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訂通俗傷寒論》~ 第九章·傷寒夾證 (77)
第九章·傷寒夾證 (77)
1. 第十三節·夾癆傷寒
【治】外感風寒,是傷其形;內傷脾胃,乃傷其氣。傷其形為有餘,有餘可瀉;傷其氣為不足,不足當補。故汗之、吐之、消之,皆瀉也;溫之、和之、養之、調之,皆補也。如虛勞兼挾外感,宜扶正祛邪而治之。大抵勞傷脾胃兼夾外感,以補中益氣湯,隨六經見證加減治之。
若肝腎陰虛,復感表邪,宜滋陰降火湯,或四物湯加味為治。故治勞過用大寒,則愈虛其中;過用大熱,則愈竭其陰。惟滋陰降火,以澄其源;化痰和血,以潔其流。雖有外感表邪,解表之中,仍須理勞。若外感輕微而心虛者,主以歸脾湯;脾虛補中益氣湯;肺虛生脈散;肝虛逍遙散;
腎虛地黃湯。若肺脾兼病,邪郁勞嗽,食少痰多,便溏溺澀,清寧膏。(生地十兩、麥冬六兩、制白朮六兩、桔梗四兩、米仁十兩、炒川貝二兩去心、橘紅一兩、薄荷三兩、桂圓十兩去殼核。米仁川貝薄荷研細末,桂圓搗爛,餘藥煎去滓攪和收煉成膏,噙化嚥下。)肝腎俱虛生熟地黃丸。
(生地熟地各五兩、白芍、茯苓、天麻、地骨皮、元參各一兩五錢、川芎一兩、當歸、石斛、黑豆各三兩。為末蜜丸,白湯送下三錢。)心肺俱虛,人參養榮湯(方見前);氣血兩虛八珍湯。(方見前)任勞傷腎,困乏精虛,陰陽兩虛者,十補丸。(熟地八兩、蓮肉、淮藥各四兩、附子、肉桂、澤瀉、丹皮、五味子各一兩、鹿茸三兩。製為末,煉蜜搗千下丸,滾水下三五錢。)至脾腎俱虛者,補脾之中,
加以沉香、砂仁;壯腎之中,加以五味、肉桂。若風勞郁勞,當辨脈證調治。傳屍勞瘵,以黑虎丹三方。初服黑虎丹,下諸般勞蟲。黃白可治,青黑不治。(真西黃一錢、真阿魏一錢、南木香三錢、雞內金焙二錢、真雷丸三錢。為細末,用使君子二兩研細和前藥一兩,麵糊為丸任用。)次服小紅丸,
通腸逐蟲,繼前藥之不及,脈數實者可用。(錦紋大黃一兩曬脆為末,和前藥末一兩,煉白蜜丸,硃砂為衣聽用。)三服打蟲化積丸,逐蟲未盡,脈沉實者可用。(大黃末三兩,和檳榔末三兩、黑醜末三兩。麵糊為丸聽用。)以此三方取下惡物,燒以烈火,埋之深坑。蔥粥調養,
以希徐復其元。各隨臟腑見證用藥,當滋補藥中加青蒿、百部、烏梅、硃砂之類。近世多有以四物加知柏治勞,不知四物皆陰,行秋冬之令,非所以生萬物者也;且血藥常膩,非痰多食少者所宜;血藥常潤,久用必致滑腸。況知柏苦寒,能泄實火,名曰滋陰,其實燥而損血;
名曰降火,其實苦先入心,久而增氣,反能助火;至其敗胃,固不待言,亦不可不知也。
【秀按】:大抵外感寒熱,齊作無間;兼內傷寒熱,間作不齊。外感頭痛,如破中裂;兼內傷頭痛,時作時止。外感惡寒,雖近烈火不除;兼內傷惡寒,得就溫暖即解。外感惡風,不耐一切賊風;兼內傷惡風,偏惡些少隙風。外感發熱,無有休息,直待汗下方退;內傷發熱,晝夜不常。
白話文:
第十三節·夾癆傷寒
【治療原則】
外感風寒,是傷害到身體的形體;內傷脾胃,則是傷害到身體的氣。傷害形體是屬於「有餘」,有餘的狀況可以通過發散的方式來治療。傷害氣是屬於「不足」,不足的狀況就應該用補益的方式來治療。所以,發汗、催吐、消導等方法都屬於瀉法;溫補、調和、滋養等方法都屬於補法。如果身體虛勞又同時夾雜外感,應該以扶助正氣、祛除邪氣的方式來治療。大體上來說,因為勞累而傷到脾胃,又同時夾雜外感,可以用補中益氣湯,並根據六經辯證的情況來加減藥物治療。
