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居集》~ 上集卷之首 (1)
上集卷之首 (1)
1. 例言
—是本書悉本《靈》、《素》、《難經》及歷代名賢,採其精要,辨治內外虛損,分為上下二集,首經旨,次脈法,次病機,次治法,次方藥,次治案。
—是集陰陽寒熱,多從易理體出,集各家之說,以成一家之言,各法咸備,是亦懸象著名之意,及其變動不測,非居於寒、居於熱、居於補、居於散者可療,因病而施治,故曰《不居集》。
—是集有論、有注、有新增、有補遺、有新方、有治法,雖出自管見,然非歷治有效者不敢錄入。上集共三十卷,以治內損,皆立一作意,擒其綱領,扼其樞要。下集共二十卷,以治外損,皆採前賢名論,每條疏釋,發明意義,使人一覽瞭然,庶不致珠玉雜於瓦礫也。
白話文:
這本書彙集了《靈樞》、《素問》、《難經》以及歷代名醫的精華,將其重點整理,用於辨治內外虛損,分為上下兩集。內容依序為經旨、脈法、病機、治法、方藥、治案。
本書將陰陽寒熱歸納整理,多從易理中體現,集合各家學說,形成自己的觀點,各項方法都齊備,這也是懸象著名的意思。疾病變化莫測,單靠寒、熱、補、散的治法是無法醫治的,必須根據病症施以相應的治療方法,所以才叫做《不居集》。
本書包含論述、註解、新增、補遺、新方、治法等內容,雖然出自個人見解,但沒有經過實踐驗證有效的內容,絕不收錄。上集共三十卷,專治內損,每一條都有一種用意,抓住要領,掌握關鍵。下集共二十卷,專治外損,都引用前賢的名論,逐條解釋,闡明意義,讓人一目瞭然,避免珍貴的藥物混雜在無用之物之中。
—歷代治法,首宗秦越人,次張仲景,次葛真人,此二聖一仙者,乃治虛損之祖也,後之論治,無能脫此三法者。劉、李、朱、薛四氏,不過補三法之未盡耳。後代諸賢,又不過補四氏之未盡,各執一家之說,三法漸置而不講焉。故各立一法,以補前賢之未備者,共計十種。各宗一派,是彼非此者,另匯一冊,以便採擇。
—虛損分別各門,而其中以嗽、熱、痰、血為四大症。蓋虛損之人,未有不兼此數症者也。故血症於全書之外,又立八法,以扼其要。熱以爻象比擬,痰以三法統要,咳嗽以綱目分治,所以各症中於此四法獨詳,而四症之中又於血之一症為更詳也。其次則七情鬱結、遺精白濁、自汗盜汗、泄瀉,皆令人精血暴損,肌肉頓脫,不可不慎也。
白話文:
歷代醫學治療虛損的方法,最早可以追溯到秦越人,接著是張仲景,再是葛洪,這三位醫學大師,可謂是治療虛損的鼻祖。後世醫家論述治療虛損,都脫離不了他們的理論基礎。劉完素、李東垣、朱丹溪、薛己這四位醫家,不過是補足了前三者的不足之處。後來的醫學家,也僅僅是補足了這四位醫家的不足,各自秉持著一家之言,卻逐漸忽略了前三者的經典理論。因此,他們各自創立了一套新的理論和方法,以補足前人的不足,總共發展出十種治療虛損的方法。每種方法都有自己的流派,各自主張自己的理論,排斥其他方法。為了方便後人選擇,將這些方法分門別類,整理成冊。
虛損的病症有很多種,其中以咳嗽、發熱、痰多、吐血這四大症狀最为常见。因為患有虛損的人,几乎都会伴随这几种症狀。因此,除了全書内容之外,針對血症,又特別提出了八種治療方法,以掌握其關鍵。熱症以爻象來比擬,痰症以三種方法來統整,咳嗽症以綱目來分類治療,所以這四大症狀中,特別詳盡地阐述了血症的治療方法,而在血症中,又更加詳盡地闡述了吐血的治療方法。其次,七情鬱結、遺精白濁、自汗盜汗、泄瀉等症,都會導致人體精血快速流失,肌肉萎縮,不可不慎。
