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澄

《不居集》~ 下集卷之十九 (1)

回本書目錄

下集卷之十九 (1)

1. 總論

吳澄曰:百病皆能變虛損,非初起之時即變也。多因病後失調,不守禁忌,縱肆口欲,斫喪真元,纏綿日久,有以致之耳。蓋物必先腐也,而後蟲生之;人必先虛也,而後病隨之。大病之後,是虛而又虛者也。氣血未充,真元未復,而不遵禁戒,能無變虛損之患乎?

白話文:

吳澄說:所有的疾病都能轉變成虛弱耗損,但並不是在最初發病的時候就立刻會這樣。大多數的情況下都是因為病情好轉後沒有好好地調理身體、遵守禁忌,放任自己吃太多對身體有害的食物,導致精氣神受到損害,長期下來才會造成這種情況。就像東西必須要先腐爛了才能長出蟲子一樣,人也要先變得虛弱了,然後疾病才會跟著來。得了重病之後,就是已經非常虛弱了。如果血液和氣息都還沒有恢復到正常水平,精氣神也還沒能夠回覆原狀,卻又不去遵守那些應該避免的事情,怎麼可能不會出現變得更加虛弱耗損的問題呢?

2. 原病

人不幸而有病,猶之乎不幸而有訟也,當局善於解紛,化大事為小事,小事為無事,則渙然冰釋矣。倘當局者迷,操必勝之癖,每每小事釀成大事,便不可解耳。古云: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信不誣也。又曰:與其病後能服藥,不如病前能自防。凡事豫則立,則又何病之有哉?若能保養於平日,自然獲勿藥之喜矣。

夫治未病者上也,治已病者次也。若既已病而不能治,縱偏僻之情,任旁人之意,而不於病上加病也難矣。

白話文:

人不幸染上疾病,就如同不幸遇到官司一樣。如果當事人善於化解紛爭,能將大事化小,小事化無,就能夠冰釋前嫌,化解危機。但如果當事人執迷不悟,一味追求勝利,往往會將小事演變成大事,到最後就無法解決了。

古人說:「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這句話真是說得一點也不錯。又說:「與其病後能服藥,不如病前能自防。」凡事只要事先做好準備,就能夠順利成功,又何必擔心疾病呢?如果能平時做好保養,就能夠獲得無病一身輕的喜悅。

治病最好的方法是預防疾病,其次才是治療已經發生的疾病。如果已經生病了卻不能治好,還要一味固執己見,聽信他人,而不從自身病症上着手,那只會讓病情更加嚴重。

3. 偏僻之情

五臟各有所偏,七情各有所勝,陽臟者宜涼,陰臟者宜熱,耐毒者緩劑無功,不耐毒者峻劑有害,此臟氣之偏也。動靜各有欣厭,飲食各有愛憎。性好吉者,危言見非;意多憂者,慰安云偽;未信者,忠告難行;善疑者,深言則忌,此好惡之偏也。富者多任性,而禁戒不遵;貴者多自尊,而驕肆悖理;貧者衣食不周,況乎藥餌;賤者焦勞不適,懷抱可知,此境遇之偏也。有良言甫信,謬說更新,多歧亡羊,終成畫餅,此無主之偏也。

有最畏出奇,惟求穩當,車薪杯水,難免敗亡,此過慎之偏也。有境緣不偶,營求未遂,深情牽掛,良藥難醫,此得失之偏也。有急性遭遲病,更醫而致雜投;有性緩者遭急病,濡滯而成難挽,此緩急之偏也。有參、術沾唇,懼補心先痞塞;硝、黃入口,畏攻神即飄蕩,此成心之偏也。

白話文:

五臟七情,人之偏性

五臟各有所偏,七情各有所勝,陽臟者宜涼,陰臟者宜熱,耐毒者緩劑無功,不耐毒者峻劑有害,此臟氣之偏也。

人體五臟各有偏好,七情也有各自容易被影響的部位。陽氣旺盛的臟器宜用寒涼之物來調理,陰氣偏盛的臟器宜用溫熱之物來調理。體質強健者服用緩和的藥物效果不顯著,體質虛弱者服用峻猛的藥物則會造成傷害。這是人體臟氣的偏性所致。

