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訂通俗傷寒論》~ 第五章·傷寒診法 (4)
第五章·傷寒診法 (4)
1. 第三節·看舌苔法
《內經》云。心在竅為舌。舌者。聲音之機也。又云。足太陰脾之脈。絡胃。上挾咽。連舌本。散舌下。足少陰腎之脈。循喉嚨。挾舌本。由是推之。舌為心腎脾胃之外候。心主血。故舌色本紅。成無己所謂舌者心之苗。本紅而澤。傷寒三四日。舌上有膜。白滑如苔。甚者或燥或澀。
或黃或黑。是數者。熱氣之淺深也。脾主濕而胃主燥。腎主五液。舌上生苔者。由胃熱蒸脾濕所結。故苔白而滑。或灰滑。或黑滑者。皆脾濕上潮也。若舌生黃苔。則熱已入胃。其則焦黑。或生芒刺。或糙或澀或燥或干。甚或卷短者。皆由胃熱已極。燥氣上灼。腎陰下竭。不能由廉泉玉英輸出津液以上布舌本也。
故舌本主心腎所屬。舌膜主三焦內膜所統。舌苔主脾胃氣蒸。心屬上焦。故舌尖主上焦。腎屬下焦。故舌根主下焦。脾胃屬中焦。故舌中主中焦。而各臟腑之表裡寒熱。氣血虛實。畢形於舌者。皆由臟腑之經氣。由三焦膜絡為之傳遞。以分布於舌本也。故舌上有苔。則辨其苔之現色。
無苔。則辨舌肉之本色及其形質。於診法上為第三要訣。其診法。已詳前六經舌苔中。及後列辨舌舉要。茲不贅。
【秀按】元人杜清碧舌鏡。尚嫌其簡。國初張誕先舌鑑。似嫌其繁。繁簡得中。其惟俞氏之辨舌乎。
【廉勘】茂名梁特岩先生曰。舌居肺上。腠理與胃腸相連。腹中邪氣。熏蒸醞釀。親切顯露。有病與否。昭然若揭。亦確然可恃。參之望聞問切。以判表裡寒熱虛實之真假。雖不中不遠矣。申江周雪樵同社友曰。舌膜與消化部各器具連。故能顯胃腸等消化部之病。又與循環器呼吸器有密切之關係。
驗苔之法。以潤燥為兩大綱。血熱而多。則色紅。血寒而少。則色淡。(與牙齦唇色、蓋皆相同。)若胃有燥糞。膽汁無事。則逆流而上。其色即黃。其所以色黑者。表明血中有毒也。而舌與心肺肝胃大小腸等相關。故苔色為治病一要據。西醫柯為良曰。凡舌上面有刺。刺中有腦蕊。
能主嘗味。亦有苔。用以察病。最為有益。合而觀之。辨舌為診斷上之最要。中西一致。實有可據。張誕先著舌鑑。列圖疏方。繁而寡要。惟葉香岩先生溫熱論。辨舌色獨出手眼。洵不傳之妙法也。故從石芾南重訂本。附錄其說。以見嚮往欽佩之忱。
(一)初起舌苔白而欠津者。燥熱傷肺津也。宜輕清泄熱。為其上者上之也。如杏仁桔梗牛蒡之類。辛潤以解搏束。桑葉蔞皮之類。輕清以解燥熱。佐山梔皮連翹殼之微苦微燥。以燥屬金。微苦能勝之也。舌苔白而底絳者。濕遏熱伏也。須防其變干。宜辛淡輕清。泄濕透熱。
不使濕邪遏熱為要。如三仁湯蔻仁易蔻皮。稍佐蘆根之類。以清化之。初病舌苔白燥而薄。為胃腎陰虧。其神不昏者。宜小生地、元參,麥冬等味以救陰。銀花知母蘆根竹葉等味以透邪。尤須加辛潤以透達。若神即昏者。加以開閉。如普濟丹、寧上丸之類。遲則內閉外脫不治。
白話文:
第三節·看舌苔法