其次則怔忡驚悸、喉痛聲啞、嗌乾喉癬、左右不得眠、飲食不甘、諸痛等證,皆虛損之危候,不可不察也。其次則婦人胎產失調、室女經閉、童子疳癆,為內損之上集焉。
—醫書本無外損名目,惟《難經》有曰:至脈從上而下,損脈從下而上。河間曰:虛損之人,寒熱因虛而感也,感寒則傷陽,感熱則傷陰。景岳曰:凡思慮勞倦外感等症則傷陽,傷於陽者,病必自上而下也,雖未明言其症,而其中已隱隱有一外損之症存焉。蓋風、寒、暑、濕、燥、火六淫之氣皆有虛損,推而至於痰積、食鬱種種外症,多有似是而非,匯為下集,以救今時之弊。詳採各家之書,間亦竊附鄙見。
白話文:
除了上述情况,怔忡惊悸、喉痛声哑、口干喉痒、失眠、食欲不振、各种疼痛等症状,都是身体虚损的危险信号,不可忽视。此外,女性的胎产失调、少女的经期闭塞、儿童的疳积痨病,都是内在损伤累积的结果。
虽然古代医书没有明确的外伤分类,但《难经》中提到“至脉从上而下,损脉从下而上”,意思是外伤通常是从下往上蔓延。河间先生也指出,虚损的人更容易感受寒热,感受寒气则伤阳,感受热气则伤阴。景岳先生认为,思虑过度、劳累、外感等都会伤阳,伤阳的病症通常从上往下发展。虽然这些古籍没有明确阐述外伤的症状,但其中已经隐约包含了外伤的征兆。
其实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邪都能导致虚损,进而引发痰积、食滞等多种外在病症,这些症状看似与内伤无关,实则与内伤密切相关。为了解决现代医学的弊端,我们收集了各家医书的精髓,并结合自身见解,将这些看似无关的症状汇集在一起,希望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疾病,更好地治疗疾病。
第篇中辭理句繁,重疊反復,無非叮嚀告誡之意耳。
—先聖先賢之言,皆至精至微之道。探元闡奧,代不乏人,即有著述,亦不過改頭換面,抄剿陳言耳。唯似損非損一症,殊少專家,如《素》、《難》以及漢唐,間有論及之者,亦多闕略,並無全書。今博採各家,分門揭出,成一家言,以補前賢之未備。
—無徵不信。每門各條下,必採醫案數則,或前賢,或自治驗,亦各註明,不敢相混。
—外損之症,唯風勞最多,或匯論匯方,亦多重疊,觀者慎毋以其繁而厭之。
—選錄之方,皆前賢名方,其問亦有自治效驗者。如師朗治法,有補托、解托、理脾陰之法,並各症中有新增者,不敢私秘,亦詳註明白,並兒宏格疏釋方意,以公同志。
白話文:
這本書中,文章的道理繁複,句子重複,其實不過是提醒告誡而已。
歷代聖賢的言論,都蘊含著精妙至微的道理。探究本源、闡明奧妙,歷代都不乏人,即使有著作,也不過是換個說法,抄襲前人的話語罷了。唯獨「似損非損」這個病症,卻很少有專家,像《素問》、《難經》以及漢唐時期的醫書,偶爾有提及的,也多半很簡略,沒有完整論述。現在我廣泛採納各家學說,分門別類地列出,形成自己的見解,以補齊前賢的不足。
沒有證據就不可信。每一個病症下,都會舉出幾個醫案,可能是前賢的醫案,也可能是自己的親身經驗,並且都會註明出處,絕不敢混淆。
