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澄

《不居集》~

回本書目錄

1. 上集卷之首

2. 例言

—是本書悉本《靈》、《素》、《難經》及歷代名賢,採其精要,辨治內外虛損,分為上下二集,首經旨,次脈法,次病機,次治法,次方藥,次治案。

—是集陰陽寒熱,多從易理體出,集各家之說,以成一家之言,各法咸備,是亦懸象著名之意,及其變動不測,非居於寒、居於熱、居於補、居於散者可療,因病而施治,故曰《不居集》。

—是集有論、有注、有新增、有補遺、有新方、有治法,雖出自管見,然非歷治有效者不敢錄入。上集共三十卷,以治內損,皆立一作意,擒其綱領,扼其樞要。下集共二十卷,以治外損,皆採前賢名論,每條疏釋,發明意義,使人一覽瞭然,庶不致珠玉雜於瓦礫也。

—歷代治法,首宗秦越人,次張仲景,次葛真人,此二聖一仙者,乃治虛損之祖也,後之論治,無能脫此三法者。劉、李、朱、薛四氏,不過補三法之未盡耳。後代諸賢,又不過補四氏之未盡,各執一家之說,三法漸置而不講焉。故各立一法,以補前賢之未備者,共計十種。各宗一派,是彼非此者,另匯一冊,以便採擇。

—虛損分別各門,而其中以嗽、熱、痰、血為四大症。蓋虛損之人,未有不兼此數症者也。故血症於全書之外,又立八法,以扼其要。熱以爻象比擬,痰以三法統要,咳嗽以綱目分治,所以各症中於此四法獨詳,而四症之中又於血之一症為更詳也。其次則七情鬱結、遺精白濁、自汗盜汗、泄瀉,皆令人精血暴損,肌肉頓脫,不可不慎也。

其次則怔忡驚悸、喉痛聲啞、嗌乾喉癬、左右不得眠、飲食不甘、諸痛等證,皆虛損之危候,不可不察也。其次則婦人胎產失調、室女經閉、童子疳癆,為內損之上集焉。

—醫書本無外損名目,惟《難經》有曰:至脈從上而下,損脈從下而上。河間曰:虛損之人,寒熱因虛而感也,感寒則傷陽,感熱則傷陰。景岳曰:凡思慮勞倦外感等症則傷陽,傷於陽者,病必自上而下也,雖未明言其症,而其中已隱隱有一外損之症存焉。蓋風、寒、暑、濕、燥、火六淫之氣皆有虛損,推而至於痰積、食鬱種種外症,多有似是而非,匯為下集,以救今時之弊。詳採各家之書,間亦竊附鄙見。

第篇中辭理句繁,重疊反復,無非叮嚀告誡之意耳。

—先聖先賢之言,皆至精至微之道。探元闡奧,代不乏人,即有著述,亦不過改頭換面,抄剿陳言耳。唯似損非損一症,殊少專家,如《素》、《難》以及漢唐,間有論及之者,亦多闕略,並無全書。今博採各家,分門揭出,成一家言,以補前賢之未備。

—無徵不信。每門各條下,必採醫案數則,或前賢,或自治驗,亦各註明,不敢相混。

—外損之症,唯風勞最多,或匯論匯方,亦多重疊,觀者慎毋以其繁而厭之。

—選錄之方,皆前賢名方,其問亦有自治效驗者。如師朗治法,有補托、解托、理脾陰之法,並各症中有新增者,不敢私秘,亦詳註明白,並兒宏格疏釋方意,以公同志。

—藥方方論不能備載,選其最要萬不可刪者附各方後,有詳見本門者,有列在別門者,一一詳註見某門,以便考用。

白話文:

[序言]

  • 本書全面依循《黃帝內經靈樞》、《黃帝內經素問》、《難經》以及歷代醫學名家的理論,精選其核心要點,針對內外虛弱損耗病症,編纂成上下兩冊。內容首先闡述經典原則,接著詳細解釋脈診方法,然後分析病機,再論治法,接著介紹藥方,最後附上治療案例。

