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居集》~
1. 下集卷之十九
2. 病後調治
3. 總論
吳澄曰:百病皆能變虛損,非初起之時即變也。多因病後失調,不守禁忌,縱肆口欲,斫喪真元,纏綿日久,有以致之耳。蓋物必先腐也,而後蟲生之;人必先虛也,而後病隨之。大病之後,是虛而又虛者也。氣血未充,真元未復,而不遵禁戒,能無變虛損之患乎?
白話文:
吳澄說:所有的疾病在一定的條件下都能導致身體虛弱,但這並不是在病剛開始的時候就會發生。大多數情況是在病後未能好好調理,不遵守醫囑禁忌,過度放縱飲食慾望,這樣就會傷害到身體的根本能量,長時間下來,才會導致這種結果。
就好比東西必定要先腐爛,然後才會有蟲子生長;人也一樣,必定是先變得虛弱,然後疾病才會跟隨而來。在經歷了大病之後,身體會變得更加虛弱。此時氣血尚未充足,根本能量尚未恢復,如果還不遵守禁忌,怎能避免出現身體虛弱的問題呢?
這段文字強調了病後調養的重要性,以及遵守醫囑、控制飲食慾望對恢復健康的必要性。
4. 原病
人不幸而有病,猶之乎不幸而有訟也,當局善於解紛,化大事為小事,小事為無事,則渙然冰釋矣。倘當局者迷,操必勝之癖,每每小事釀成大事,便不可解耳。古云: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信不誣也。又曰:與其病後能服藥,不如病前能自防。凡事豫則立,則又何病之有哉?若能保養於平日,自然獲勿藥之喜矣。
夫治未病者上也,治已病者次也。若既已病而不能治,縱偏僻之情,任旁人之意,而不於病上加病也難矣。
白話文:
[對於疾病的根本原因],內容如下:
人們不幸患病,就像是不幸捲入了官司糾紛一樣。如果處理得宜,能將大事化小,小事化無,就像冰雪消融般,問題就迎刃而解了。但如果處理的人迷糊,堅持己見,往往會讓小事演變成大事,到時就難以解決了。古人說過:「天下本來無事,都是庸人自擾」,這句話確實不假。又有人說:「在生病後能吃藥治病,倒不如在生病前就做好預防」。任何事情,只要有預備,就能成功,那麼還會有什麼疾病呢?如果能在日常生活中好好保養身體,自然就能享受到健康無需用藥的喜悅。
在疾病尚未發生時就進行防治是最上策,等到疾病發生後纔去治療就相對次等。如果已經生病卻不去治療,任由情緒偏激,聽從他人不當建議,要在這樣的狀況下不讓病情惡化是很困難的。
5. 偏僻之情
五臟各有所偏,七情各有所勝,陽臟者宜涼,陰臟者宜熱,耐毒者緩劑無功,不耐毒者峻劑有害,此臟氣之偏也。動靜各有欣厭,飲食各有愛憎。性好吉者,危言見非;意多憂者,慰安云偽;未信者,忠告難行;善疑者,深言則忌,此好惡之偏也。富者多任性,而禁戒不遵;貴者多自尊,而驕肆悖理;貧者衣食不周,況乎藥餌;賤者焦勞不適,懷抱可知,此境遇之偏也。有良言甫信,謬說更新,多歧亡羊,終成畫餅,此無主之偏也。
有最畏出奇,惟求穩當,車薪杯水,難免敗亡,此過慎之偏也。有境緣不偶,營求未遂,深情牽掛,良藥難醫,此得失之偏也。有急性遭遲病,更醫而致雜投;有性緩者遭急病,濡滯而成難挽,此緩急之偏也。有參、術沾唇,懼補心先痞塞;硝、黃入口,畏攻神即飄蕩,此成心之偏也。
有諱疾不言,有隱情難告,甚而故隱病狀,試醫以脈,不知自古神聖,未有舍望、聞、問,而獨憑切脈者,且如氣口脈盛,則知傷食,至於何日受傷,所傷何物,豈能以脈知哉?此知詐之偏也。病人若不知偏僻之情而改之,則安能免於病上加病乎?
