如果出現腿部肌肉痙攣,可以加入酒炒木瓜5.625克,絡石藤11.25克。
- 白朮和中湯,溫和脾胃法,俞氏經驗方
炒白朮(5.625克),炒陳皮(5.625克),焦麥芽(11.25克),佛手花(1.875克),茯苓(15克),杵碎春砂仁(3.75克),五穀蟲(11.25克,漂洗乾淨),陳倉米(11.25克,用荷葉包裹)
【解說】脾胃是中氣的樞紐,如果過度使用消食藥物,會導致中氣虛弱。氣虛就會阻滯,阻滯就會導致腹部脹滿,甚至形成腹水。多數是因為濕氣聚集導致腹脹,氣機壅滯導致腹脹,肚子裡沒有東西,按壓時既不堅硬也不疼痛,有時會脹氣,有時會減輕。這種情況屬於氣虛中滿,並夾雜著食滯和濕邪。這種情況在病情中期最為常見,用藥最為困難。單純補益會使腹脹加重,單純消散又會使中氣更虛。所以,用茯苓、白朮來培補中氣、化解濕氣為主,再用陳皮、砂仁來運化中焦氣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