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居集》~ 下集卷之十八 (4)
下集卷之十八 (4)
1. 痔漏治案
—儒者膿血淋漓,口乾作渴,晡熱便血,自汗盜汗。余謂此肝腎陰虛也。不信,仍服四物、芩、連、知、柏之類,食少瀉嘔。余先用補中益氣湯加茯苓、半夏、炮姜,脾胃漸醒;後用六味丸,朝夕服,兩月餘諸症悉愈。
—男子患此,服寒涼之劑,侵晨去後不實,食少體倦,口乾作渴,小腹重墜。余用補中益氣湯,而下墜頓止;用四神丸而食進,更用地黃丸而瘡尋愈。
白話文:
[痔漏治療案例]
-
有一位學者患者,他的大便帶有大量膿血,常感到口乾想喝水,下午時體溫會升高且大便出血,晚上睡覺時會自發性出汗。我認為這是肝腎陰虛所致。但他不相信,仍然服用四物湯、黃芩、黃連、知母、黃柏等藥物,結果反而食慾減退,出現腹瀉和嘔吐。後來我先讓他服用補中益氣湯,並添加茯苓、半夏和炮薑,他的脾胃功能逐漸恢復;之後再讓他早晚服用六味地黃丸,經過兩個多月,所有的症狀都得到了改善。
-
另一位男性患者,他服用了一些寒涼性質的藥物,但早晨起牀後身體狀況並未見好轉,反而食慾不振,感到疲憊不堪,口乾舌燥,且有小腹下墜感。我讓他服用補中益氣湯,下墜的感覺立刻得到緩解;再讓他服用四神丸,食慾開始增加;最後讓他服用地黃丸,痔漏的創傷很快就痊癒了。
2. 懸癰治案
—儒者患懸癰,服坎離丸,及四物湯、黃柏、知母之類不應,脈浮洪,按之微細。余以為足三陰之虛,用托裡散及補陰八珍湯漸愈;又用六味丸、補中益氣湯,調補化源,半載而痊。
白話文:
一位讀書人罹患了頸部淋巴腺炎(古代稱為懸癰),他服用了坎離丸,以及四物湯、黃柏、知母等藥物,但病情並未見好轉。他的脈象雖表面看來浮大,但細按卻顯得微弱細小。
我判斷這是下肢三條陰經(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的虛弱所致,因此採用託裡散和補陰八珍湯來治療,病情開始逐漸好轉。隨後,我又讓他服用六味地黃丸和補中益氣湯,調理和補充身體的生化之源,經過半年的治療,他終於康復了。
3. 流注治案
—男子肩胛患流注,微腫,形勞氣弱。以益氣養榮湯服黑丸子;及木香、生地黃作餅,覆患處熨之,月餘膿成針之,仍服前藥而愈。
—男子臂腫,筋攣骨痛,年餘方潰,不斂,診其脈更虛。以內塞散一料,少愈;以十全大補湯,及附子餅灸之而愈。《精要》云:留積經久,極陰生陽,寒化為熱。以此潰多成瘻,宜早服內塞散排之。
—男子臂患出腐骨三塊,尚不斂,發熱作渴,脈浮大而澀。乃氣血俱損,須多服生氣血之藥,庶可保全。彼惑於火尚未盡,仍用涼藥,內服外敷,幾危始求治。其形甚瘁,其脈愈虛。先以六君子湯加芎、歸,月餘飲食漸進;以八珍湯加肉桂三十餘劑,瘡色乃赤;更以十全大補湯,外以附子餅灸之,僅年而瘥。
白話文:
【流注治療案例】
-
有一名男性在肩胛部位得了流注,稍微有些腫脹,且顯得疲勞、氣力虛弱。他使用了益氣養榮湯和黑丸子來服用,同時將木香和生地黃做成餅狀,覆蓋在患部上進行熱敷,經過一個多月後,膿包形成,他進行了針刺處理,並持續服用先前的藥物,最後病情得到康復。
-
另一名男性手臂腫脹,伴有筋絡抽搐和骨骼疼痛,這種情況延續了一年多才開始潰爛,但傷口無法癒合,診斷發現他的脈象十分虛弱。他使用了內塞散一劑,病情有所好轉;再使用十全大補湯,以及附子餅進行灸療,最終得以痊癒。《精要》提到:長期累積的病竈會從極度的陰性轉變為陽性,寒症轉化為熱症。因此,潰爛的情況容易形成瘻管,應該盡早服用內塞散來排除病竈。
-
一名男性在手臂患部排出三塊腐蝕的骨頭,傷口依然無法癒合,同時伴有發燒和口渴,脈象浮大且澀。這顯示他的氣血都受到了損傷,需要大量服用滋養氣血的藥物,纔能有望保住性命。然而,他被誤導認為體內的火氣尚未消散完畢,持續使用涼性藥物內服和外敷,直到病情瀕臨危險才尋求治療。當時他的外表憔悴不堪,脈象更是虛弱。首先使用六君子湯加入川芎和當歸,經過一個多月,他的飲食逐漸恢復;再使用八珍湯加入肉桂,連續服用三十多劑,傷口顏色終於轉為紅色;再接著使用十全大補湯,同時在外側使用附子餅進行灸療,經過近一年的努力,終於康復。
4. 諸漏例方
空青散,治狼漏。
空青,蝟腦(各二分),蝟肝(一具,軋),川芎(半分),獨活,黃芩,鱉甲,婦人蓐草,商陸,斑蝥,乾薑,地膽,當歸,茴香,礬石(各二兩),蜀椒(三十粒)