外傷的病症,以風勞最多,雖然匯集論述和藥方,也經常重複,希望讀者不要因為繁瑣而感到厭煩。
選錄的藥方,都是歷代名醫的藥方,其中也有一些是我的親身驗證有效的。例如師朗的治療方法,有補托、解托、理脾陰的方法,在每種病症中都有新增內容,我不敢私藏,都詳細註明了,並且由兒宏格疏釋藥方意思,以公開給同道學習。
—藥方方論不能備載,選其最要萬不可刪者附各方後,有詳見本門者,有列在別門者,一一詳註見某門,以便考用。
白話文:
"藥方的理論並不能全部列出,但我會選擇最重要且絕不能刪除的內容附在每個藥方後面。有些詳細說明在本門科目的,有些則放在其他門類,每一個都會詳細標注參考自哪一門,這樣方便大家查閱使用。"
2. 總旨
吳澄曰:嘗稽虛損之法,《內經》曰:陰虛生內熱。又曰:勞則喘且汗出,內外皆越,故氣耗矣。又曰:有所勞倦,形氣衰少,穀氣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而胃氣熱,熱氣熏胸中,故內熱。但言虛而無勞怯之名。至秦越人《難經》,始發明虛損之旨,雖無方可考,而其治法,蓋昭昭然也。
迨漢張仲景《金匱要略》,始立虛勞一門,以行陽固陰二大法,立為標準。非以仲景生知之聖,其能垂訓若此乎?惜其立法,只治虛勞於將成未成之際,而不及乎陰虛脈數之人。蓋陰虛脈數,是已成也,是壞症也。若症已壞,而復用《金匱》之法,則熱極者不益燥甚乎?至葛真人出,而以《神書十方》普渡世人。虛勞之極,各症迭出,而只十方中出入加減,無不神奇。
白話文:
吳澄說:我曾經研究虛損的醫理,《黃帝內經》中記載:「陰虛則生內熱。」又說:「勞累就會喘不過氣,並且汗出不止,內外虛耗,所以氣力消耗殆盡。」又說:「勞累過度,形體和氣力衰弱,飲食精華不足,上焦不通暢,下脘不舒,胃氣發熱,熱氣熏蒸胸中,所以內熱。」這些都只談論虛損,卻沒有提到勞怯這種病症的名稱。直到秦越人寫《難經》,才首次闡明了虛損的精髓,雖然沒有明確的方劑可以考證,但是其治療方法卻非常明顯。
到了漢代張仲景的《金匱要略》,才首次設立「虛勞」一門,以行陽固陰兩種方法作為治療標準。如果不是因為仲景先生生來就是聖人,他的醫術怎麼能如此造福後世呢?可惜的是,仲景先生的治法,只針對虛勞初起或尚未發展到很嚴重的情況,卻沒有針對陰虛脈數的人。因為陰虛脈數,已經是病症發展到比較嚴重的程度了,屬於比較嚴重的病症。如果病症已經很嚴重,再使用《金匱要略》中的方法治療,豈不是火上澆油嗎?直到葛洪出現,他以《神農本草經》普渡世人。虛勞發展到極端,各種病症交替出現,而只需要在《神農本草經》十方中加減藥物,就能神奇地治癒。
昧者畏用藥峻猛,品味鹹多,不能悟其幽深元遠之旨,則又棄而不講矣。劉氏守真出,以感寒則損陽,感熱則損陰,自下傳上不過脾,自上傳下不過胃,與《難經》、《金匱》相為表裡也。越人、仲景,發明於前,河間補遺於後,可謂無漏義矣。獨內傷之症,類外感者多不有,東垣老人起而明辨之,則內外不分、下陷不舉,可謂有功於千古矣。
若非清陽下陷,而誤用升補之劑,則翻天覆地,為患豈小也哉!丹溪有見於此,而用滋陰降火之法,以救一時之弊,與東垣天生配合。一陰一陽,一升一降,是東垣主以春夏,而丹溪主於秋冬,合而成四時者也。何滋陰之論,獨盛行於世?蓋後人不知而誤學之。惟是虛火上泛,而陰中陽不虛者,賴以澤枯潤燥,其功誠不可泯。