白話文:
[對於個人傾向的理解]
每個人的五臟功能都有其特點,面對情緒的反應也有其強弱,屬於陽性的臟器適合涼性調養,陰性臟器則需熱性滋補。對於藥物耐受性高的,溫和的治療效果有限;反之,對藥物敏感的,強烈的治療可能造成傷害,這就是身體狀況的特質。
有人喜歡動,有人偏好靜,飲食上也各有喜好與反感。性格樂觀的人,聽到危言便會不悅;容易憂慮的人,安慰的話可能認為是虛偽。對於尚未信任你的人,即使誠摯的忠告也可能行不通;善於猜疑的人,深入的言語則可能引起忌憚,這是好惡的特質。
富有的人常任由己性,不遵循規矩;身處高位者多自尊心強,驕傲放縱違反常理;貧窮者可能連基本的衣食都難以滿足,何況藥物;地位低微者生活艱辛,其心情可想而知,這是環境遭遇的特質。
有的病人一開始接受好的建議,但隨後又被錯誤的觀念影響,結果導致病情毫無進展,這就是缺乏主見的特質。
有的病人過分謹慎,只求穩定,結果就像用一杯水去滅一車的柴火,難免導致病情惡化,這是過度謹慎的特質。
有的病人因環境不佳或需求未被滿足,導致情緒牽絆,再好的藥物也無法療癒,這是得失心的特質。
有的病人性子急,卻得了慢性病,頻繁換醫生導致治療混亂;有的病人性子慢,卻得了急病,拖延耽誤了治療,這是緩急的特質。
有的病人一提到人參、白朮等補藥就害怕堵塞心臟;一提到硝石、黃連等攻下藥就擔心精神飄搖,這是固有想法的特質。
有的病人對疾病避而不談,有的病人有隱情難以啟齒,甚至故意隱瞞病情,考驗醫生的診脈技巧。然而,從古至今,即使是醫術高超的醫生,也不可能單靠脈象來判斷所有病情,例如,氣口脈搏旺盛,可推測是食物傷胃,但具體是哪一天受傷,吃了什麼東西導致,又怎能單靠脈象得知呢?這是對醫生的誤解。
如果病人不能理解並改正這些個人傾向,那麼病情可能會因此雪上加霜。
6. 旁人之情
自無主持,專聽旁人之意;或執有據之論,而病情未必相符;或興無本之言,而醫理何曾夢見;或操是非之柄,同我者是之,異我者非之,而真是真非莫辨;或執膚淺之見,頭痛者救頭,腳痛者救腳,而孰標孰本誰知;或尊貴執言難抗,或密戚偏見難回。
又若薦醫,動關生死,有意氣之私厚而薦者,有庸淺之偶效而薦者,有貪其酬報而薦者,甚至薰蕕不辨,妄肆品題,譽之則蹠可為舜,毀之則鳳可作鴞,使懷奇之士拂衣而去,致深危之疾坐以待亡。此旁人之意見,不可不察也。倘偏任之,誤事不淺,病中加病,又不可勝言矣。
明者察之,昧者迷之。苟能調理於平時,靜養於病時,居恆相與高明之醫,臨病勿信旁人之言,返觀內照,自知病因於七情,則須察其由而消釋之。若執偏僻之情而不解,雖日進盧扁在堂,無有裨也。外感六淫者,不知禁忌,傷寒重冒於寒,傷食重傷於食,徒怨草木無靈,朝錢暮李,非徒無益也。如此者,必病上加病,胡不自省也?