動靜各有欣厭,飲食各有愛憎。性好吉者,危言見非;意多憂者,慰安云偽;未信者,忠告難行;善疑者,深言則忌,此好惡之偏也。

每個人對於運動、靜止、飲食都有不同的喜惡。性格樂觀的人,容易對危言聳聽的話嗤之以鼻;心懷憂慮的人,對於安慰的話語會感到虛偽;不信任的人,很難接受忠告;疑心重的人,對深刻的話語會有所忌憚。這些都是個人好惡的偏性使然。

富者多任性,而禁戒不遵;貴者多自尊,而驕肆悖理;貧者衣食不周,況乎藥餌;賤者焦勞不適,懷抱可知,此境遇之偏也。

富貴之人往往放縱任性,不遵守規矩;地位顯赫者容易自視甚高,行為乖張不合常理;貧困之人食不果腹,更談不上藥物調理;社會地位低下的人,勞碌辛苦,心境自然可想而知。這些都是由個人境遇的偏性造成的。

有良言甫信,謬說更新,多歧亡羊,終成畫餅,此無主之偏也。

有些人容易輕信他人,一聽就信,一旦聽到不同的說法,又會馬上改變主意,就像迷路的小羊一樣,最終一無所得,如同畫餅充飢。這是缺乏主見的偏性。

有最畏出奇,惟求穩當,車薪杯水,難免敗亡,此過慎之偏也。

有些人過於謹慎,害怕冒險,只追求穩定,如同用柴火燒水,最終還是會面臨失敗。這是過於謹慎的偏性。

有境緣不偶,營求未遂,深情牽掛,良藥難醫,此得失之偏也。

有些人時運不濟,努力卻沒有結果,心中放不下,憂心忡忡,即使良藥也難以治癒。這是得失之偏性所致。

有急性遭遲病,更醫而致雜投;有性緩者遭急病,濡滯而成難挽,此緩急之偏也。

有些人性格急躁,遇到慢性病,卻心急求成,亂投醫藥,反而弄巧成拙;有些人性格緩慢,遇到急病,卻猶豫不決,延誤治療,最終難以挽回。這是性格緩急的偏性所致。

有參、術沾唇,懼補心先痞塞;硝、黃入口,畏攻神即飄蕩,此成心之偏也。

有些人一看到補藥就害怕,擔心補過頭會傷身;有些人一聽到攻邪的藥物就恐懼,害怕傷了元氣。這是心態上的偏性所致。

總而言之,人體五臟七情、好惡境遇、性格特點、心態思維等等,都存在著一定的偏性。了解這些偏性,才能更好地認識自己,採取合適的養生之道,達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有諱疾不言,有隱情難告,甚而故隱病狀,試醫以脈,不知自古神聖,未有舍望、聞、問,而獨憑切脈者,且如氣口脈盛,則知傷食,至於何日受傷,所傷何物,豈能以脈知哉?此知詐之偏也。病人若不知偏僻之情而改之,則安能免於病上加病乎?

白話文:

有些人生病了卻不願說出來,有些人有隱藏的難言之隱,甚至故意隱瞞病情,拿脈象來考驗醫生。他們不知道自古以來,醫術精湛的神醫,從來沒有只憑藉把脈來診斷疾病的,而是要綜合望、聞、問、切四個步驟。

就比如說,如果病人脈象浮大,醫生可能會判斷他是食物積滯,但醫生怎麼可能僅憑脈象就知道病人是在哪一天吃了什麼食物而導致積滯的呢?這只是根據脈象推測病情的一種片面理解。

如果病人不了解醫生的這種片面理解,而執意要醫生根據這種片面的理解來治療,那麼病人豈不是會更加病情加重嗎?

