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居集》~ 自序
自序
1. 自序
天地以陰陽五行化生萬物,一物各具一五行。人身亦以陰陽五行盈消長之道,寓生克乘伏之機。病原有運氣情欲、內外變遷之因,藥類有升降浮沉、輕重清濁之質,以配陰陽五行之氣,以別寒熱溫平良毒之性,以應七方十劑之需,總不外河洛八卦。醫之理,即《易》理也。此理浩渺難窮,淵深莫究,惟《易》有以發之,而醫則尤宜明之。
時以《內經》一書,繼河洛而起,其義精妙,活活潑潑,莫可端倪。先聖先賢著書立法皆從此出。後有著述,遠不逮前賢,不過改頭換面,抄剿陳言耳。故曰秦火之餘,每恨書少;今時之世,每恨書多。
安得一大聖人出,存什百於千萬,余盡付之一炬,以為大快,又曷敢畫蛇添足,以供覆甑乎?雖然余作是集,亦有大不得已也,竊見近日治虛損者少,做虛損者多,死於病者寡,死於藥者眾,目擊心傷,安能默默?蓋緣內外不分,真假莫辨,印定滋陰降火之一法,以治無定萬變之病情,不虛而做成虛,不損而做成損,良可嘆也!因著上下二集,糾謬繩愆,分為內損外損。
蓋內損以真陰真陽、五臟內虧立論;外損則創自臆見,皆由六淫外入,由淺及深,條分各門,列為下集,獨開生面,補前賢之未備也。《易》曰:化而裁之存乎變,推而行之在乎通,變動不居,周流六虛。吾因名吾書。
乾隆己未仲秋月新安嶺南吳澄書於得一齋
白話文:
[自序]
天地萬物由陰陽五行變化生成,每樣事物都蘊含著一套五行規律。人體同樣遵循陰陽五行的增減與平衡原則,隱藏著生存、剋制、乘勢和潛伏的微妙機制。疾病源於運氣、情感慾望及內外環境的改變,藥材特性有上升下降、表面深入、輕重及清濁之別,這些皆配合陰陽五行之氣,區分寒、熱、溫、平以及良、毒等不同藥性,以滿足各種治療需求,歸根結底皆不出河圖洛書八卦之範疇。醫學原理,實則就是《易經》的哲學。這道理浩瀚深奧,無窮無盡,《易經》揭示了其中奧祕,醫學更應該深入理解。
《黃帝內經》一書,繼承河圖洛書之後,其義理精妙,活潑生動,難以捉摸。古聖先賢所著書籍與制定法則,皆由此衍生。後世著作,遠不及先賢,僅是換湯不換藥,重複陳詞濫調。因此常感歎秦朝焚書遺留,每次總是惋惜書籍太少;然而現今社會,卻又常怨嘆書籍太多。
若能出現一位偉大的聖人,從千萬卷書中保存百卷,其餘付之一炬,豈非痛快?又何需多此一舉,徒增煩擾?即便如此,我創作本書,實在有不得不為的理由。近來,治療虛弱者少,導致虛弱者眾,死於疾病者少,死於誤藥者多,目睹此景,心中悲痛,怎能默不吭聲?原因在於,醫者往往混淆內外病因,無法分辨真假病情,一昧採用滋陰降火療法,用以應對千變萬化的病況,結果本不虛弱者反被治虛,原本無損者反受其害,令人唏噓!
因此,我著上下兩冊,旨在糾正錯誤,分別探討內損與外損。內損理論,主要關注真陰真陽失調,以及五臟內虧問題;外損則為個人創見,源於六淫侵襲,由淺入深,各門各派細分,列於下冊,開創全新視野,補充前賢不足之處。《易經》雲:“變化調整,關鍵在於靈活應變;推行執行,重點在於融會貫通。變動不止,周流於六合之中。”我因此命名我的書籍。
乾隆己未仲秋月,新安嶺南吳澄於得一齋書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