  • 本書集陰陽寒熱理論於一身,大多源自易經哲理,匯總了眾家學說,形成獨特的理論體系。各種方法齊備,旨在以具體的象徵來彰顯其名稱。然而,疾病變化莫測,不是單純用寒、熱、補、散等方法就能治療的,必須根據病情選擇適合的療法,因此命名為《不居集》。

  • 本書包含論述、注釋、新增內容、補遺、新方劑和治療方法,雖然這些都是個人見解,但若非經過臨牀驗證有效的,絕不會被錄入。上冊共有三十卷,專門治療內虛損耗,每一章都有一個中心思想,掌握關鍵,掌握要點。下冊共有二十卷,專門治療外虛損耗,採納前人名論,每條都進行詳細的解釋,闡明其含義,讓讀者一看就懂,避免優秀理論被誤解。

  • 從古至今的治療方法,首推秦越人,其次是張仲景,再者是葛洪,這兩聖一仙是治療虛損的始祖,後來的治療理論,無不脫離這三位大師的影響。劉完素、李杲、朱震亨、薛己四位,只是補充了三位大師未盡之處。後世的醫學家,也只是補充了四位大師未盡之處,各自堅持自己的理論,導致三位大師的理論逐漸被忽略。因此,本書每章都建立了一套方法,以彌補前人未盡之處,總計有十種,各自遵循一種流派,對其他流派持否定態度的,另外匯集成冊,方便讀者選擇。

  • 虛損病症被分為多個類別,其中以咳嗽、熱症、痰症、血癥為四大主要症狀。虛損患者幾乎都會伴隨這些症狀。因此,在全書之外,對血癥設立了八種治療方法,以掌握其要點。熱症以爻象類比,痰症以三法統要,咳嗽症以綱目分治,因此在各種病症中,這四種方法被詳細描述,而在這四種病症中,又以血癥的描述更為詳細。其次,情志鬱結、遺精、白濁、自汗、盜汗、泄瀉等症狀,都能讓人精血迅速流失,肌肉急速萎縮,必須小心處理。

  • 其次,心悸、驚恐、喉痛、聲音嘶啞、咽乾、喉癬、失眠、飲食無味、各種疼痛等症狀,都是虛損的危險徵兆,必須仔細觀察。再次,婦女的妊娠失調、室女的月經閉塞、兒童的疳疾,都是內虛損耗的重要症狀。

  • 醫學著作中並無「外虛損」這一詞,只有《難經》提到:至脈從上而下,損脈從下而上。河間指出:虛損的人,寒熱是由虛弱引起的,感受寒冷會傷害陽氣,感受熱度會傷害陰氣。景嶽說:思考勞累、外感等因素會傷害陽氣,受傷於陽氣的疾病,必然從上到下發展。雖然他並未明確說明這些症狀,但其中隱藏著一種外虛損的症狀。風、寒、暑、濕、燥、火等六種外邪都能導致虛損,擴展到痰積、食鬱等各種外症,很多看似相同卻又不同,本書將其歸入下冊,以應對當今的問題。詳細摘錄各家著作,偶爾也會附上個人見解。

  • 文章中的語句繁複,重複反覆,無非是為了強調告誡之意。

  • 先賢的言論,都是極為精微的道理。探究根本,揭示深奧,歷代不乏人才,即使有所著述,也不過是改變形式,抄襲舊論罷了。唯有似損非損這種症狀,專門研究的人很少,《黃帝內經》和《難經》以及漢唐時期,偶爾有提及,但也多有缺失,沒有完整的著作。如今廣泛收集各家理論,分門別類地呈現,形成獨特的理論體系,以彌補前人未盡之處。