4. 旁人之情

自無主持,專聽旁人之意;或執有據之論,而病情未必相符;或興無本之言,而醫理何曾夢見;或操是非之柄,同我者是之,異我者非之,而真是真非莫辨;或執膚淺之見,頭痛者救頭,腳痛者救腳,而孰標孰本誰知;或尊貴執言難抗,或密戚偏見難回。

又若薦醫,動關生死,有意氣之私厚而薦者,有庸淺之偶效而薦者,有貪其酬報而薦者,甚至薰蕕不辨,妄肆品題,譽之則蹠可為舜,毀之則鳳可作鴞,使懷奇之士拂衣而去,致深危之疾坐以待亡。此旁人之意見,不可不察也。倘偏任之,誤事不淺,病中加病,又不可勝言矣。

明者察之,昧者迷之。苟能調理於平時,靜養於病時,居恆相與高明之醫,臨病勿信旁人之言,返觀內照,自知病因於七情,則須察其由而消釋之。若執偏僻之情而不解,雖日進盧扁在堂,無有裨也。外感六淫者,不知禁忌,傷寒重冒於寒,傷食重傷於食,徒怨草木無靈,朝錢暮李,非徒無益也。如此者,必病上加病,胡不自省也?

白話文:

有些人沒有主見,只聽信別人的話,或固執己見,但病情不一定符合;有些人胡亂說話,根本不懂醫理;有些人喜歡評判是非,只認同與自己意見相同的人,而真假難辨;有些人只看表面,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卻不懂得治本;有些人因為身份地位或親密關係,難以反駁他們的意見。

而且,推薦醫生關乎生死,有些人基於私情,有些人因為一時見效,有些人為了利益,甚至胡亂吹噓,把庸醫說成聖人,把良醫貶低成禽獸,導致真正有本事的醫生都被趕走,而病人只能坐以待斃。這些外人的意見,不能不仔細思考。如果過於相信,就會造成嚴重後果,雪上加霜,後果不堪設想。

明智的人會洞察這些問題,不明智的人則會被蒙蔽。平時應該注重調養身體,生病時要好好休息,平時多與優秀的醫生交朋友。生病時不要輕信外人的話,要反觀內照,自己思考病因,了解七情對身體的影響,並想辦法消除。如果固執己見,不明白這個道理,即使名醫在身邊,也無濟於事。

如果患了外感六淫之病,不懂得忌諱,傷寒時又受寒,傷食時又多吃,只會怨天尤人,亂吃藥物,不僅無益,反而會加重病情。這樣的人應該反省自己的行為,不要再犯同樣的錯誤。

5. 病有十失

病在驕恣背理,不遵醫戒,一失也。輕身重財,治療不早,診視不勤,二失也。聽從師巫,廣行殺戮,不信醫藥,三失也。憂思想慕,怨天尤人,廣生懊惱,四失也。忌醫諱疾,言不由衷,藥不合症,五失也。不能擇醫,或信佞言,或憑龜卜,六失也。室家不和,處事乖戾,盡成荊棘,七失也。

不明藥理,旦暮更醫,雜劑妄投,八失也。但索速寫方,藥材惡濫,妄為加減,九失也。奉侍匪人,煎丸失法,怠不精詳,十失也。

白話文:

疾病的發生,往往源於自身的驕傲放縱,不守醫理,這是第一個失誤。輕視身體健康,卻貪戀財富,延誤治療,不勤於診視,這是第二個失誤。聽信巫師妖言,胡亂殺生,不信任醫藥,這是第三個失誤。憂慮思慕,怨天尤人,心中充滿懊惱,這是第四個失誤。忌諱醫生,隱瞞病情,不說實話,用藥不對症,這是第五個失誤。不能明辨醫生,或相信奸佞之言,或依賴龜卜占卜,這是第六個失誤。家庭不和睦,做事乖張,處處惹人厭煩,這是第七個失誤。

不明藥理,反覆更換醫生,胡亂服用各種藥物,這是第八個失誤。只求快速開方,藥材品質低劣,隨意增減藥物,這是第九個失誤。服侍的人不專業,煎藥方法錯誤,怠慢不精細,這是第十個失誤。

6. 病中十則

心如木石,觀四大假合,一也。煩惱現前,以死譬之,二也。常將不如我者比,巧自寬慰,三也。造物勞我以生,遇病卻閒,反生慶幸,四也。痛苦不通,宿業難逃,惟歡喜領受,五也。室家和睦,無交謫之言,六也。眾生各有病根,常自觀克治,七也。風露嚴防,嗜欲淡薄,八也。飲食寧少毋多,起居務適毋強,九也。與良朋講開懷出世之談,十也。