《內經》說,心臟在體外的開口就是舌頭,舌頭是發聲的器官。又說,脾經絡胃,上行經過咽喉,連到舌根,散佈到舌下;腎經循行於喉嚨,也經過舌根。由此推論,舌頭是心、腎、脾、胃外在的表現。心主血,所以舌頭顏色本應紅潤。無己(古代醫家)說:「舌頭是心的苗芽」,本應紅潤而有光澤。傷寒三四天後,舌頭上會有白白的、光滑的苔,嚴重者可能乾燥粗糙,或顏色發黃發黑,這些都是熱邪輕重不同的表現。脾主濕,胃主燥,腎主五液,舌苔的產生是由於胃熱蒸騰脾濕凝結而成,所以苔白而滑,或灰白滑膩,或黑滑,都是脾濕上泛。如果舌苔發黃,則熱邪已入胃;如果舌苔焦黑、長出芒刺、粗糙、乾燥、捲縮,甚至短小,都是胃熱極盛,燥熱上灼,腎陰虧虛,不能由廉泉(穴位)輸出津液滋潤舌根所致。
因此,舌根主要反映心腎的狀況;舌苔反映三焦內膜的狀況;舌苔反映脾胃氣的蒸騰。心屬上焦,所以舌尖反映上焦;腎屬下焦,所以舌根反映下焦;脾胃屬中焦,所以舌中反映中焦。各臟腑的寒熱虛實,都表現在舌頭上,這是因為臟腑的經氣,通過三焦經絡傳遞,佈散到舌頭上。所以,舌上有苔,就辨別苔的顏色;沒有苔,就辨別舌體本身的顏色和形態。在診斷方法中,這是第三個重要的訣竅,其具體診斷方法,已詳述於前六經舌苔及後列辨舌要點中,在此不再贅述。
元代杜清碧的《舌鏡》過於簡略,國初張誕先的《舌鑑》又嫌過於繁瑣,只有俞氏(俞氏指俞氏醫家,非特指一人)的辨舌方法,才恰到好處。
茂名梁特岩先生說:舌頭位於肺之上,組織與胃腸相連,腹部邪氣熏蒸醞釀,直接顯露於舌頭上,有無疾病,一目瞭然,確實可靠。結合望聞問切,判斷表裡寒熱虛實的真偽,雖然不完全準確,但也相差不遠。申江周雪樵先生也說:舌苔與消化系統器官相連,所以能反映胃腸等消化系統的疾病,也與循環系統和呼吸系統有密切關係。
觀察舌苔的方法,以潤燥為兩大綱。血熱而多,則舌色紅;血寒而少,則舌色淡(與牙齦唇色相同)。如果胃中有燥屎,膽汁逆流而上,則舌色發黃;舌色發黑,表明血液中有毒。舌頭與心、肺、肝、胃、大小腸等臟腑相關,所以舌苔的顏色是治療疾病的重要依據。西醫柯為良說:舌頭上有味蕾,味蕾上有苔,可以藉此觀察疾病,非常有益。綜合來看,辨舌是診斷中最重要的方法,中西醫學在此方面是一致的,確實可靠。張誕先的《舌鑑》圖文並茂,但繁瑣冗雜,只有葉香岩先生《溫熱論》中辨舌色獨具匠心,是難得的妙法,故從石芾南重訂本中摘錄其說,以表達我的欽佩之情。
(一)初期舌苔白色而乾燥缺津,是燥熱傷肺津,應採用輕清泄熱的方法,如杏仁、桔梗、牛蒡等辛潤之品,以解表散結;桑葉、蔞皮等輕清之品,以解燥熱;佐以山梔皮、連翹殼等微苦微燥之品,因燥屬金,微苦能克之。舌苔白色而舌體紅絳,是濕邪遏制熱邪,須防其轉為乾燥,應使用辛涼輕清,泄濕透熱的方法,避免濕邪遏制熱邪,如三仁湯、蔻仁、蔻皮,佐以蘆根等,以清化濕熱。初期舌苔白燥而薄,是胃腎陰虛,神志清醒者,宜用生地、元參、麥冬等滋陰藥,銀花、知母、蘆根、竹葉等透邪藥,並需加入辛潤之品以利於邪氣透達。如果神志昏迷,則需加用開竅的藥物,如普濟丹、寧上丸等,否則延誤治療,會導致內閉外脫而危及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