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澄

《不居集》~ 上集卷之首 (1)

回本書目錄

上集卷之首 (1)

1. 例言

—是本書悉本《靈》、《素》、《難經》及歷代名賢,採其精要,辨治內外虛損,分為上下二集,首經旨,次脈法,次病機,次治法,次方藥,次治案。

—是集陰陽寒熱,多從易理體出,集各家之說,以成一家之言,各法咸備,是亦懸象著名之意,及其變動不測,非居於寒、居於熱、居於補、居於散者可療,因病而施治,故曰《不居集》。

—是集有論、有注、有新增、有補遺、有新方、有治法,雖出自管見,然非歷治有效者不敢錄入。上集共三十卷,以治內損,皆立一作意,擒其綱領,扼其樞要。下集共二十卷,以治外損,皆採前賢名論,每條疏釋,發明意義,使人一覽瞭然,庶不致珠玉雜於瓦礫也。

—歷代治法,首宗秦越人,次張仲景,次葛真人,此二聖一仙者,乃治虛損之祖也,後之論治,無能脫此三法者。劉、李、朱、薛四氏,不過補三法之未盡耳。後代諸賢,又不過補四氏之未盡,各執一家之說,三法漸置而不講焉。故各立一法,以補前賢之未備者,共計十種。各宗一派,是彼非此者,另匯一冊,以便採擇。

—虛損分別各門,而其中以嗽、熱、痰、血為四大症。蓋虛損之人,未有不兼此數症者也。故血症於全書之外,又立八法,以扼其要。熱以爻象比擬,痰以三法統要,咳嗽以綱目分治,所以各症中於此四法獨詳,而四症之中又於血之一症為更詳也。其次則七情鬱結、遺精白濁、自汗盜汗、泄瀉,皆令人精血暴損,肌肉頓脫,不可不慎也。

其次則怔忡驚悸、喉痛聲啞、嗌乾喉癬、左右不得眠、飲食不甘、諸痛等證,皆虛損之危候,不可不察也。其次則婦人胎產失調、室女經閉、童子疳癆,為內損之上集焉。

—醫書本無外損名目,惟《難經》有曰:至脈從上而下,損脈從下而上。河間曰:虛損之人,寒熱因虛而感也,感寒則傷陽,感熱則傷陰。景岳曰:凡思慮勞倦外感等症則傷陽,傷於陽者,病必自上而下也,雖未明言其症,而其中已隱隱有一外損之症存焉。蓋風、寒、暑、濕、燥、火六淫之氣皆有虛損,推而至於痰積、食鬱種種外症,多有似是而非,匯為下集,以救今時之弊。詳採各家之書,間亦竊附鄙見。

第篇中辭理句繁,重疊反復,無非叮嚀告誡之意耳。

—先聖先賢之言,皆至精至微之道。探元闡奧,代不乏人,即有著述,亦不過改頭換面,抄剿陳言耳。唯似損非損一症,殊少專家,如《素》、《難》以及漢唐,間有論及之者,亦多闕略,並無全書。今博採各家,分門揭出,成一家言,以補前賢之未備。

—無徵不信。每門各條下,必採醫案數則,或前賢,或自治驗,亦各註明,不敢相混。

—外損之症,唯風勞最多,或匯論匯方,亦多重疊,觀者慎毋以其繁而厭之。

—選錄之方,皆前賢名方,其問亦有自治效驗者。如師朗治法,有補托、解托、理脾陰之法,並各症中有新增者,不敢私秘,亦詳註明白,並兒宏格疏釋方意,以公同志。

—藥方方論不能備載,選其最要萬不可刪者附各方後,有詳見本門者,有列在別門者,一一詳註見某門,以便考用。

2. 總旨

吳澄曰:嘗稽虛損之法,《內經》曰:陰虛生內熱。又曰:勞則喘且汗出,內外皆越,故氣耗矣。又曰:有所勞倦,形氣衰少,穀氣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而胃氣熱,熱氣熏胸中,故內熱。但言虛而無勞怯之名。至秦越人《難經》,始發明虛損之旨,雖無方可考,而其治法,蓋昭昭然也。

迨漢張仲景《金匱要略》,始立虛勞一門,以行陽固陰二大法,立為標準。非以仲景生知之聖,其能垂訓若此乎?惜其立法,只治虛勞於將成未成之際,而不及乎陰虛脈數之人。蓋陰虛脈數,是已成也,是壞症也。若症已壞,而復用《金匱》之法,則熱極者不益燥甚乎?至葛真人出,而以《神書十方》普渡世人。虛勞之極,各症迭出,而只十方中出入加減,無不神奇。

昧者畏用藥峻猛,品味鹹多,不能悟其幽深元遠之旨,則又棄而不講矣。劉氏守真出,以感寒則損陽,感熱則損陰,自下傳上不過脾,自上傳下不過胃,與《難經》、《金匱》相為表裡也。越人、仲景,發明於前,河間補遺於後,可謂無漏義矣。獨內傷之症,類外感者多不有,東垣老人起而明辨之,則內外不分、下陷不舉,可謂有功於千古矣。

若非清陽下陷,而誤用升補之劑,則翻天覆地,為患豈小也哉!丹溪有見於此,而用滋陰降火之法,以救一時之弊,與東垣天生配合。一陰一陽,一升一降,是東垣主以春夏,而丹溪主於秋冬,合而成四時者也。何滋陰之論,獨盛行於世?蓋後人不知而誤學之。惟是虛火上泛,而陰中陽不虛者,賴以澤枯潤燥,其功誠不可泯。

若陰虛而腎中其陽又虛者,恣用苦寒,寧不寂滅耶!所以薛氏新甫主以溫補,導龍入海,引火歸原,又與丹溪天生配偶。一補陰中之陰,一補陰中之陽,一而二,二而一者也,然皆一偏之極。合而觀之,則得其全。分而用之,獨得其偏。故張景岳以真陰真陽立論,兼擅諸家之長,而不拘一家之法,盡美矣,又盡善也。

然猶有不慊於心者何哉?蓋內傷之類外感者,東垣既以宣發於前,而外感之類內傷者,豈可無法以續其後乎?澄生也晚,不獲親炙於諸賢之門,而數十年曆治甚多,不得不仿東垣之法,撰為外感類內傷之辨,以為虛損門中之大成。至於傳屍癆瘵,為鬼為蟲,別是一種,非為虛癆,即指之為屍疰也。

共計十種,庶幾治虛損之法略大備焉。至於歷代名賢,皆有宗派,是彼非此,各有所長,採其精要,另為一冊,以備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