白話文:
[如果病人自己沒有主見,完全依從他人的意見;或者堅持一些看似有根據的理論,但這些理論未必適用於當前病情;或者提出一些毫無根據的言論,對於醫學原理根本一無所知;或者握有評斷對錯的權力,認同自己的就是對的,不同意自己的就是錯的,導致真正的是非難以辨別;或者堅持淺薄的看法,頭痛就治頭,腳痛就治腳,根本不知道哪個是症狀,哪個是根本原因;或者因為某人的地位尊貴,他的意見難以反抗;或者親戚好友的偏見難以改變。
再說到推薦醫生,這關係到生死大事,有人因為私人情感深厚而推薦,有人因為偶然見到某醫生有些療效而推薦,有人為了得到酬勞而推薦,甚至無法分辨好壞,隨意評論,誇大其詞,讓有才能的醫生感到沮喪而離去,導致嚴重疾病的人因此失去治療機會。這是旁人的意見,不能不加以審視。如果完全依賴這些意見,會造成不小的錯誤,病情可能因此加重,後果不堪設想。
聰明的人能看清這些,糊塗的人則會陷入迷惘。如果能在平時做好身體調理,生病時靜心休養,平常接觸高明的醫生,在生病時不要相信旁人的話語,反躬自問,清楚知道病因是由情緒引起,就要找出原因並釋放它。如果堅持偏頗的情感而不願放下,就算每天有高明的醫生在側,也無法帶來任何幫助。對於外感風寒、暑熱等六淫,如果不遵守禁忌,比如感冒了還繼續受涼,消化不良了還暴飲暴食,只會抱怨藥物無效,頻繁換醫生,這不僅沒有好處。這樣做,必然會讓病情更嚴重,為什麼不自我反省呢?]
7. 病有十失
病在驕恣背理,不遵醫戒,一失也。輕身重財,治療不早,診視不勤,二失也。聽從師巫,廣行殺戮,不信醫藥,三失也。憂思想慕,怨天尤人,廣生懊惱,四失也。忌醫諱疾,言不由衷,藥不合症,五失也。不能擇醫,或信佞言,或憑龜卜,六失也。室家不和,處事乖戾,盡成荊棘,七失也。
不明藥理,旦暮更醫,雜劑妄投,八失也。但索速寫方,藥材惡濫,妄為加減,九失也。奉侍匪人,煎丸失法,怠不精詳,十失也。
白話文:
[疾病產生的十種常見錯誤]
一、病人因自大傲慢,違背常理,不遵守醫生的指導和告誡,這是第一種錯誤。
二、病人過度看重財物而忽略自身健康,未能及時就醫,或者對病情的觀察不夠勤勉,這是第二種錯誤。
三、病人選擇聽從巫師而非醫生,進行無謂的殺戮儀式,不相信醫學和藥物,這是第三種錯誤。
四、病人沉溺於憂慮和思念,抱怨命運,將情緒轉嫁他人,滋生無數煩惱,這是第四種錯誤。
五、病人隱瞞病情,對醫生說謊,導致藥物無法對症下藥,這是第五種錯誤。
六、病人未能選擇適當的醫生,可能受到奸佞之人的影響,或者過分依賴占卜,這是第六種錯誤。
七、家庭關係不和睦,處理事情的方式偏激,使得生活環境變得複雜且充滿矛盾,這是第七種錯誤。
八、病人對藥理知識一知半解,頻繁更換醫生,亂用各種藥物,這是第八種錯誤。
九、病人只求快速開出處方,對藥材品質要求不高,隨意增減藥量,這是第九種錯誤。
十、病人由不懂醫理的人照顧,藥物的熬煮和服用方式不當,態度怠惰且粗心大意,這是第十種錯誤。
8. 病中十則
心如木石,觀四大假合,一也。煩惱現前,以死譬之,二也。常將不如我者比,巧自寬慰,三也。造物勞我以生,遇病卻閒,反生慶幸,四也。痛苦不通,宿業難逃,惟歡喜領受,五也。室家和睦,無交謫之言,六也。眾生各有病根,常自觀克治,七也。風露嚴防,嗜欲淡薄,八也。飲食寧少毋多,起居務適毋強,九也。與良朋講開懷出世之談,十也。
白話文:
[病中十項原則]
-
心態應如木石般堅韌,看待身體是由地、水、火、風四大元素暫時組合而成的,這是一種洞見。
-
當煩惱來臨,試著將它與死亡相比,會發現其實沒那麼嚴重,這是第二種自我調適的方法。
-
常常拿比自己處境更差的人來比較,巧妙地自我安慰,這是第三點。
-
上天用生命來磨練我,生病反而讓我有時間休息,因此我感到慶幸,這是第四點。
-
遭受痛苦折磨,或許是過去的因果報應無法避免,唯有以歡喜的心態去接受,這是第五點。
-
家庭和睦,沒有互相責備的話語,這是第六點。
-
每個人身上都有病根,要常常自我反省並克服,這是第七點。
-
對風露等外在環境要嚴加防範,對慾望要保持淡泊,這是第八點。
-
在飲食上寧可少吃不要多吃,在作息上要盡量適應而不是強迫自己,這是第九點。
-
與好朋友一起討論開懷的出世哲學,這是第十點。
9. 病家十要
—擇明醫,於病有裨,不可不慎,生死相隨。二肯服藥,諸病可卻。有等愚人,自家擔擱。三宜早治,始則容易。履霜不謹,堅冰即至。四絕房室,自然無疾。倘若犯之,神醫無術。五戒惱怒,必須省悟,怒則火起,難以救護。六息妄想,必須靜養,念慮一除,精神自爽。七節飲食,調理有則,過則傷神,太飽難克。
八慎起居,交際當祛,稍若勞役,元氣愈虛。九莫信邪,信之則差,異端訛誘,惑亂人家。十匆惜費,惜之何謂?請問君家,命財孰貴?