上十六味治,下篩,酒下方寸,日三服,十五日服之。
貍骨散,治鼠漏。
貍骨,知母,桂心,穿山甲,龜板,甘草,雄黃(各等份),乾薑
上八味治,下篩,酒飲服方寸匕,日三。仍以蜜和,內瘡中,無不瘥。先灸作瘡,後以藥敷之,已作瘡不用灸。
荏子桔梗丸,治螻蛄漏。
荏子(蘇子),龍骨(各五錢),川附(一兩),蜀椒(一百粒),桂心,桔梗,乾薑,礬石,獨活,川芎(各一分)
上十味為末,以棗二十枚合搗,醋漿和丸如大豆。溫漿下五丸,加至十丸。
雄黃黃芩散,治蠱漏,即蜂漏。
雄黃,黃芩(各一兩),蜂房(一具),茴香,吳茱萸,乾薑(各五錢),蜀椒(二百粒),鱉甲(五錢)
上八味治,下篩,敷瘡口上,日一度,十日止。
礬石防風散,治蚍蜉漏。
礬石,防風,知母,雌黃,桃白皮,地黃,獨活,青黛,斑蝥,白芷,松脂,白芍,海藻,當歸(各三分),白朮,蝟皮(各四分),蜀椒(一百粒)
上十七味治,下篩,飲服一錢匕,日三。
礬石白朮散,治蠐螬漏。
礬石,白朮,空青,當歸(各二分),細辛(一兩),蝟皮,斑蝥,枸杞,地膽(各一分),干烏腦(二匕,豆許)
上十味治,下篩,以醋漿服方寸匕,日三。病在上側輪臥,在下高枕臥,使藥流下。
地膽甘草散,治浮沮漏。
地膽,雄黃,乾薑,續斷,石決明,庵䕡根,龍膽(各三分),細辛(二分),大黃(半分),甘草(一分)
上十味治下篩,傅瘡口四五度。
雌黃芍藥丸,治瘰癧漏。
雌黃,白芍,茯苓,續斷,地黃,空青,礬石,乾薑,桔梗,蜀椒,恆山,虎腎,貍肉,烏腦,斑蝥,礬石(各一分),附子(一兩)
上十七味為末,蜜丸如豆大。酒服十丸,日二。
斑蝥白芷丸,治轉脈漏。
斑貓,白芷,綠青,大黃(各一分),升麻,鍾乳,甘草,防風,地膽,續斷,麝香,礬石(各□分),人參、當歸、桂心各二分,白朮、麥冬(各□兩)
上十七味為末,蜜丸如大豆。酒服十丸,日二。勿食菜,慎房室。
楊梅癰漏方,不問年深者並效。
土茯苓(五兩),金銀花,皂角刺,花椒,牛蒡子,鬱金,當歸(各五分)
黑鉛二兩熔化,入水銀五錢,乘熱擂為粉,分五份,聽臨後另入煎藥用。
上咀,分作五帖。用水二鍾,入蔥一根,煎至一鍾,去粗,再入鉛粉一分,煎至八分,食遠服。
上鉛粉煎後,仍可取起,蓋楊梅癰漏,多因服輕粉積毒而成,此以水銀、花椒、黑鉛,仍收引輕粉之毒,從類而出也。
此藥每以五帖為一料。初服一帖,要取微汗。取汗法:先以金銀花一兩,(或忍冬藤葉尤妙,),防風、荊芥、花椒各五錢,煎湯二斗,於不透風處先熏後洗,自然汗出。即患二三十年者,只用此四料四汗之,無不全愈。忌牛肉、燒酒。真妙方也。世人珍秘不傳,徐春甫得之,用以治人,一一獲效,故詳載之,以濟世人也。
內消痔漏丸
魚鰾(四兩),黃蠟(四兩),明礬(二兩,研末),硃砂(五錢,飛),珍珠(五錢,研末),象牙(五錢,研)
先將魚鰾煮極爛,杵如膏,入蠟化盡,離火,入礬並硃砂、牙末,和勻,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酒下。
土萆薢湯,治楊梅及瘰癧,咽喉惡瘡,癰漏潰爛,筋骨拘攣疼痛皆效。
即土茯苓二三兩,以水三鍾,煎二鍾,不拘時,徐服之。
若患之,或服攻擊之劑,致傷脾胃氣血等症,以此一味為主,外加對症之藥,無不神效。
內塞散,治陰虛陽邪湊襲,患腫或潰而不斂,或風寒襲於患處,血氣皆不能運行,久不能愈,遂成漏症。
附子(炮),肉桂(去皮),赤小豆,炙甘草,黃耆(鹽水炒),當歸(酒拌),茯苓,防風,白芷,桔梗,川芎,人參,遠志(去心),厚朴(制各一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空心溫酒下。或糊丸鹽湯下,或煉蜜為丸亦可。
濕痰流注,並治浮腫。
乳香,兒茶,當歸,甘草(各五分),瓜蔞(半個),陳黏米(一撮)
水二碗,煎至一碗;二次酒半碗,水半碗;三次酒一碗,煎半碗;四次湯碗一碗,煎半碗。少要說話,出汗為度。倘腫不消,白松香二兩,蔥半斤,搗碎,何處疼敷何處。如破頭收口,用牛牙齒,陰陽瓦炙,碾成末,吹上即愈。
澄按:以上數方,皆外科之治法,非欲成虛勞者可用之藥也。既欲成勞,豈可仍攻毒追蝕取管之法乎?故另選備用方,以便採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