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澄

《不居集》~ 下集卷之十九 (3)

回本書目錄

下集卷之十九 (3)

1. 病後進食

大人小兒,諸病瘥後,飲食且須旋進,常若不足,毋使食氣傷胃,其病復來。大熱方退,尤不可飽食。小兒傷乳,熱復則同。

2. 勿藥須知

《大藏經》曰:救災解難,不如防之為易;療疾治病,不如避之為吉。今人見左,不務防之,而務救之;不務避之,而務藥之。譬之有國者,不能勵治以求安;有身者,不能保養以全壽。是以聖人求福於未兆,絕禍於未萌。人能靜坐持照,察病有無,心病心醫,治以心藥,奚俟盧扁,以瘳厥疾?若使病積於中,傾潰莫遏,蕭牆禍起,恐非金石草木可攻也。

3. 服藥須知

夫病之所由來,因放逸其心,逆於生樂。以精神徇智巧,以憂慮徇得失,以勞苦徇禮節,以身世徇財利,四徇不置,心為之病矣。極力勞神,強暴氣逆,當風飲酒,食嗜辛鹹,肝為之病矣。飲食失節,溫涼失度,久坐久臥,大飽大飢,脾為之病矣。呼叫過常,辯爭陪答,冒犯寒暄,恣食酸鹹,肺為之病矣。

久坐濕地,強力遠陟,縱欲勞神,三田漏溢,腎為之病矣。五病既作,故未老而羸,未羸而病,病至則重,重則必斃,是皆弗思,而自取之也。今既病矣,而後藥之,得非臨渴掘井乎?然必以慎起居,戒暴怒,簡言語,清心寡慾,輕得失,收視聽,節飲食,忌肥濃炙煿生冷。凡食不欲頓而多,任可少而數食,不欲急,急則傷脾。

法當熟嚼令細,勿太熱,勿太冷,又不欲雜,雜則物性不相侔合,而又傷脾胃。能如是,庶使藥力運行臟腑,損其有餘,補其不足,宣通氣血,病斯謝矣。仍或率性任情,罔守戒治,不惟藥之功未彰,其疾反劇矣。豈可不慎?

凡病之初生,未必死於必死之病,多死於必死之人耳,何也?若人有病,無論新久,視為必死之症,早訪明醫,究問病症的確,然後自家靜養調攝,志誠服藥,不為庸醫所誤,可獲全生。但今之病者,不惟輕忽不肯調攝,妄投醫藥,以病試藥,即輕病之變重,重者必死,臨危求生晚矣。

醫治之法,先宜潛心靜養,謝絕世情,順其性而調和飲食,以後方從容調理,如是百日,未有不生者也。

4. 治案

《推蓬寤語》云:人生類以眠臥為晏息,飲食為頤養。不知睡臥,最不可嗜,禪家以為六慾之首,嗜臥則損神氣。飲食不可過多,多能抑塞,陽氣不能上升,將以養生,實以殘生也。君子夙興夜寐,常使清明在躬,淡餐少食,常使腸胃清虛,則神氣周流,陰陽得位,此最養生之大要。

《家語》曰:人有三死,而非其命也,己自取也。夫寢處不時,飲食不節,逸勞過度者,疾苦殺之。

《莊子》云:夫畏途者。十殺一人,則父子兄弟相戒,必盛卒徒而後敢出焉,不亦智乎?故人之所畏者,衽席之上,飲食之間,而不知戒者,過也。

柳公權度年八十九,或問之,曰:吾不以脾胃暖冷物、熟生物,不以元氣佐喜怒,氣常溫耳。

薛氏治一男子,素不善調攝,吐痰口乾,飲食不美,服化痰行氣之劑,胸滿腹脹,痰涎愈甚;服導痰理脾之劑,肚腹膨脹,二便不便;服分氣利水之劑,腹大腳痛,不能睡臥;服破血消導之劑,兩足皆腫,脈浮大不及於寸口。朝用《金匱》加減腎氣丸,夕用補中益氣湯煎送前丸,月餘諸症漸退,飲食漸進。

再用八味丸、補中益氣湯,月餘能轉側,又兩月而能步履。卻服大補湯還少丹,又半載而康。後若稍失調,其症如前,仍用前藥治之,亦即愈。