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澄

《不居集》~ 自序

回本書目錄

自序

1. 自序

天地以陰陽五行化生萬物,一物各具一五行。人身亦以陰陽五行盈消長之道,寓生克乘伏之機。病原有運氣情欲、內外變遷之因,藥類有升降浮沉、輕重清濁之質,以配陰陽五行之氣,以別寒熱溫平良毒之性,以應七方十劑之需,總不外河洛八卦。醫之理,即《易》理也。此理浩渺難窮,淵深莫究,惟《易》有以發之,而醫則尤宜明之。

時以《內經》一書,繼河洛而起,其義精妙,活活潑潑,莫可端倪。先聖先賢著書立法皆從此出。後有著述,遠不逮前賢,不過改頭換面,抄剿陳言耳。故曰秦火之餘,每恨書少;今時之世,每恨書多。

安得一大聖人出,存什百於千萬,余盡付之一炬,以為大快,又曷敢畫蛇添足,以供覆甑乎?雖然余作是集,亦有大不得已也,竊見近日治虛損者少,做虛損者多,死於病者寡,死於藥者眾,目擊心傷,安能默默?蓋緣內外不分,真假莫辨,印定滋陰降火之一法,以治無定萬變之病情,不虛而做成虛,不損而做成損,良可嘆也!因著上下二集,糾謬繩愆,分為內損外損。

白話文:

天地以陰陽五行生出萬物,每一種事物都具備著五行中的某一種属性。人體亦是遵循著陰陽五行盈虧消長的法則,蕴藏着相生相剋、乘除制伏的機制。疾病的起因包括運氣、情慾、內外環境的變化等,而藥物則具有升降浮沉、輕重清濁的性質,需根據陰陽五行之氣配伍,並區分寒熱溫平、良毒的屬性,以滿足七方十劑的治療需求,總歸離不開河洛八卦的道理。醫學的原理,就是《易經》的道理。這個道理博大精深,難以窮盡,只有《易經》可以揭示其奧妙,而醫學更是應該明晰此理。

《內經》繼承了河洛之學,其思想精妙,活潑生動,難以言喻。歷代聖賢的著作和醫學法則都源於此。後世的醫學著作,遠不及前賢的精髓,不過是改頭換面、抄襲陳詞罷了。因此,人們常說秦朝焚書之後,遺憾的是書太少;而如今的世道,卻又遺憾的是書太多。

要是有哪位大聖人出現,將那些千千萬萬的書籍中只有十分之一、百分之一的精華留下來,其他都付之一炬,那該是多麼痛快的事!又何必像畫蛇添足般,增添一些無用之物,徒增煩惱呢?

我之所以撰寫這本書,也是迫不得已。我看到如今醫治虛損的人很少,而患上虛損的人卻很多,死於疾病的人很少,死於藥物的人卻很多,目睹這種情況,心裡實在難受,又怎能無動於衷呢?這都是因為人們不分內外、真假,只一味地遵循滋陰降火的方法,來治療各種複雜多變的病症,結果是沒有虛損卻治成了虛損,沒有損傷卻治成了損傷,實在令人嘆息!因此,我撰寫了上下兩集,糾正錯誤,分為內損和外損,以期能有所幫助。

蓋內損以真陰真陽、五臟內虧立論;外損則創自臆見,皆由六淫外入,由淺及深,條分各門,列為下集,獨開生面,補前賢之未備也。《易》曰:化而裁之存乎變,推而行之在乎通,變動不居,周流六虛。吾因名吾書。

乾隆己未仲秋月新安嶺南吳澄書於得一齋

白話文:

內傷主要根據真陰真陽、五臟虧虛等理論來論述;外傷則創自個人見解,都是因為六淫外邪入侵,由淺入深,分門別類,列在下一集,別開生面,補全前人未曾提及之處。《易經》說:「變化而適應它,存乎變通,推廣而實踐它,在乎暢通無阻,變化無常,周流六虛。」我以此為名,將此書命名為《變通》。

乾隆己未年仲秋月,新安嶺南吳澄於得一齋寫下此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