如果肝腎陰虛,又感受了表邪,應該用滋陰降火湯或是在四物湯的基礎上加減藥物來治療。所以治療勞病,如果過度使用大寒的藥物,就會使虛弱的情況更加嚴重;如果過度使用大熱的藥物,就會使陰液更加耗竭。只有滋養陰液、降低火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化解痰濕、調和氣血,才能使身體清淨順暢。即使有外感表邪,在解表的時候,仍然要注意調理勞損。如果外感比較輕微,而有心虛的症狀,可以用歸脾湯;如果是脾虛,則用補中益氣湯;如果是肺虛,則用生脈散;如果是肝虛,則用逍遙散;如果是腎虛,則用地黃湯。
如果是肺脾同時有病,邪氣鬱積導致勞嗽,食慾不佳,痰多,大便稀溏,小便不利,可以用清寧膏。(生地黃十兩、麥門冬六兩、製白朮六兩、桔梗四兩、薏苡仁十兩、炒川貝二兩去心、橘紅一兩、薄荷三兩、桂圓十兩去殼核。將薏苡仁、川貝、薄荷研成細末,桂圓搗爛,其餘藥材煎煮後去渣,再將藥液與藥末攪拌均勻,煉製成膏狀,含化吞嚥)。如果肝腎都虛,可以用生熟地黃丸。(生地黃、熟地黃各五兩、白芍、茯苓、天麻、地骨皮、元參各一兩五錢、川芎一兩、當歸、石斛、黑豆各三兩,將以上藥材研成細末,用蜂蜜製成藥丸,每次用白開水送服三錢)。如果是心肺都虛,可以用人參養榮湯(藥方在前面)。如果是氣血兩虛,可以用八珍湯(藥方在前面)。如果因為勞累而傷到腎,感到困乏、精氣虛少,屬於陰陽兩虛的狀況,可以用十補丸(熟地黃八兩、蓮肉、淮山藥各四兩、附子、肉桂、澤瀉、丹皮、五味子各一兩、鹿茸三兩,將以上藥材研成細末,用煉製過的蜂蜜搗打數千下製成藥丸,每次用開水送服三到五錢)。如果是脾腎都虛,在補益脾胃的同時,可以加入沉香、砂仁;在壯補腎陽的同時,可以加入五味子、肉桂。如果是風勞或鬱勞,應該辨別脈象和症狀來調理治療。傳屍勞瘵,可以用黑虎丹等三種藥方來治療。開始服用黑虎丹,可以排出各種勞蟲,如果排出黃色或白色的蟲,可以治癒;如果是青色或黑色的蟲,則難以治癒。(真西黃一錢、真阿魏一錢、南木香三錢、雞內金焙二錢、真雷丸三錢,將以上藥材研成細末,再用使君子二兩研成細末,與之前的藥末混合,用麵糊製成藥丸)。接下來服用小紅丸,可以通暢腸道,驅除蟲子,用來治療之前藥物效果不佳的情況,脈象呈現數實的情況可以使用。(錦紋大黃一兩,曬乾後研成細末,與之前藥末一兩混合,用煉製過的白蜂蜜製成藥丸,用硃砂為外衣)。第三步服用打蟲化積丸,如果蟲子還沒有完全驅除,脈象呈現沉實的情況可以使用。(大黃末三兩、檳榔末三兩、黑醜末三兩,用麵糊製成藥丸)。用這三種藥方,將體內的污穢之物排出,用猛火燒掉,埋在深坑中,再用蔥粥來調養身體,慢慢恢復元氣。具體用藥,要根據臟腑的症狀來決定。在滋補的藥物中,可以加入青蒿、百部、烏梅、硃砂之類的藥物。
近代很多人用四物湯加上知母、黃柏來治療勞病,卻不知道四物湯的藥性都偏陰,是屬於秋冬時令的藥物,並不是生長萬物的藥物。而且補血的藥物通常比較滋膩,不適合痰多、食慾不佳的人服用。補血的藥物也通常比較滋潤,長期服用必定會導致滑腸。況且知母、黃柏是苦寒的藥物,只能瀉實火,雖然名為滋陰,實際上卻是燥熱損耗血液的;雖然名為降火,實際上苦味先入心,時間久了反而會助長火氣,至於敗壞脾胃更是不用多說。這些都是不可不知的道理。
【編者按】
大體上來說,外感寒熱,常常同時發作,沒有間隔;兼夾內傷的寒熱,則會時發時止,沒有規律。外感引起的頭痛,就像頭被劈開一樣劇烈;兼夾內傷引起的頭痛,則會時痛時止。外感引起的惡寒,即使靠近火爐也無法緩解;兼夾內傷引起的惡寒,只要注意保暖就會緩解。外感引起的惡風,不能忍受任何風吹;兼夾內傷引起的惡風,則比較怕細微的隙縫風。外感引起發熱,持續不退,只有等到發汗後才會消退;內傷引起發熱,則白天晚上發熱的時間不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