白話文:
過去有些人害怕使用藥性猛烈的藥物,覺得藥物味道過鹹,無法理解藥理的深奧精妙,就放棄學習中醫。後來,劉完素的《守真》問世,指出感受寒氣則損傷陽氣,感受熱氣則損傷陰氣,病氣從下往上傳不超過脾,從上往下傳不超過胃,與《難經》和《金匱要略》互相補充。古代名醫扁鵲和張仲景開創了中醫理論,而河間醫派則對其進行了補充完善,可謂沒有遺漏任何重要內容。只是對於內傷疾病,類似外感疾病的症狀卻很少出現,直到李東垣出現,才將內傷和外感疾病區分開來,解決了許多因內外不分、氣機下陷而引起的疾病,對後世醫學發展貢獻良多。
如果患者並非清陽下陷,卻誤用了升補的藥物,就會造成病情反覆,後果不堪設想。丹溪翁看到了這個問題,於是採用滋陰降火的治療方法,解決了當時的醫療困境,與李東垣的理論相輔相成。陰陽互補,升降平衡,李東垣擅長治療春夏季疾病,丹溪翁擅長治療秋冬季節疾病,兩人合起來就涵蓋了四季的疾病。為什麼滋陰的理論如此流行?其實是因為後人沒有真正理解,卻盲目學習。只有在虛火上炎,而陰中陽氣不虛的情況下,滋陰藥物才能起到滋潤乾燥的作用,其功效確實不可磨滅。
若陰虛而腎中其陽又虛者,恣用苦寒,寧不寂滅耶!所以薛氏新甫主以溫補,導龍入海,引火歸原,又與丹溪天生配偶。一補陰中之陰,一補陰中之陽,一而二,二而一者也,然皆一偏之極。合而觀之,則得其全。分而用之,獨得其偏。故張景岳以真陰真陽立論,兼擅諸家之長,而不拘一家之法,盡美矣,又盡善也。
然猶有不慊於心者何哉?蓋內傷之類外感者,東垣既以宣發於前,而外感之類內傷者,豈可無法以續其後乎?澄生也晚,不獲親炙於諸賢之門,而數十年曆治甚多,不得不仿東垣之法,撰為外感類內傷之辨,以為虛損門中之大成。至於傳屍癆瘵,為鬼為蟲,別是一種,非為虛癆,即指之為屍疰也。
白話文:
如果一個人陰虛,而且腎臟裡的陽氣也虛弱,就胡亂使用苦寒的藥物,難道不會讓病情更加嚴重嗎?所以薛氏認為應該用溫補的方法,引導陰陽之氣歸於正常狀態,就像引導龍入海,引火歸原一樣。這就如同丹溪所說的天生配偶,一個補陰中之陰,一個補補陰中之陽,一而二,二而一,雖然都是偏向一方的極端,但合在一起看就能得到完整的治療效果。如果單獨使用,只能得到偏面的效果。因此張景岳以真陰真陽為基礎建立理論,兼具各家之長,不受限於單一派別,既完善又盡善盡美。
然而,心中仍然感到不足的地方在哪裡呢?因為內傷的種類很多,有的類似外感,東垣已經提出了宣發的方法。但外感的種類中也包含類似內傷的,難道可以沒有方法來治療嗎?我(澄生)出生較晚,沒有機會親近諸位賢者的門下,但是數十年來治療了許多病人,不得不仿效東垣的思路,撰寫了外感類內傷的辨證方法,作為虛損門中治療方法的總結。至於傳染性的屍癆瘵,是由鬼魅或蟲子引起的,這是一種不同的疾病,不是虛癆,而是屬於屍疰的範疇。
共計十種,庶幾治虛損之法略大備焉。至於歷代名賢,皆有宗派,是彼非此,各有所長,採其精要,另為一冊,以備參考。
白話文:
總共有十個方法,大概可以治療虛弱受損的情況了。對於歷代有名的人和賢能的人,都有自己的流派,他們對某些事情的看法不同,各自有自己的優點,我們收集這些重要的觀念,另外寫成一本書籍,以便於大家做更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