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居集

《不居集》,清代醫學家吳澄所著,是一部在中醫理論與臨床實踐上具有獨到見解的重要著作。本書約於乾隆己未(1739年)重新編輯和補充,作者透過廣泛收集前人醫學精華,結合自身豐富的臨床經驗,對當時醫界存在的某些偏頗現象提出糾正,並建立了一套以「不居」為核心理念的診治體系。書名「不居」取自《易經.繫辭》「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之意,旨在闡明醫道如《易》理,應隨時變通,不泥於成法,靈活應對病情的千變萬化。

從作者的自序、書中多篇序言及例言來看,《不居集》並非僅是一部匯集前人方藥的著作,而是吳澄在深刻領悟中醫經典(如《靈樞》、《素問》、《難經》)及歷代名家(如秦越人、張仲景、葛真人、劉完素、李東垣、朱丹溪、薛己、張景岳等)學說的基礎上,融會貫通,並針對當時醫界積弊所發的創見。作者在自序中沉痛指出,當時許多醫者「死於藥者眾」,特別是在治療虛損一症上,往往不分內外、不辨真假,泥守「滋陰降火」一法,導致「不虛而做成虛,不損而做成損」。這種對醫家膠柱鼓瑟、刻舟求劍式治病的批評,成為吳澄撰寫此書的直接動機,意在「糾謬繩愆」。

《不居集》全書結構依據例言和自序,明確分為上下二集,共五十卷(上集三十卷,下集二十卷)。這與基本介紹中提到的三卷有所出入,應以書中更詳細的結構描述為準。這種分集處理,體現了作者對疾病分類的獨特視角:上集專治「內損」,以下集專治「外損」。吳澄認為內損論點應以「真陰真陽、五臟內虧」為核心,探討臟腑本身的虛損;而外損則是他「創自臆見」,獨開生面之處,主要指由「六淫外入」,病程由淺入深,症狀表現類似內傷,但實質為外感。這一分類體系旨在幫助醫者釐清內傷與外感之間的複雜關係,特別是「外感類內傷」的辨析,這在漢唐以來醫著中鮮有系統論述,吳澄此舉可謂補前賢之未備。

書中的核心理念「不居」貫穿始終。它體現在多個層面:首先,診斷上強調「變動不測」,不拘泥於表象,而是深入辨析病機的真假、內外。例言中提到「陰陽寒熱,多從易理體出」,意味著對疾病寒熱虛實的判斷,應從動態、聯繫的易學原理去理解,而非靜態、孤立地看待。其次,治療上力求「因病施藥,中病乃止」,摒棄固定的治療模式。書中例言明確指出,「非居於寒、居於熱、居於補、居於散者可療」,意即不能一味固守溫法、清法、補法或散法,而是要根據病情的變化靈活運用。溫涼、清補皆非絕對,關鍵在於是否「中病」。這種靈活性正是對「變動不居」哲學的醫學詮釋。

在醫學傳承上,吳澄對前賢學說既有繼承又有批判。《不居集》以秦越人、張仲景、葛真人為「治虛損之祖」,認為他們的理論構成了後世論治的基礎。對於劉完素、李東垣、朱丹溪、薛己四大家,吳澄視其為「補三法之未盡耳」。然而,他也並非全盤肯定。例如,他批評丹溪派「滋陰降火」一法在當時被濫用,導致誤治。他對張景岳的「真陰真陽」立論給予肯定,認為其「握其樞要」,但認為景岳之後仍有不足之處,特別是在「外感類內傷似損非損」一類疾病的處理上。因此,《不居集》的編寫,是在廣泛吸收歷代名家經驗的基礎上,進行批判性整合,以「監前賢之偏而會其全,矯前賢之枉而歸於正」的姿態,形成「一家之言」。

書中內容的組織方式亦具特色,例言提到上集「皆立一作意,擒其綱領,扼其樞要」,下集「皆採前賢名論,每條疏釋,發明意義,使人一覽瞭然」。這表明作者在上集論述內損時,可能更側重於建立其自身的理論體系和診治思路;而在下集討論外損時,則更多地引用和闡發前人的具體論述,再加以自己的見解和補充,特別是針對「外感類內傷」這一其獨創的部分進行細緻辨析。書中包含了論述(論)、註解(注)、新增內容(新增)、補充遺漏(補遺)、新創方劑(新方)以及臨床醫案(治案),這些不同形式的內容共同構成了《不居集》的體系,既有理論闡述,又有具體的診療方法和實踐驗證,體現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特點。作者強調,「雖出自管見,然非歷治有效者不敢錄入」,這說明書中所載方藥及治法均經過其臨床檢驗,具有實用價值。