白話文:

心像木頭石頭一樣堅硬,看待四大假合的現象,這是一種方法。煩惱出現時,就拿死亡來比喻,這是第二種方法。經常拿不如自己的人來比較,巧妙地自我安慰,這是第三種方法。造物主勞動我使我活著,遇到疾病反而休息,反倒生出慶幸的心情,這是第四種方法。痛苦無法疏通,宿業難以逃避,只得歡喜地接受,這是第五種方法。家庭和睦,沒有被貶謫的言語,這是第六種方法。眾生各有病根,經常自我觀察並克制治療,這是第七種方法。嚴防風寒露氣,嗜好慾望要淡薄,這是第八種方法。飲食寧可少吃不可多食,起居作息要適度不可勉強,這是第九種方法。與良朋好友談論開懷的出世之言,這是第十種方法。

7. 病家十要

—擇明醫,於病有裨,不可不慎,生死相隨。二肯服藥,諸病可卻。有等愚人,自家擔擱。三宜早治,始則容易。履霜不謹,堅冰即至。四絕房室,自然無疾。倘若犯之,神醫無術。五戒惱怒,必須省悟,怒則火起,難以救護。六息妄想,必須靜養,念慮一除,精神自爽。七節飲食,調理有則,過則傷神,太飽難克。

八慎起居,交際當祛,稍若勞役,元氣愈虛。九莫信邪,信之則差,異端訛誘,惑亂人家。十匆惜費,惜之何謂?請問君家,命財孰貴?

以上病者當作座右銘。

白話文:

選擇一位醫術精湛的醫生,對疾病的治療有益,不可不慎重,生死攸關。

服藥時要積極配合,各種疾病才能痊癒。有些人愚昧,自己拖延病情。

疾病要及早治療,一開始就容易治癒。輕忽冰雪初凝,就會導致堅冰形成。

要禁慾,自然不會生病。如果違反了,即使是神醫也無能為力。

要戒怒,必須要清醒地認識到,生氣就會導致火氣旺盛,難以控制。

要減少妄想,必須要靜養,消除雜念,精神自然會爽朗。

要節制飲食,要有規律,過度飲食會傷神,吃太飽難以消化。

要謹慎起居,減少交際,稍微勞累,元氣就會更加虛弱。

不要相信邪術,相信就會加重病情。異端邪說迷惑人,擾亂家庭。

不要吝嗇費用,吝嗇有什麼意義?請問你,生命和財富哪個更重要?

以上這些道理,病人應該作為座右銘銘記在心。

8. 失於調理多成虛損

疾病誤治,及病後失於調理者,多成虛損。蓋病有虛實,治何補瀉,必補瀉得宜,斯為上工。世俗之醫,固不知神理為何物,而且並邪正緩急,俱不知之。故每致伐人元氣,敗人生機,而隨藥隨斃者,已無從訴。其有幸而得免,而受其殘剝,以致病後多成虛損,而不能復振者,此何以故也?故凡醫有未明,萬無輕率,是誠仁人積德之一端也。

至若失於調治,致不能起,則俗云:小孔不補,大孔叫冤苦,亦自作之而自受之耳,又何尤焉?

白話文:

生病誤治,或是病好了之後沒有好好調養,很容易導致身體虛弱。因為疾病有虛實之分,治療時要補瀉得當,才能算得上是高明的醫術。但世俗醫生多半不懂人體運作的道理,也分不清邪氣正氣、病情急緩,因此常常傷了患者的元氣,損害了生命的活力,甚至因此而喪命的也不在少數。那些幸運活下來的人,卻也因為醫治不當,身體變得虛弱,難以恢復健康,這又是為什麼呢?所以醫生在治療時,如果不能完全了解病症,絕對不能輕率行事,這才是仁心積德的表現。

至於因治療失誤導致病情加重無法痊癒,就如同俗話說:「小洞不補,大孔叫冤苦」,這是自己造成的結果,又何必怨天尤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