以上病者當作座右銘。
白話文:
[病人十項須知]
一、選擇明理的醫生,對病情有幫助,選擇時不可大意,因為醫生與你的生死息息相關。
二、應順從醫囑服藥,多數疾病都可被擊退。但有些人愚蠢,總是自行耽誤治療。
三、疾病應及早治療,初期治療通常較易。如果初現症狀時不加註意,病情將會迅速惡化。
四、避免性行為,自然可以避免很多疾病。一旦違反,即使神醫也束手無策。
五、戒掉惱怒情緒,必須自我醒悟。一旦生氣,就像火燒一樣,很難撲滅。
六、停止無謂的胡思亂想,必須靜心養身。一旦去除雜念,精神自然清爽。
七、控制飲食,遵循規則調整,過量會傷害精神,吃得太飽也會影響健康。
八、小心生活作息,應避免社交活動,稍微勞累,身體就會更加虛弱。
九、不要相信邪說,相信它們只會帶來錯誤。那些異端的誘惑,往往會讓人迷惘。
十、不要吝嗇花費在醫療上的費用,你若吝嗇,那又是什麼意思呢?試問你自己,生命和財富哪個更重要?
以上這些是病人應該時刻銘記在心的。
10. 失於調理多成虛損
疾病誤治,及病後失於調理者,多成虛損。蓋病有虛實,治何補瀉,必補瀉得宜,斯為上工。世俗之醫,固不知神理為何物,而且並邪正緩急,俱不知之。故每致伐人元氣,敗人生機,而隨藥隨斃者,已無從訴。其有幸而得免,而受其殘剝,以致病後多成虛損,而不能復振者,此何以故也?故凡醫有未明,萬無輕率,是誠仁人積德之一端也。
至若失於調治,致不能起,則俗云:小孔不補,大孔叫冤苦,亦自作之而自受之耳,又何尤焉?
白話文:
[對於調理失當大多導致虛弱損耗]
如果疾病被錯誤治療,或者病後未能適當地調養,大多會導致身體虛弱和損耗。這是因為疾病有虛實之分,治療上需要判斷是該補還是該瀉,必須在補和瀉之間找到最合適的方法,這樣的醫生才能稱為高明。然而,現實中的醫生往往不懂得深奧的醫理,甚至對於病症的邪正、輕重緩急都無法辨別。因此,他們的治療常常傷害了人的根本氣力,破壞了生命的活力,使得病人一吃藥病情就惡化,甚至無處申訴。即使有些幸運的人逃過一劫,但他們也承受了治療的副作用,導致病後身體虛弱,難以恢復,這到底是為什麼呢?因此,醫生在醫術上不明確時,絕不能輕易妄動,這是仁慈之人積累功德的一種方式。
至於那些因調理失當,最終導致無法康復的情況,民間常說:「小洞不補,大洞叫苦」,這就是自己造成的結果,又能怪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