從幾篇序言中可以看出,《不居集》完成或重編後即受到當時學界的重視。如監察御史煒在乾隆七年(1742年)的序中高度評價吳澄的醫術及其著作,認為其「仙風道骨,氣足神完,儼然救世一位活菩薩也」,並預言此書「不特可以活吾鄉,而可以活天下;不特可以活一時,而並可以活萬千世」。道光十五年(1835年)徐卓的序則從醫理與《易》理相通的角度,再次闡發了「不居」理念的重要性,並肯定了吳澄對虛損治法集大成的貢獻,尤其是在辨析「外感類內傷似損非損」方面的成就。這些評價都表明《不居集》在當時及後世都享有盛譽,並對中醫界產生了廣泛且深遠的影響。

綜上所述,《不居集》是清代醫學家吳澄的一部集理論與臨床於一體的重要醫著。它以《易經》的「變動不居」理念為指導,強調中醫診治的靈活性和變通性。吳澄針對當時醫界濫用補法、誤治虛損的現狀,提出了嚴肅的批評,並建立了一套以辨析內損與外損(特別是外感類內傷)為核心的診治體系。他博採眾長,對歷代醫家學說進行批判性繼承和創新,特別是其關於外損類內傷的論述,填補了前人醫學的某些空白。書中豐富的理論闡述、具體的治法方藥以及附錄的醫案,共同展現了作者精湛的醫術和深刻的醫學思想。作為一部對後世中醫產生重要影響的著作,《不居集》不僅是研究吳澄醫學思想的寶貴文獻,也是了解清代乃至整個中醫發展歷程中,醫者如何應對複雜病情、如何繼承與創新的重要例證。


自序

序 (1)

序 (2)

吳師朗傳

上集卷之首 (1)

上集卷之首 (2)

上集卷之首 (3)

上集卷之一 (1)

上集卷之一 (2)

上集卷之一 (3)

上集卷之二 (1)

上集卷之二 (2)

上集卷之二 (3)

上集卷之二 (4)

上集卷之二 (5)

上集卷之二 (6)

上集卷之二 (7)

上集卷之三 (1)

上集卷之三 (2)

上集卷之三 (3)

上集卷之三 (4)

上集卷之三 (5)

上集卷之四 (1)

上集卷之四 (2)

上集卷之四 (3)

上集卷之四 (4)

上集卷之五 (1)

上集卷之五 (2)

上集卷之五 (3)

上集卷之六 (1)

上集卷之六 (2)

上集卷之六 (3)

上集卷之六 (4)

上集卷之六 (5)

上集卷之七 (1)

上集卷之七 (2)

上集卷之七 (3)

上集卷之八 (1)

上集卷之八 (2)

上集卷之八 (3)

上集卷之九 (1)

上集卷之九 (2)

上集卷之九 (3)

上集卷之九 (4)

上集卷之九 (5)

上集卷之九 (6)

上集卷之九 (7)

上集卷之九 (8)

上集卷之九 (9)

上集卷之十 (1)

上集卷之十 (2)

上集卷之十 (3)

上集卷之十 (4)

上集卷之十 (5)

上集卷之十 (6)

上集卷之十 (7)

上集卷之十 (8)

上集卷之十 (9)

上集卷之十 (10)

上集卷之十 (11)

上集卷之十 (12)

上集卷之十 (13)

上集卷之十一 (1)

上集卷之十一 (2)

上集卷之十一 (3)

上集卷之十一 (4)

上集卷之十一 (5)

上集卷之十一 (6)

上集卷之十一 (7)

上集卷之十一 (8)

上集卷之十一 (9)

上集卷之十一 (10)

上集卷之十一 (11)

上集卷之十二 (1)

上集卷之十二 (2)

上集卷之十二 (3)

上集卷之十二 (4)

上集卷之十二 (5)

上集卷之十二 (6)

上集卷之十二 (7)

上集卷之十二 (8)

上集卷之十二 (9)

上集卷之十二 (10)

上集卷之十二 (11)

上集卷之十二 (12)

上集卷之十三 (1)

上集卷之十三 (2)

上集卷之十三 (3)

上集卷之十三 (4)