  • 無證據則無信服力。每章每條下,必定附有幾個醫案,可能是前賢的,也可能是自我治療的經驗,也都會明確標記,不敢混淆。

  • 在外虛損的症狀中,風勞是最常見的,有些條目可能會重複,讀者請勿因為繁瑣而感到厭煩。

  • 選錄的藥方,都是前賢著名的方劑,其中也有一些是我自己治療有效的。例如,師朗的治療方法,包括補託、解託、調理脾陰等方法,以及各病症中新增的,不敢私自保留,也會詳細標記,並輔以兒宏格的方義疏釋,公開與同道分享。

  • 藥方和方論無法全部載入,只選擇最重要的、絕對不能刪去的部分附在每個方劑後面。有的詳細內容可以在我們這個門類中找到,有的則列在其他門類中,一一詳細標記在哪個門類中,以便查閱使用。

3. 總旨

吳澄曰:嘗稽虛損之法,《內經》曰:陰虛生內熱。又曰:勞則喘且汗出,內外皆越,故氣耗矣。又曰:有所勞倦,形氣衰少,穀氣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而胃氣熱,熱氣熏胸中,故內熱。但言虛而無勞怯之名。至秦越人《難經》,始發明虛損之旨,雖無方可考,而其治法,蓋昭昭然也。

迨漢張仲景《金匱要略》,始立虛勞一門,以行陽固陰二大法,立為標準。非以仲景生知之聖,其能垂訓若此乎?惜其立法,只治虛勞於將成未成之際,而不及乎陰虛脈數之人。蓋陰虛脈數,是已成也,是壞症也。若症已壞,而復用《金匱》之法,則熱極者不益燥甚乎?至葛真人出,而以《神書十方》普渡世人。虛勞之極,各症迭出,而只十方中出入加減,無不神奇。

昧者畏用藥峻猛,品味鹹多,不能悟其幽深元遠之旨,則又棄而不講矣。劉氏守真出,以感寒則損陽,感熱則損陰,自下傳上不過脾,自上傳下不過胃,與《難經》、《金匱》相為表裡也。越人、仲景,發明於前,河間補遺於後,可謂無漏義矣。獨內傷之症,類外感者多不有,東垣老人起而明辨之,則內外不分、下陷不舉,可謂有功於千古矣。

若非清陽下陷,而誤用升補之劑,則翻天覆地,為患豈小也哉!丹溪有見於此,而用滋陰降火之法,以救一時之弊,與東垣天生配合。一陰一陽,一升一降,是東垣主以春夏,而丹溪主於秋冬,合而成四時者也。何滋陰之論,獨盛行於世?蓋後人不知而誤學之。惟是虛火上泛,而陰中陽不虛者,賴以澤枯潤燥,其功誠不可泯。

若陰虛而腎中其陽又虛者,恣用苦寒,寧不寂滅耶!所以薛氏新甫主以溫補,導龍入海,引火歸原,又與丹溪天生配偶。一補陰中之陰,一補陰中之陽,一而二,二而一者也,然皆一偏之極。合而觀之,則得其全。分而用之,獨得其偏。故張景岳以真陰真陽立論,兼擅諸家之長,而不拘一家之法,盡美矣,又盡善也。

然猶有不慊於心者何哉?蓋內傷之類外感者,東垣既以宣發於前,而外感之類內傷者,豈可無法以續其後乎?澄生也晚,不獲親炙於諸賢之門,而數十年曆治甚多,不得不仿東垣之法,撰為外感類內傷之辨,以為虛損門中之大成。至於傳屍癆瘵,為鬼為蟲,別是一種,非為虛癆,即指之為屍疰也。

共計十種,庶幾治虛損之法略大備焉。至於歷代名賢,皆有宗派,是彼非此,各有所長,採其精要,另為一冊,以備參考。

白話文:

[總的宗旨]