上集卷之十三 (5)

上集卷之十三 (6)

上集卷之十三 (7)

上集卷之十三 (8)

上集卷之十三 (9)

上集卷之十三 (10)

上集卷之十三 (11)

上集卷之十三 (12)

上集卷之十三 (13)

上集卷之十三 (14)

上集卷之十三 (15)

上集卷之十三 (16)

上集卷之十三 (17)

上集卷之十三 (18)

上集卷之十三 (19)

上集卷之十三 (20)

上集卷之十四 (1)

上集卷之十四 (2)

上集卷之十四 (3)

上集卷之十四 (4)

上集卷之十四 (5)

上集卷之十五 (1)

上集卷之十五 (2)

上集卷之十五 (3)

上集卷之十五 (4)

上集卷之十五 (5)

上集卷之十五 (6)

上集卷之十五 (7)

上集卷之十五 (8)

上集卷之十五 (9)

上集卷之十六 (1)

上集卷之十六 (2)

上集卷之十六 (3)

上集卷之十六 (4)

上集卷之十六 (5)

上集卷之十六 (6)

上集卷之十六 (7)

上集卷之十七 (1)

上集卷之十七 (2)

上集卷之十七 (3)

上集卷之十七 (4)

上集卷之十七 (5)

上集卷之十七 (6)

上集卷之十七 (7)

上集卷之十八 (1)

上集卷之十八 (2)

上集卷之十八 (3)

上集卷之十八 (4)

上集卷之十九 (1)

上集卷之十九 (2)

上集卷之十九 (3)

上集卷之十九 (4)

上集卷之二十 (1)

上集卷之二十 (2)

上集卷之二十一 (1)

上集卷之二十一 (2)

上集卷之二十一 (3)

上集卷之二十二 (1)

上集卷之二十二 (2)

上集卷之二十二 (3)

上集卷之二十二 (4)

上集卷之二十二 (5)

上集卷之二十三 (1)

上集卷之二十三 (2)

上集卷之二十四 (1)

上集卷之二十四 (2)

上集卷之二十五 (1)

上集卷之二十六 (1)

上集卷之二十六 (2)

上集卷之二十七 (1)

上集卷之二十七 (2)

上集卷之二十七 (3)

上集卷之二十七 (4)

上集卷之二十七 (5)

上集卷之二十八 (1)

上集卷之二十八 (2)

上集卷之二十九 (1)

上集卷之二十九 (2)

上集卷之二十九 (3)

上集卷之三十 (1)

上集卷之三十 (2)

上集卷之三十 (3)

下集卷之首 (1)

下集卷之首 (2)

下集卷之首 (3)

下集卷之首 (4)

下集卷之一 (1)

下集卷之一 (2)

下集卷之一 (3)

下集卷之一 (4)

下集卷之一 (5)

下集卷之二 (1)

下集卷之二 (2)

下集卷之二 (3)

下集卷之三 (1)

下集卷之三 (2)

下集卷之三 (3)

下集卷之四 (1)

下集卷之四 (2)

下集卷之五 (1)

下集卷之五 (2)

下集卷之六 (1)

下集卷之六 (2)

下集卷之七 (1)

下集卷之七 (2)

下集卷之七 (3)

下集卷之七 (4)

下集卷之八 (1)

下集卷之八 (2)

下集卷之八 (3)

下集卷之九 (1)

下集卷之十 (1)

下集卷之十 (2)

下集卷之十 (3)

下集卷之十 (4)

下集卷之十 (5)

下集卷之十一 (1)

下集卷之十一 (2)

下集卷之十一 (3)

下集卷之十二 (1)

下集卷之十二 (2)

下集卷之十二 (3)

下集卷之十二 (4)

下集卷之十三 (1)

下集卷之十三 (2)

下集卷之十四 (1)

下集卷之十四 (2)

下集卷之十五 (1)

下集卷之十五 (2)

下集卷之十六 (1)

下集卷之十六 (2)

下集卷之十七 (1)

下集卷之十七 (2)

下集卷之十七 (3)

下集卷之十七 (4)

下集卷之十八 (1)

下集卷之十八 (2)

下集卷之十八 (3)

下集卷之十八 (4)

下集卷之十九 (1)

下集卷之十九 (2)

下集卷之十九 (3)

下集卷之十九 (4)

下集卷之十九 (5)

下集卷之二十 (1)

下集卷之二十 (2)

後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