吳澄表示:考察虛弱損傷的治療方法,《黃帝內經》指出,陰虛會導致體內產生熱象。再說,勞累過度會讓人喘息並出汗,身體內外的機能都會超出常態,因此氣力會消耗殆盡。又說,當身體過度勞累,形體和氣血都會衰弱,食物的能量無法充分吸收,上焦的功能受阻,下脘的通道不通暢,胃部產生熱氣,熱氣蒸騰至胸口,造成體內熱象。然而,它僅描述虛弱的現象,未提及「勞怯」這種病名。

直到秦越人的《難經》出現,才開始闡述虛損的核心理念,雖然沒有具體的治療方案可以參考,但其治療原則已經相當明確。

到漢代,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創立了「虛勞」這一專門門類,以「行陽固陰」兩大原則作為治療標準。這並不是因為張仲景有先知的智慧,就能提出這樣的指導嗎?可惜的是,他的法則只能在虛勞病即將形成或尚未完全形成時進行治療,對於陰虛脈搏頻繁的人則無效。因為陰虛脈搏頻繁,是病狀已成,是嚴重的病症。如果病狀已經很嚴重,再使用《金匱要略》的方法,那麼極度的熱象不會更嚴重嗎?

葛洪出現後,他以《神書十方》普遍拯救世人。虛勞病達到極致,各種症狀紛紛出現,但在十個方劑中,只要適當地增減,就能發揮神奇的效果。

有些人害怕藥物過於強烈,味道太重,無法理解其中深奧的意涵,於是就放棄學習。劉完素認為,感受寒冷會損害陽氣,感受熱度會損害陰氣,從下往上傳導不會超過脾臟,從上往下傳導不會超過胃部,這些觀點與《難經》和《金匱要略》互補。秦越人和張仲景在前人基礎上進一步發展,而劉完素在後面補充遺漏,可以說是無懈可擊。

然而,對於內傷類似外感的病狀,多數情況下並沒有得到妥善處理,李杲站出來明確區分了兩者,使得內外不分和下陷不舉的情況得以改善,對後世有著深遠的影響。

如果不是清陽下陷,卻誤用升補的藥物,那會帶來天翻地覆的後果,其危害不小!朱震亨對此有深刻認識,他採用了滋陰降火的方法,以應對一時的弊端,與李杲的理念相輔相成。陰與陽,升與降,李杲注重春夏,朱震亨注重秋冬,兩者結合成為四季的治療方法。為什麼滋陰的理論獨自盛行於世呢?這是因為後人不明白其中的道理,錯誤地學習了它。然而,對於虛火上炎,但陰中陽氣未虛的情況,滋陰的方法可以滋潤乾燥,其功效確實不容忽視。

然而,對於陰虛且腎中陽氣也虛的情況,如果濫用苦寒藥物,難道不會導致病情惡化嗎?因此,薛己提出溫補的原則,引導龍入海,將火氣歸還本源,與朱震亨的理念相輔相成。一個補充陰中之陰,一個補充陰中之陽,一而二,二而一,相互補充。然而,這些方法都存在著極端的偏向。綜合考慮,才能獲得全面的理解。單獨應用,則只能獲得片面的效果。因此,張景嶽以真陰和真陽為基礎建立理論,兼顧各家之長,不受任何一家的侷限,這是一個完美且完善的理論。

然而,心中仍有疑慮。對於內傷類似外感的病狀,李杲已經在前面做了充分的闡述,對於外感類似內傷的情況,難道沒有方法來續接後面的治療嗎?我出生較晚,未能親近各位賢士,但經過數十年的治療經驗,我不得不模仿李杲的方法,撰寫關於外感類似內傷的辨識,以完成虛損病的完整治療體系。至於傳屍癆瘵,無論是鬼魂還是寄生蟲,都是另一種疾病,不能被視為虛勞,應該稱之為「屍疰」。

總共十種病狀,虛損病的治療方法大致齊全。對於歷代的名醫,他們都有自己的流派,各自有所長,採集他們的精華,另外編輯成冊,以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